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開的第九屆全國腦電生理診斷相關會議傳出消息: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德濟醫院郭輝教授,攜手上海市兒童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育才教授共同組成國際化團隊,經過臨床實踐與技術迭代,將法國引入的立體定向腦電圖(SEEG)技術創新性結合腦機接口技術,建立“體系化SEEG技術”,實現癲癇診療從“經驗依賴”到“智能精準”的跨越。
癲癇是我國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之一,其精準診療長期依賴高成本的立體定向腦電圖(SEEG)技術。該技術于上世紀50年代法國學者首創。雖然該技術是癲癇病灶定位的“金標準”,但操作門檻高、高度依賴專家經驗,且設備昂貴,限制了其臨床普及。
郭輝團隊利用腦機接口技術,通過植入式電極或非侵入式設備,將癲癇患者的真實腦內電生理活動信號引導出來,進入大數據處理分析的計算機,并綜合癥狀學視頻資料、頭皮腦電數據、神經心理學腦功能數據,通過機器學習或深度學習框架,對多模態數據進行融合分析。根據每一位患者的個性化腦電特征,制訂個體化手術治療方案。專家解釋:這一過程可概括為:腦內電生理活動——腦機接口——計算機——多模態數據融合(頭皮腦電+癥狀視頻+腦功能評估)——AI智能分析——個性化、精準化治療方案。
從實用臨床癲癇定義出發,與會專家聚焦兒童結構性癲癇腦電生理特點、癲癇癥狀學分類、腦電生理在癲癇定位診斷中應用等核心議題,結合腦結構異常與腦部放電定位的病例解析,旨在推動“體系化SEEG技術”理念與標準化流程在基層醫院的臨床應用,最終實現癲癇診療服務的同質化。
據悉,為響應《上海市腦機接口未來產業培育行動方案(2025-2030年)》,今年4月,上海德濟醫院還聯合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等頂尖科研機構,聚焦以“植入式超柔性神經電極技術”最新腦機接口技術,重點探索腦電信號閉環解碼系統在藥物難治性癲癇中的應用優化,同步開展阿爾茲海默病早期預警、帕金森病神經調控等領域的臨床研究,力求探索出更多安全、高效的創新治療手段。
未來,郭輝團隊還將攜手多家醫療機構協同推進“基礎研究-臨床驗證-產業轉化”全鏈條創新體系構建,聚焦腦機接口技術臨床轉化實踐,彰顯專業醫療機構在腦機接口落地應用中的關鍵價值。
原標題:《結合腦機接口技術,癲癇治療實現從“經驗依賴”到“智能精準”》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顧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