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近年來,陜西省漢中市漢臺區武鄉鎮、漢王鎮和老君鎮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與此同時,當地民事糾紛逐漸呈現出數量大、種類多、糾紛雜等特點。漢臺區人民法院武鄉中心人民法庭結合當地民情,將司法審判服務和矛盾糾紛化解各環節有機融合,逐步形成了“少訟止爭”文化鏈、多元解紛協同鏈、司法延伸服務鏈和關鍵人群保護鏈“四鏈融合”定分止爭工作法。2024年,法庭收案數相較2023年下降26%,矛盾糾紛源頭防范化解成效明顯。
武鄉中心法庭干警現場勘驗租賃場地,挖掘被掩埋的案涉水表。
武鄉中心法庭干警與派出所民警、人民調解員聯合調解一起人身侵權責任糾紛案件。
武鄉中心法庭干警為敬老院的老人送去普法宣傳資料。
>> 厚植“少訟止爭”文化鏈,以文化養成引領機制落地
如何實現“少訟止爭”,將“無訟”理念深植民心是一大關鍵。
為此,武鄉中心法庭在法治宣傳上持續發力,結合審判實際,系統梳理轄區多發易發的糾紛類型,制定了含“民間借貸篇”“婚姻家庭篇”等十個篇章的“少訟止爭”行為規范,引導群眾樹立以和為貴的“無訟”理念,理性對待糾紛發生,防范矛盾易發風險點。
行為規范中朗朗上口且通俗易懂的口訣與村規民約相結合,猶如春風化雨般浸潤著鄉村的每一寸土地,既方便村民記憶,又易于傳播。無論是田間地頭的閑聊,還是村口大樹下的議事,村民都能隨口吟出幾句,將規矩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讓鄉村治理煥發出新的活力與生機。
“共簽名字共消費,事后認可家庭需,夫妻均應還借款;一方負債超家需,個人債務不共負,用于家庭是例外。”隨著村干部念出這42個字,石某和朋友張某間的借貸糾紛也得到圓滿化解。
原來,石某背著妻子王某向朋友張某借了20萬元用于創業,不料生意不景氣,投資全部打了水漂。張某多次催要無果,便將夫妻倆告上法庭。接到法庭的傳票,妻子才知道丈夫欠下一大筆債務,一氣之下提出要跟石某離婚。村干部得知情況后,及時勸導雙方,并對照行為規范中的“婚姻家庭篇”內容,為雙方講明道理。最終,張某主動放棄了要求王某還款的訴求,石某也承諾在半年內還清張某欠款。
“每家每戶都有一套法庭編寫的行為規范,發生矛盾糾紛,我就讓他們對照著先看看問題在哪里,很多糾紛很快就解決了。”武鄉鎮西村的人民調解員崔偉對這份行為規范贊不絕口。
>> 匯聚多元解紛協同鏈,以聯動協作提升調解成效
“我在村上當網格員3年了,見得最多的就是鄰里糾紛。看似是雞毛蒜皮的小事,背后卻關系復雜,牽一發而動全身。這些年,我參與了不少法庭案件的調解工作,既為自己網格的矛盾糾紛化解出了一份力,也在實踐中提升了自己的法律水平和調解能力。”漢王鎮新風村網格員張景剛對基層矛盾糾紛化解工作深有感悟。
網格員是鄉村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武鄉中心法庭發揮網格員熟悉當事人家庭狀況、性格特點、人際關系等優勢,積極引入這支調解“生力軍”參與民事糾紛化解。
此外,武鄉中心法庭還主動與武鄉鎮商會聯合成立“商會﹢法庭”調解室,借助商會對企業運營狀況和市場動態的深度了解,快速精準地找到商事糾紛的關鍵所在,高效化解各類商事糾紛。
2024年8月,因木材價格波動,武鄉鎮某木材供應公司突然減少供貨量,購買木材的某家具公司生產受阻,引發遲延交付和客戶索賠等后果,雙方因此產生爭議。武鄉中心法庭在走訪中得知相關情況后,主動聯系武鄉鎮商會,共同為企業出主意、想辦法。商會安排熟悉木材行業的人民調解員,以行業內類似糾紛的處理方法為例,耐心勸說,引導雙方換位思考;法庭干警則從法律層面為雙方厘清權利義務,講明訴訟的利弊。最終,雙方達成和解。
