新華社重慶5月27日電(記者 黃偉)在塔吊林立的工地現場,操作人員坐在空調房里遠程操控機械臂精準作業;工人佩戴的安全帽實時閃爍定位紅光,后臺系統同步追蹤所有人員動態;建筑信息模型(BIM)在平板電腦上“生長”出整座醫院的立體架構,每根管線走向都清晰可查……
26日,在重慶舉辦的智能建造標準宣貫暨質量安全標準化項目交流觀摩會上,一項項“智慧大腦”技術搭建起了智能建造的“未來現場”。
5月26日,在中建三局重慶兩江新區舉行的現場交流觀摩會上,操作人員通過智能控制系統精準操控 “地坪涂覆機器人”,對地面進行自動化涂覆作業。新華社發
據中國建筑節能協會和重慶大學今年1月在北京聯合發布的《2024中國城鄉建設領域碳排放研究報告》顯示,2022年全國建筑業建造碳排放總量51.3億噸二氧化碳,占全國能源相關碳排放48.3%,而通過精準下料、設備節能等技術,智能建造可大幅降低能耗。
操作人員通過遠程智能駕駛艙,在百米外地面操作塔吊進行吊裝生產。新華社發
在中建三局重慶兩江新區中醫院項目現場,最引人注目的是塔吊操控室內人員的“缺席”——操作員正通過遠程智能駕駛艙,在百米外操作塔吊進行吊裝生產。“傳統塔吊需要司機攀爬幾十米甚至上百米進行高空作業,現在塔吊司機可以通過遠程智能駕駛艙進行操控,誤差能精確到厘米級,人員安全風險降低80%。”項目經理龔洪介紹說。
更“聰明”的是工人們佩戴的“多模融合定位安全帽”。內置芯片不僅能實時記錄人員軌跡,還能在工人靠近危險區域時震動預警。在觀摩會現場,后臺大屏上跳動著300多個黃色光點,每個光點代表一名工人,一旦進入深基坑等危險區域,系統會立即觸發紅色警報。
工作人員給外國觀摩嘉賓介紹“群塔智控系統”。新華社發
通過掃描二維碼,就能查看每扇窗戶的安裝時間、維護記錄,甚至連空調濾芯的更換周期都被精準計算。目前,建筑行業正在向工業化、綠色化、數字化轉型,采用建筑信息模型正向設計,推行數字加工、投用建筑機器人、打造類工廠現場施工已成為行業發展趨勢。與人工智能、5G物聯網,新型供應鏈等技術融合形成的智能建造將為建筑行業帶來更多新的“未來建造現場”。
“建筑機器人集群作業,3D打印機器人逐層堆砌出建筑墻體,智能渣土車通過車路協同系統自動避障……這些正在實驗室里的技術,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會逐步落地。”中建三局重慶公司總經理彭偉說,“我們的目標是讓越來越多的工地都擁有‘智慧大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