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2 月,有網友在社交平臺透露,自家 67 歲的老人食用了一塊從冰箱取出、尚在保質期內的瑞士卷后,身體出現了一系列不適癥狀,先是發起燒來,緊接著胃部疼痛難忍,還伴有干嘔現象。
家人心急如焚,趕忙帶著老人輾轉于三家醫院,期望能查明病因、對癥治療。然而,各家醫院的檢查結果都未能明確病因,這讓家人陷入了深深的焦慮與無助之中。無奈之下,他們只好在網絡上發布求助帖,希望借助廣大網友的力量找到解決辦法。帖子一經發出,便迅速引發了眾多網友的關心與熱議。
但不幸的是,由于病情嚴重,老人出現了失去意識、無法自主呼吸的情況,住院后便被安排進了重癥監護室。盡管醫護人員全力救治,可到了今年 3 月下旬,老人最終還是沒能戰勝病魔,不幸離世。
警惕“冷酷殺手”李斯特菌
李斯特菌,堪稱食品安全的“冷酷殺手”,在4攝氏度左右的冰箱環境中仍能生長,常潛伏在我們日常接觸的食物中。
李斯特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肉類、蛋類、禽類、海產品、乳制品、蔬菜等都可能是它的藏身之所。它生命力頑強,在酸性、堿性環境下都能生存,能在2 - 42℃的溫度范圍內活動,甚至在0℃時也能緩慢生長。
感染李斯特菌后,不同人群癥狀各異。普通成人可能只是出現類似流感的輕微癥狀,如發熱、肌肉疼痛等。但孕婦、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等高危人群,感染后果嚴重。孕婦感染后,可能引發胎盤感染,導致流產、早產或新生兒敗血癥;新生兒感染可能出現腦膜炎等嚴重疾病。老年人感染后,可能引發敗血癥、腦膜炎等,危及生命。
吃不完的食物放在冰箱里會不會出現細菌?
吃不完的食物放在冰箱里仍可能出現細菌,這是因為:
1.低溫并非絕對抑制細菌
冰箱冷藏室溫度一般在4℃左右,雖能抑制多數細菌的繁殖速度,但并非所有細菌都會停止活動。部分嗜冷菌,如李斯特菌、耶爾森菌等,在低溫環境下仍能生長繁殖。李斯特菌可在0 - 45℃的環境中生存,在冰箱冷藏溫度下也能緩慢生長,若食物被其污染,食用后可能引發腹瀉、發熱等癥狀,嚴重時會危及生命,尤其是孕婦、老人、兒童等免疫力較弱人群。
2.食物本身可能攜帶細菌
食物在購買、處理、烹飪過程中就可能已經攜帶細菌,放入冰箱后,細菌只是繁殖速度減緩,并非完全消失。例如,生肉、海鮮等可能攜帶沙門氏菌、副溶血性弧菌等,這些細菌在適宜條件下會大量繁殖。
3.交叉污染風險
如果冰箱內食物存放不當,生熟食物混放,細菌容易從生食傳播到熟食上。比如,生肉上的細菌可能會污染旁邊的熟食,導致熟食細菌超標。
如何處理冰箱中存放的食物,使風險降到最低?
1.存放前
將食物按照生熟、葷素進行分類,分別用保鮮膜、保鮮袋或保鮮盒密封包裝。這樣可以避免食物之間相互污染,還能減少水分流失,保持食物的口感和營養。例如,將切好的水果用保鮮盒裝好,生肉用保鮮袋密封。
熱的食物不要直接放入冰箱,應先在室溫下冷卻至不燙手后再放入。因為熱食物會使冰箱內溫度升高,增加其他食物變質的風險,同時也可能導致冰箱結霜。
2.存放時
冰箱內部不同區域溫度有所差異,應合理利用。一般來說,冷藏室上層溫度相對較高,適合存放直接入口的熟食、酸奶等;中層適合存放剩菜剩飯、熟肉制品等;下層溫度較低,適合存放生肉、海鮮等。冰箱門處溫度波動較大,適合存放調味品、飲料等。
同時,定期清理冰箱,及時處理過期、變質的食物。建議每周對冰箱進行一次全面清理,擦拭冰箱內部,保持清潔衛生。
3.食用前
從冰箱取出的剩菜剩飯等食物,食用前一定要充分加熱,確保食物中心溫度達到70℃以上,以殺死可能存在的細菌。可以使用微波爐、蒸鍋等加熱工具,加熱時間要足夠。
在加熱前,要仔細觀察食物的狀態,如有異味、變色、發霉等情況,應立即丟棄,切勿食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