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工信部、衛健委聯合公示高端醫療裝備推廣應用項目,51個入選項目全面覆蓋診斷檢驗、治療、監護與生命支持等五大關鍵領域,勾勒出國家醫療裝備自主化的戰略藍圖。
近期,在國家工信部、國家衛健委及北京市經信局、北京市衛健委的協同推動下,由美的萬東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共同牽頭的"CGO系列醫用血管造影X射線系統(DSA)推廣應用項目"正式啟動。這一舉措不僅是國家層面對高端醫療裝備自主可控戰略的具體實踐,更是打破核心技術"卡脖子"困境的關鍵布局——通過政企醫三方聯動,推動國產DSA設備從技術創新向臨床普及的深度跨越,為破解醫療裝備領域國產化率不足的行業痛點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
政策驅動:從頂層設計到產業落地的全鏈條布局
兩部委的行動有著清晰的政策脈絡:既是響應總書記“加快補齊高端醫療裝備短板”的指示精神,也是對“健全重點產業鏈發展體系機制”的具體踐行。2023年《高端醫療裝備應用示范基地管理辦法》的印發,已為產業搭建制度框架;2024年聚焦五大領域20余個重點產品的51個推廣項目,則是將政策紅利轉化為生產力的關鍵一步。這種“研發攻關+推廣應用”兩端發力的模式,正推動醫療裝備產業向高質量發展加速邁進。
以DSA設備為例,這種在心血管疾病診療中不可或缺的高端裝備,長期被國外品牌壟斷。其技術壁壘涵蓋成像算法、導管介入、輻射劑量控制等多學科領域,而美的萬東研發的CGO系列DSA,已通過低劑量成像技術將輻射劑量降低50%,并實現智能血管追蹤與量子三維導航等核心技術突破。但打破壟斷不僅需要技術創新,更需政策搭臺推動臨床驗證與市場普及——這正是“CGO系列推廣應用項目”的核心價值:通過醫工協同加速產品迭代,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醫工協同:美的萬東為何成為樣板?
美的萬東等行業龍頭被委以重任,源于其兼具技術積累與產業整合能力。近三年來,美的萬東以年均25%的研發投入增速構建技術護城河,2024年DSA專項研發資金超2億元,支撐國家級影像專家團隊在量子計算與AI融合領域的突破:量子降噪技術實現超低劑量下的零噪聲成像,基于百萬病例訓練的AI模型可精準推薦介入方案,這些創新讓國產DSA從“能用”邁向“好用”。
項目落地更需全鏈條要素保障:企業端持續加碼研發與質量管控,醫療機構優化臨床應用環境并建立培訓體系,政策端則在技術改造、財稅金融等方面提供支持。這種“三位一體”的推進模式,正在構建覆蓋DSA生產制造、臨床驗證到標準制定的完整生態。如項目規劃中提及的“建立全流程標準體系”,正是為國產裝備走向國際市場鋪設規則基石。
從跟跑到領跑:國產裝備的全球化進階路徑
當中國每百萬人DSA保有量僅4.2臺(遠低于日本27.5臺)的缺口遇上全球DSA市場5.6%的年復合增長率,政策驅動下的國產替代與技術創新已形成雙重機遇。美的萬東的實踐揭示了突圍路徑:以200余項專利構筑技術壁壘,通過美的集團的全球化研發體系(15個全球研發中心、49%研發人員占比)加速技術迭代,再借助“CGO項目”的示范效應,將北京友誼醫院等機構的臨床數據轉化為產品優化依據。
這種“技術攻關-政策賦能-市場驗證”的閉環,正在改寫高端醫療裝備的競爭格局。隨著量子AI-DSA等創新技術的臨床普及,中國企業正從“填補空白”轉向“定義標準”——正如美的萬東在三維重建技術中實現的亞毫米級精度,不僅滿足國內基層醫療需求,更有望在亞太等新興市場與國際品牌同臺競技。
當政策紅利遇上技術爆發
兩部委對大廠的聚焦,本質是對“創新生態”的培育。從DSA設備的突破可見,高端醫療裝備的國產化不僅需要企業在低劑量成像、量子計算等技術領域的硬實力,更需政策搭建醫工協同的橋梁,讓臨床需求反哺技術創新。當51個推廣項目在全國落地,當美的萬東的量子AI-DSA成為“中國方案”的標桿,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產業升級的軌跡,更是健康中國戰略下,醫療技術普惠民生的真實圖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