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譞是道光帝第七子,母為莊順皇貴妃烏雅氏。 咸豐帝是他的四哥,恭親王奕訢是他的六哥。他的特殊性在于,他的爺爺是皇帝(嘉慶),父親是皇帝(道光),哥哥是皇帝(咸豐),兒子是皇帝(光緒),就連孫子都是皇帝(宣統),唯獨他不是皇帝,不僅如此,他也沒有在晚清主政,在晚清的歷史上真的是可有可無的人物,對比之下,他連與他同時代,與他經歷類似的李氏朝鮮高宗國王親爹大院君李罡都不如。
道光三十年道光帝駕崩,此時的奕譞剛好十歲,值得一提的是,他出生那一年,恰恰是鴉片戰爭爆發那一年,自咸豐十一年末創立垂簾聽政之制,至光緒十六年醇王去世,在此三十年間,清廷的內外大政實由恭、醇二王先后主持。也就是說,奕譞這輩子始終伴隨著晚清歷史。
而這三十年在晚清七十年的歷史中,是所謂“同光新政”時期。它上承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革命的二十年社會動蕩階段,下接甲午和庚子兩次對外戰爭失敗及由此引起亡國滅種危險的二十年災難深重時期,是整個晚清史上時局相對穩定,因而得以進行洋務運動的時期,客觀上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歷史進程。
咸豐帝即位后,對于這個小九歲的七弟甚為喜愛,剛剛登基就封醇郡王,咸豐駕崩之后,奕譞為正黃旗漢軍都統,掌握了京師衛戍的軍權,就是實際上的軍事權力,控制了北京,這成為兩宮太后的堅強后盾,因配合兩宮太后發動辛酉政變有功,鏟除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助嫂子慈禧掌握實權,被兩宮太后實授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奉宸苑事務等職。同治三年加親王銜,同治十一年,奕譞進封為醇親王。但同治皇帝在位期間,并無顯著政治作為,實際上就是能力不行,在政治能力上遠不如他六哥恭親王奕訢。
奕譞與不同,他權力欲望不高,再加上他是慈禧妹夫(其嫡福晉為慈禧胞妹葉赫那拉·婉貞),為了避免嫌疑,在朝堂之上,奕譞表現的謹慎,謙卑,不攬權,不干政,深諳明哲保身之道,始終對慈禧唯命是從,全力 支持慈禧垂簾,多次上奏請求慈禧繼續“訓政”,鞏固其權威,與六哥奕訢日漸貌合神離。
同治十三年,慈禧唯一的兒子駕崩,并沒有留下子嗣,慈禧選定奕譞與妹妹生的兒子載湉為太子,也就是光緒。這原本是一件好事,可醇親王奕譞聽聞自己兒子要做皇帝卻完全沒有高興的樣子,當場就昏過去,這不是太過興奮,而是悲傷,因為奕譞知道,面對慈禧這個權力欲望巨大的女人,他為自己兒子未來的命運感到悲哀,兒子這么小當了皇帝,孩子的一切都成了宮中擺設。
再就是就是為自己未來的命運悲哀,兒子當了皇帝,這意味著他這個太上皇將被會因“避嫌”而被驅逐出權力中心,從此不能再步入朝堂參與家國大事。此時的他才36歲,正是一個發揮個人能力最佳的黃金時間。而他奕譞為了兒子,也是出于避嫌都必須退出權力中心。
此時的奕譞和朝鮮李氏王朝的大院君和他完全一樣,同樣是過繼大統,人家大院君怎么就能縱橫捭闔朝鮮政壇,最起碼保住他兒子高宗能享受到該有的君王生活。而醇親王奕譞居然主動給慈禧上書防止明朝類似大禮儀的事情,有多無能可見一般,慈禧也是看透了醇親王的廢才本性才敢讓他的兒子繼位。
光緒十年,慈禧將以恭親王奕?為首的軍機處所有官員一律罷黜(甲申易樞),同年九月,滿清開始設置海軍衙門,任命奕譞總理節制沿海水師,慈禧命其為“總理海軍衙門事務大臣”,負責籌建北洋水師。然而,在慈禧授意下,更是為了讓兒子早日親政,他竟將部分海軍經費挪用修建頤和園(約750萬兩白銀),導致海軍裝備更新停滯,成為甲午戰敗的隱患之一。
光緒十五年,光緒舉行大婚典禮,這就意味著慈禧就交權,光緒掌權。此時慈禧不許奕譞出席光緒結婚大禮,更不許干政,在這種巨大的政治壓力下,不過一年之后,奕譞病危,臨終之際,光緒破例前往醇親王探病,此時的奕譞就說了兩句話:一是要先孝順皇太后。二是不要忘了海軍。恐怕醇王到死也是自責,自己挪用海軍經費為慈禧修頤和園。奕譞在光緒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薨世,享年51歲。慈禧賜謚“賢”,稱“醇賢親王”,配享太廟。此時距離光緒大婚剛剛過去一年半的時間。
根據翁同龢日記記載,光緒在聽說父親去世后,漠然良久,然后突然發出一聲哀嚎,翁同龢也跟著痛哭失聲。
慈禧聽說醇王病故心里自然高興,但第二天就下旨,稱奕譞為皇帝本生父,禮臣給慈禧挑錯,說醇王已死,按照乾隆的最高指示,應該改成皇帝本生考,慈禧辯解道奕譞生前已經留下遺言,他不要,既然如此,醇王葬禮就按照乾隆的指示辦。但慈禧下午再發一道詔書,改稱皇帝本生考。
醇王喪禮祭禮依親王例辦,祀禮則照天子禮辦。比較突出的幾點是:一、祭文是由翰林院撰寫、以皇帝名義昭告,碑文由皇帝親制;二、準許在醇親王府新賜邸第中建立醇賢親王廟為“不祧之廟”,廟制根據親王例適度拔高,現居邸第中建立醇賢親王祠,家廟家祠以供歲享,對比恭親王奕訢死后則是“配享太廟,予祠賢良祠”的待遇;三、在禮節、樂舞、祭器、祭品等配享物上,祀以天子禮;四、以后奏折避寫王名“譞”字,遇醇親王字樣雙抬書寫;這個過程中,光緒還據懿旨加恩醇賢親王嫡福晉、第五子、第六子及第七子,光緒穿孝一年。
后世對其評價復雜:既肯定其隱忍保身,也有人說他對慈禧的妥協加速了清朝衰落。奕譞一生在慈禧強權下如履薄冰,以退讓保全家族,使醇親王一脈成為清末最顯赫的皇族分支,醇王府出了兩代皇帝。史學家孟森評其“善處危疑之際,非庸碌者也”。
我是清水阿嬌,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