>> 拓展司法延伸服務鏈,以務實舉措踐行司法為民
“我給大家準備了一個收割作業合同的模板,里面把作業面積、質量標準、費用支付方式、時間等關鍵條款都寫得很清楚。大家可以參考這個簽合同,如果有了糾紛,來法庭直接按照合同規定解決爭議。”聽到武鄉中心法庭庭長馬荻的話,農戶們紛紛拍手叫好。
每到秋收時節,為了開展收割作業,武鄉鎮會涌入大量外地收割機,隨之而來的是收割機壓壞農田、作業人員臨時提高收費等各種糾紛。針對該類風險隱患,武鄉中心法庭一方面及時向鎮村通報情況,做好風險研判;一方面主動向農戶們提供法律咨詢,引導雙方簽訂合同明確責任,切實將矛盾糾紛止于萌芽狀態。
與此同時,武鄉中心法庭定期為轄區人民調解員進行法律培訓和指導,逐步營造起“有糾紛先調解”的無訟氛圍。
2024年年初,武鄉鎮邢壩村兩家人因子女離婚退還彩禮問題發生糾紛。眼瞅著矛盾越來越大,村委會及時介入進行調解。可涉及哪些彩禮能退、退多少等問題時,人民調解員卻因對相關法律規定并不熟悉而犯了難,調解一時陷入僵局。
針對這一情況,武鄉中心法庭及時組織全鎮人民調解員開展專題培訓,重點講解涉及彩禮的相關法律條文,并詳細剖析法庭審理的典型案例,讓人民調解員做到心中有數。
“根據法庭的指導,我把法律規定和類似案例咋處理的,給他們掰開了、揉碎了講。兩家人慢慢冷靜下來,最后要把退的彩禮金額確定了。從此以后,我在村里調解也更有底氣了,村民看我解決問題靠譜,也越來越信任我。現在村里有啥糾紛,大家都愿意先來找村委會調解,打官司的也少了。”邢壩村黨支部書記邢華安感慨道。
>> 筑牢關鍵人群保護鏈,以溫情關懷彰顯司法溫度
隨著年輕人外出務工,鎮村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留守老人。如何關愛留守老人,是武鄉中心法庭一直積極探索與實踐的重要課題。
武鄉中心法庭轄區內某養殖合作社,是由幾名老人合伙成立的。2023年,合作社將土地租給一家外地養殖公司辦養豬場,約定租期10年,誰知該公司僅經營了2年就消失了,臨走時還故意破壞了養豬場的水表,把水表埋進了地里。
“我們幾個人年齡都大了,也沒遇到過這種事情,現在連水表都找不到了,不知道損失有多少,這可怎么辦啊?”程大爺等五人無奈之下,將養殖公司起訴至法院。
受理該案后,武鄉中心法庭干警第一時間來到租賃場地現場進行勘驗,根據程大爺提供的線索,通過多次挖掘,終于找到了深埋地下的水表。經過仔細核算用水量,最終依法判決養殖公司支付相關費用6萬余元,成功為合作社挽回了損失。
為切實給留守老人構建一個更加和諧、有愛、安全的生活環境,武鄉中心法庭經常開展送法下鄉活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老人普及法律知識,增強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同時,法庭經常聯合當地村委會、志愿者組織,定期開展探訪陪伴活動,入戶與老人拉家常,讓老人感受到社會的關愛與溫暖。
“武鄉中心法庭通過大膽創新,摸索出一條人民法庭‘立足審判職能、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子,工作成效得到了轄區黨委和政府的高度肯定。下一步,漢臺區法院將積極推廣‘四鏈融合’工作機制,不斷推動‘楓橋式人民法庭’創建,為平安漢臺建設實現新發展貢獻法院力量。”漢臺區法院黨組書記、院長楊建軍表示。
來源:漢中中院
提供法院最新動態
實現審務、政務的全方位公開
著力打造便民、為民的司法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