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鋼筋混凝土碉堡靜靜佇立眼前,歲月流轉,它的墻體漸已斑駁,表面的彈痕仍清晰可見,仿佛無聲訴說著76年前的那段崢嶸歲月。
今天上午,靜安區彭一小區舉行歷史見證物回搬暨上海解放76周年紀念活動,一座見證上海解放戰爭烽火歲月的碉堡以及彭浦新村歷史紀念浮雕,在歷經保護性遷移后正式回遷原址。
碉堡老照片。
靜安區彭一小區居民區書記李鋒介紹,彭浦新村是上海最老的工人新村之一,彭一小區則是彭浦新村的第一批“居民”。解放上海戰役前夕,國民黨在寶山、大場、江灣一片區域建造了1500余座碉堡。隨著上海的城市更新,遺留下的碉堡已經很少,彭一小區的這座卻較為完好地保留了下來,見證了整個彭浦新村的發展史。
為配合彭一小區舊住房拆除重建成套改造工程,相關部門對碉堡進行了整體切割遷移和加固保護。如今,這座承載厚重歷史的見證物正式宣告“回家”,與新建成的居民樓和諧共生。“碉堡的留存,不僅為研究解放戰爭提供了實物依據,也讓更多人能夠近距離感受歷史,成為傳承紅色基因的鮮活載體。”李鋒說。
彭一小區居民見證碉堡回搬。
彭一小區居民莊恒義今年72歲,15歲時入住彭一小區,這座碉堡陪伴了他52年。莊恒義說,他原來的家就在碉堡旁邊,小時候還曾和小伙伴鉆進碉堡里玩,如今手機里還珍藏著以前的照片。“上次見證了老樹回搬,這次又看到‘老朋友’回家,心情激動,下一次就輪到我們居民了!”
“為了保護城市和百姓,解放軍不使用重武器,許多戰士用生命換來了上海的完整解放。”來自靜安區第四中心小學的思政課老師韓逸楓站在回搬的碉堡前,結合實物與老電影《戰上海》影像資料,給彭浦新村居民、團員青年和小學生代表、各界人士等近百人上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課”,大家共同追溯上海解放戰爭歷史細節,以碉堡為課堂,在彈痕前觸摸歷史,接受了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和思想洗禮。
以碉堡為課堂,學生們在彈痕前觸摸歷史。
活動現場,靜安區第四中心小學還舉行了少先隊入隊儀式,90名二年級學生在碉堡前成為了光榮的少先隊員。“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為祖國建設做出更大貢獻。”靜安區第四中心小學二(1)班學生董禮玥說。
由8塊浮雕組成的浮雕墻。
從“彭浦”地名的由來到一·二八淞滬抗戰,再到解放上海戰役打響、彭浦新村建村,彭浦新村街道退休干部丁立行站在小區入口處由8塊浮雕組成的浮雕墻前,將彭浦新村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
3個消火栓。
浮雕墻旁,3個消火栓同樣引人注目。記者了解到,這是1958年彭浦新村建村時就使用的消火栓。1958年,上海全市水廠聯網,改造管道形成循環網絡管道,當時全市共建有市政消火栓4918只,這3只消火栓一直保存至今。
彭一小區舊改工程已近尾聲。
作為全市戶數規模最大、改造難度最高、情況最復雜的舊改項目,彭一小區舊改工程自2021年啟動以來,刷新全市舊改多項紀錄,惠及居民2110戶。李鋒告訴記者,目前,小區驗房已進入收尾階段,配套設施也已基本完工,預計6月物業入駐,7月初正式迎接居民回搬。
李鋒表示,彭一小區項目規劃中特別強調“留文脈、保記憶”,不僅完整保留碉堡、修復歷史浮雕。未來,還將通過社區微更新植入紅色文化元素,讓居民在現代化居住環境中觸摸鄉愁、傳承精神。
正如活動現場一位居民所言:“碉堡回來了,歷史就不會走遠;精神傳承下去,未來就有了根。”
原標題:《與新建高樓做“鄰居”!見證上海解放的碉堡回遷,居民:下次輪到我們回家》
欄目編輯:顧瑩穎 題圖來源:新民晚報 陳佳琳 圖片來源:彭浦新村街道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陳佳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