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之前,日本雖然鮮有蘇軾書畫真跡,但有一件碑刻拓本不可小覷。這就是蘇軾《宸奎閣碑》,堪稱宋拓傳世孤本。
《宸奎閣碑》,全稱《明州阿育王廣利寺宸奎閣碑》,是蘇軾為阿育王山廣利寺宸奎閣所書的碑文。宸奎閣乃是大覺禪師懷璉為收藏御賜頌詩而命名的寺內樓閣。宸奎閣碑立于宋元祐六年(1091年)正月,蘇軾撰文并書。碑額碑文均為正書,廿二行,每行字數不一(滿行卅五字),計六百余字。大覺禪師懷璉本是廬山圓通寺禪僧,仁宗皇帝因篤信佛法,特召其入京,賜居十方凈因禪院,且與其問答佛法大意。仁宗對懷璉及其問答甚為滿意,為其手書十七首頌詩,并賜號“大覺禪師”。后禪師雖多次乞歸,但均被仁宗挽留,直到英宗之世的治平三年(1066),才被恩準離京,隱退于四明阿育王山廣利寺。為感念皇恩,懷璉特于寺內興建樓閣,以供奉頌詩宸翰,并取名為“宸奎閣”。阿育王山寺歷史悠久,相傳東晉時期于四明一山中發現舍利塔,遂被信奉為阿育王所建八萬四千寶塔之一,此地亦被俗稱之為阿育王山。后于山中增建寺塔、僧舍等,梁武帝時,赦建堂殿房廊,并賜額“阿育王寺”。至唐宋時期,又先后加以修復或重建,并被賜名“廣利寺”。南宋以來,該山寺與杭州臨安府之徑山興圣萬壽寺、北山景德靈隱寺、南山凈慈報恩光孝寺和明州慶元府太白山天童景德寺一起,并列為天下禪宗五山。大覺禪師懷璉可謂是阿育王山廣利寺中興之祖。
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宸奎閣碑》初拓蘇軾因與大覺禪師為故交,受其門徒之請,于公務之暇精心撰文并揮毫。因碑石早已被毀,具體尺寸已無可稽考,只能從現存日本的這件宋拓本知其大概。碑額左右分別刻有龍圖,中間大字楷書“明州阿育王廣利寺宸奎閣碑銘”。碑文記述了大覺禪師應仁宗皇帝之召,于京城弘揚佛法,并接受仁宗十七首頌詩于宸奎閣供奉的緣由與經過,并披露了蘇軾作為大覺禪師舊交,應其弟子之請撰寫碑文等內容。行文結構嚴謹,言簡意賅,從中可以看出蘇軾超凡的文學才能。對此碑文(見文末所附),《東坡全集》等文獻多有收錄,但文字均稍有異同,本文所附則是據日本所藏宋拓本而錄。
蘇軾元祐四年(1089)以龍圖閣學士身份知杭州,翌年五月疏浚西湖,筑蘇堤,后不足一年,即元祐六年(1091)三月,奉召回京充翰林學士,同年五月抵京師。不久,又以龍圖閣學士知潁州。從碑文落款“元祐六年正月癸亥”可知,其撰寫時間正是其即將離任回京的時期(1091年初),時年五十六歲。同年還有《豐樂亭記》、《醉翁亭記》(歐陽修撰、蘇軾書)、《半月泉詩并題名》、《禱雨詩話》等問世,是其詩書豐碩之年,也是其大字楷書大放光彩的時期。
從《宸奎閣碑》拓本來看,整體給人以謹嚴正直之感,又充滿了凜凜之氣,字體沉穩端正,豐滿渾厚,不失為晚年楷書杰作。觀看此碑,又不禁令人聯想到顏真卿《東方朔畫贊》,可謂蘇軾承繼顏體書風實證之一,同時也可藉此窺知蘇軾晚年書體書風之細微變化。
《宸奎閣碑》
蘇軾
【1】《明
【2】州
【3】阿
【4】育
【5】王
【6】山
【7】廣
【8】利
【9】寺
【10】宸
【11】奎
【12】閣
【13】碑》
【14】銘
【15】皇佑中,有詔廬山僧懷
【16】璉住京師十萬凈因禪
【17】院,召對化成殿,問佛法大
【18】意,奏對稱旨,賜號大覺
【19】禪師。是時北方之為佛者,
【20】皆留于名相,囿于因果,以
【21】故士之聰明超軼者,皆鄙
【22】其言,詆為蠻夷下俚之說。
【23】璉獨指其妙與孔老、合者,
【24】其言文而真,其行峻而通,
【25】故一時士大夫喜從之游,
【26】遇休沐日,璉未盥漱,而戶
【27】外之屢滿矣。仁宗皇帝
【28】以天縱之能,不由師傳,自
【29】然得道,與璉問答,親書頌
【30】詩以賜之,凡十有七篇。至
【31】和中,上書乞歸老山中。
【32】上曰:“山即如如體也。將安
【33】歸平?”不許。治平中,再乞,堅
【34】甚,英宗皇帝留之不可,
【35】賜詔,許自便。璉既渡江,
【36】少留于金山、西湖,遂歸老
【37】于四明之阿育王山廣利
【38】寺。四明之人,相與出力,建
【39】大閣,藏所賜頌詩,榜之曰
【40】宸奎,時京師始建寶文
【41】閣,詔取其副本藏焉。且命
【42】歲度僧一人。璉歸山二十
【43】有三年,年八十有三。臣出
【44】守杭州,其徒使來告曰:
【45】“宸奎閣未有銘。君逮事
【46】昭陵,而與吾師游最舊,其
【47】可以詞!”臣謹按古之人君
【48】號知佛者,必曰漢明,梁武,
【49】其徒蓋常以藉口,而繪其
【50】像于壁者。漢明以察為明,
【51】而梁武以弱為仁。皆緣名
【52】失實,去佛遠甚。恭惟仁
【53】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未
【54】嘗廣度僧尼,崇侈寺廟,干
【55】戈斧質,未嘗有所私貸。而
【56】升遐之日,天下歸仁焉。
【57】此所謂得佛心法者,古今
【58】一人而已。璉雖以出世法
【59】度人,而持律嚴甚。上嘗
【60】賜以龍腦缽盂,璉對使者
【61】焚之曰:“吾法以壞色衣,以
【62】瓦鐵食,此缽非法。”使者歸
【63】奏,上嘉嘆久之。銘曰:
【64】巍巍仁皇,體合自然。神?
{圖片暫缺}得道,非有師傳。維道人璉,逍遙自在。禪律并行,不相
【65】留礙。于穆頌詩,我既其
【66】文。惟佛與佛,乃識其真。咨
【67】爾東南,山君海王。時節來
【68】朝,以謹其藏。元祐六年
【69】正月癸亥,龍圖閣學士、左
【70】朝奉郎、知杭州軍州事兼
【71】管內勸農使、充兩兵馬
【72】鈐轄兼提舉本路兵馬巡
【73】檢公事、武功縣開國子、食
【74】邑六百戶、輕車都尉、賜紫
【75】金魚袋臣蘇軾撰并書
跨 | 界
關|注|美|好 · 分|享|價|值
人 文|美 學|圖 像|藝 術|文 本
專 注 東 方 人 文 跨 界 實 踐
空 間|策 展|評 論
聯系管理員|YOUGUANART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