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北京微雨初霽。北京觀古鑒古文化傳媒帶領眾多文化人士開啟涿州一日人文之旅。從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到明代的禪寺,從儒家禮器到道家忠義,這場旅程以“儒釋道”為脈絡,用一天時光串聯起中華文明的千年密碼,更讓參與者感嘆:“原來文化體驗可以如此鮮活!”
博物館:儒家文明的千年回響
涿州市博物館,是一座立體的史書。在忠義客棧及三國書畫院負責人周有財的帶領下大家走進《涿水長歌》等展廳,從新石器時代的石斧到漢代的銅鏡,當近30000件文物與中外文化愛好者相遇,歷史的厚重感瞬間化為生動的文化課堂。
國寶級彩繪陶鏡臺:東漢黑科技驚艷世界
在鎮館之寶前,外國友人驚嘆連連。這座114厘米高的鏡臺,以可調節高度的“人體工學設計”顛覆認知,鏡架上的云氣紋流轉千年,朱砂與墨彩的交織訴說著東漢貴族的精致生活。導游的講解更添深意:“它不僅是梳妝器具,更是儒家‘禮’的具象化——古人以端正衣冠為修身之始。”
六祖禪寺: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午后,眾人來到馬坊村的六祖禪寺。這里沒有高深的佛理講解,只有古剎的寧靜與歲月的痕跡。大雄寶殿內,釋迦牟尼佛低眉垂目,五百羅漢姿態各異,有人靜立凝視,有人合掌默念。
禪寺前院的茶寮前,六祖禪茶負責人武紅梅女士熱情相迎。一場靜心茶會正悄然進行。青瓷茶盞中,清茶微漾,茶香與檀香交織。 “茶禪一味,飲茶即是修心。”參與者捧杯細品,茶湯入喉,仿佛連窗外的鳥鳴都多了幾分禪意。
張飛廟:忠義精神的民間信仰
張飛廟的熱鬧與六祖禪寺的靜謐形成鮮明對比。桓侯故里種桃人,張飛廟主,著名書法家柳金柱老師帶領大家參觀并講解廟里的古井等傳說。丈八蛇矛的仿制品,甚至香客們虔誠的祭拜,都在講述一個道理——張飛的忠義,早已超越歷史,成為民間信仰的一部分。這里拜的不是神,是人心里的那股義氣。
之后廟里接待室,進行了一場宋代點茶表演。茶藝師手持茶筅,擊拂茶湯,雪沫乳花漸起,宛如張飛豪情化作了杯中風云。有人驚呼:“這比咖啡拉花厲害!”點茶表演后,大家品著茶飲,仿佛與千年前的燕趙豪杰共飲一杯壯志。
中糧智慧谷:當傳統文化遇見現代文明
行程的最后一站,中糧集團的智慧工廠。巨大的糧倉、自動化生產線展示,讓人瞬間從古代穿越回現代。但領隊的一句話點醒了大家:“民以食為天,古人敬天惜糧,今天我們以科技守護糧食安全,其實是一脈相承。”
回程的路上,有人翻看手機里拍下的茶會與點茶視頻,有人討論著禪茶與忠義精神的關聯,還有人回味中糧工廠的現代化管理。觀古鑒古的這次旅程,沒有刻意強調“儒釋道”的概念,卻在行走中讓人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文化從未斷裂,它只是換了一種方式,活在今天的世界里。
(觀古鑒古文化傳媒·探尋中國文化的每一寸土地)攝影:楊京偉 劉長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