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一段時間以來,短視頻平臺涌現出大量以“記錄萌娃日常”為名的賬號。有媒體調查發現,這些看似天真爛漫的內容,有不少是家長與網紅孵化機構精心策劃的劇本——從人設打造、腳本設計到流量變現,形成了一條完整的商業流水線,實現“兒童網紅”批量生產。
在流量為王的時代,一個令人不安的現象正在蔓延:越來越多的孩子被推上網絡舞臺,成為父母和商業機構牟利的工具。他們或被迫表演,或被過度曝光,稚嫩的面孔上常常掛著與年齡不符的成熟表情。這種對童真的透支,不僅是對兒童權益的侵犯,更是將純真異化為商品。
“兒童網紅”產業的興起,本質上是成人對兒童時間與純真的雙重掠奪。在短視頻平臺,3歲孩童熟練地涂脂抹粉、擺弄姿態;5歲“小大人”滔滔不絕地講述情感話題;更有甚者,一些家長故意讓孩子做出危險動作以博取關注……一個個精心策劃的劇本,歪曲了孩子正常成長的路徑。
從法律與倫理層面審視,炮制“兒童網紅”的行為,已經觸碰了文明社會的底線。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規定,應當采取一切適當措施確保兒童得到保護。兒童受保護權涵蓋內容較廣,如兒童的肖像權、隱私權、榮譽權、著作權等。一個健康的社會,應當保護最脆弱成員的發展權,而非將其工具化。保護童年不被商業侵蝕,不僅是對個體權益的尊重,更是對社會文明底線的堅守。
面對“兒童網紅”現象的泛濫,需要一場關于童年價值的集體反思。童年不是通往成年的過渡期,而是具有獨立價值的人生階段。每個孩子都有權利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在安全的邊界內探索世界,而非成為他人的提線木偶。
直面健康熱點
分享真知灼見
文:汪昌蓮(職員)
編輯:楊真宇
校對:李詩堯
審核:秦明睿 徐秉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