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迎來建校120周年之際,復旦大學再添文化新地標。作為第八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的“復旦源”日前正式揭幕,以校園內相輝堂草坪為中心,包括校史館、科技成果館、博物館、藝術館、校友館、特藏檔案館在內的“一源六館”正式啟用,并面向社會公眾開放。
提及“遺產”,人們常聯想到古老、滄桑,仿佛它們只屬于過去。然而,“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獨具魅力與價值。它追溯中國20世紀建筑發展脈絡,挖掘湮沒在歷史深處的人與故事。5月25日,第十批20世紀建筑遺產項目公布100處最新名單,上海有黃浦劇場、雷士德工學院等7處建筑入選。這些建筑如璀璨明珠,鑲嵌在歷史與現實交匯處,見證時代變遷。
自2016年起,中國文物學會20世紀建筑遺產專業委員會向社會推介了十批1000處20世紀建筑遺產。這些項目涵蓋多領域,不僅承載著中國近現代歷史記憶,更反映不同歷史時期社會風貌演變與建筑藝術特色。當下,如何讓這些承載厚重歷史的建筑遺產真正“活”在當下,成為當代生活的一部分,是我們亟須思考解決的問題。
建筑遺產保護不能僅停留在“圈地式”保護。這種靜態保護雖能保留建筑原始風貌,卻無法讓其融入當代生活、發揮更大價值。我們應注重活化利用,讓古老建筑重煥生機,成為當代生活的生動載體。
一個多世紀前,上海當時最先進的工學院——雷士德工學院,為中國培養了大批頂尖專業人才。今天,沉睡的校園被喚醒,古老建筑煥發青春。雷士德工學院舊址延續記憶,既保留工字鋼梁、水磨石地面等工業元素作為教學場景,又增設3D打印實驗室、虛擬現實工坊等“未來車間”,建筑功能迭代與城市產業升級同頻共振。
讓20世紀建筑遺產“活”起來,本質是重構歷史與當代的對話關系,是對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通過功能更新實現“空間再生”,讓古老建筑適應現代社會需求,提供豐富使用體驗;通過文化賦能實現“記憶傳承”,讓建筑成為歷史見證者與文化傳播者,使后人汲取智慧力量;通過技術賦能實現“精準保護”,利用先進技術手段科學保護修復建筑,確保長久保存;通過社會參與實現“價值共享”,讓更多人了解、關注并參與建筑遺產保護利用,共同傳承弘揚歷史文化;通過制度保障實現“長效治理”,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為建筑遺產保護利用提供堅實保障。最終形成歷史建筑與城市發展的良性互動,使建筑遺產成為城市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
建于1924年的內山書店,修繕時嚴格遵照原真性原則,恢復建筑原有立面材質與細部特征。經過對卵石墻面、木格窗、木質書架和藤椅的精致修復,它并沒有被封存為“歷史琥珀”,而是植入閱讀購書、文化沙龍、咖啡休閑等現代功能,讓書香與咖啡香在空間中交織。這種“在歷史褶皺里生長未來”的模式,印證了對歷史建筑最好的保護不是供奉于“神壇”,而是讓其成為現代城市生活的有機體。
建筑的生命在于能否讓使用者產生歸屬感。對于20世紀建筑遺產,這種歸屬感不僅源于對歷史的敬畏,更源于對當下的參與、對未來的期許。從全球視角看,20世紀建筑遺產活化早已超越“博物館式保護”局限。真正的遺產保護不是簡單復制過去,而是創造未來。我們要以創新思維和方式,賦予建筑遺產新功能和價值,讓其在當代生活中發揮更大作用。唯有如此,建筑才能真正從“城市的身型”升華為“城市的靈魂”,成為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為城市發展和文化傳承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原標題:《新民述評丨“建筑遺產”正在成為當代生活的載體》
欄目編輯:郁晶陶 題圖來源:新華社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方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