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學院視覺傳播學院師生團隊創作的《良渚十二律》裝置,主創姜珺。
初夏的意大利威尼斯,處處洋溢著藝術氣息。第十九屆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吸引66個國家750余位建筑師參與。中國館以中國智慧回應全球議題,受到觀眾喜愛,有不少網友贊嘆:“出手不凡!”“中國館如此有情感!”
作為本屆中國館的策展人,我清楚認識到,以國際性、先鋒性、實驗性為藝術主張的威尼斯雙年展,從來都不是展示成就的舞臺,而是呈現最新思考的平臺。因此,中國館通過“容·智慧”展覽主題,回應“智能、自然、人工、集體”雙年展總主題,以10件作品闡釋中國建筑師正在真實面對、全球廣泛關注的話題,以期提供中國方案,讓世界看到中國智慧。
一個載有良渚遺址模型的大羅盤,吸引不少觀眾駐足。以禮樂器為靈感,中國美術學院的師生們設計了這座“會發聲的考古時鐘”——《良渚十二律》。羅盤上的12組聲音裝置,對應12組禮樂主題;12組影像裝置記錄下12處與良渚相關的遺址、文化機構和建筑空間周邊的聲音,在古今回響中揭示文明的韌性和整體性。
一條數字化又充滿煙火氣息的北京中軸線,在觀眾身邊流動。沙丘研究所以點云掃描還原中軸線上的城市地標,虛擬又真實的視聽感受,讓觀者瞬間從威尼斯穿越到老北京,創作者旨在通過這件《北京中軸線的春天》,詮釋人與歷史、城市、自然的情感連接。
一朵碩大又充滿夢幻氣息的“曼陀羅”,在戶外綻放。這是MAD建筑事務所運用傳統工藝創作的裝置《一把油紙傘》。觀眾走到傘下,猶如身處微型自然劇場,變幻的光影、輕微的溫差調節帶來令人愉悅的空間體驗。
一件巨大而晶瑩的綠色藻井裝置,在展廳中緩緩旋轉。許多人難以想象,它竟然由建筑工地的綠色防護網編織而成。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王子耕以這件《蒼穹》,促使人們在仰望之中思考:在大規模的城市建設中,精神空間應如何構建……
這些作品背后的12位(組)跨學科參展人,除了建筑師,還有燈光師、音樂家、科學家、植物學家等,分別來自高校、學術研究機構、科技創新企業、社交媒體等。在參展作者選擇上,我還特意向年輕建筑師傾斜。他們多具有全球化視野,作品更具開放性、互動性。年輕的他們通過作品,闡述對傳統文化根源的理解,并以此回應未來城市和建筑的轉型。
“城市更新”是近些年的熱點話題。眾建筑與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龍瀛課題組合作,給出了自己的解法——“插件家”。這是一種可預裝的輕質模塊化空間建造體系,可以適配老舊建筑、閑置工廠等各種環境,以省時省力的方式,幫助老建筑重獲新生。
社交媒體正在成為每個人充分表達意見,并展開自下而上的建筑設計、社區規劃的共創平臺。小紅書產品設計中心與站內創作者合作的影像作品《開源城市計劃》,展示了該平臺用戶持續記錄的真實城市影像,直面城市更新中居民參與度不高等問題。在這里,自上而下的規劃和自下而上的共創試圖達到某種平衡,推動著建筑師超越慣常工作方法的形式創新。
無論是聚焦良渚文明、北京中軸線、敦煌石窟,還是探討立交城市、城市更新、未來城市,創作者都在表達對于人和空間關系的思考。建筑不僅是空間的營造,更是人與城市關系的紐帶。因此,展覽主題“容·智慧”既是一種放眼古今中外的設計原則,更是一種立足天、地、人的文化世界觀。
中國傳統哲學中,自然的本質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園林、建筑、城市都因此而展開。在工業文明向智能時代轉型的今天,自然更應該像中國傳統哲學所闡釋的那樣,是精神與想象力的擴展。
如果說,工業文明時代人們看到的是理性與效率,那么智能時代人們應該更多看到人性和自然。作為建筑師,我們希望重拾“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從中尋找智能時代的新答案:人與自然的情感聯系,未來如何發生?
建筑師的職責不只是蓋房子,還要重新思考人類如何與世界共處,因此我倡導“山水城市”的創作理念;中國館參展作者通過對社會的觀察,參與甚至設置議題,因此我更愿意看到,參展作品極富當代意識的藝術表達和聯合呈現,是一個不斷被看見、被討論的變革進程——讓不同國家的觀眾讀懂中國,讓更多觀眾通過青年建筑師們的解題思路,看到其中所蘊藏的啟發性意義,以及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多元可能。
今年恰逢中國館在威尼斯建館20周年。20年來,中國建筑師通過創新建筑理念,競標國際項目、深耕本土建筑文化、用心解決城市建設中的新問題,不斷提升中國在世界建筑領域的話語權。大家都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滋養中國建筑設計的獨特營養。在比較學視野下對文化多樣性的認知,有助于豐富建筑話語體系,但對自身文化的理解和自信,是走向世界的前提。建筑和生活的關系,是最直接的。建筑要影響世界,卻是最難的。從擦亮文化之窗,到搭建溝通之橋,中國館的功能日益凸顯。中國建筑師還應進一步思考,自己的建筑設計能為世界帶來什么。我們期待有一天中國能擁有自己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建筑設計獎,期待中國建筑更好發揮對世界、對現實的影響力。
建筑是一部沒有文字的書,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建筑還具有時間維度,要求建筑師必須有長遠的思考和眼光。未來城市需要提供更多公共空間、增強社區凝聚力,調整法規、鼓勵住宅設計的創新,以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未來建筑將更多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強調意境營造和人文關懷。平視世界的未來建筑師,還需從腳下出發,平衡理性技術和感性思考。那些又美又中國、共同構成“山水城市”的建筑,一定是既東方又面向未來的新建筑,以創新為世界作出更大貢獻。(馬巖松)
編輯/張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