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東營市2025年度養老護理職業技能競賽在市技師學院落下帷幕,該項競賽不僅為行業呈現了一場高水平的技能較量,更以“代際共融”與“政校企協同”的雙重實踐,為應對老齡化挑戰提供了鮮活樣本。這場競賽中,46名選手從“60后”到“00后”跨越三代同臺競技,既映射出養老服務人才結構的年輕化趨勢,也彰顯了傳統經驗與創新思維的交織融合。而背后政策扶持、院校培育、企業實踐的多方聯動,則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持續動能。
從政策層面看,東營市近年來通過入職獎補、崗位補貼、職業技能等級獎勵等“組合拳”,系統性提升了養老護理職業的吸引力。數據顯示,當前全市養老機構從業人員中,40歲以下占比31%,大專及以上學歷者達39%,年輕化、專業化趨勢顯著。與此同時,市技師學院作為人才培育的重要陣地,自2022年開設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以來,通過“訂單班”“工學交替”等模式,將《老年心理護理》《實用養老機構管理》等課程與企業需求深度對接,并與日本松山福祉學校合作引入國際經驗,累計培養96名專業人才。這種“政策輸血”與“教育造血”的協同,既破解了行業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也為長期發展筑牢根基。
競賽現場成為代際經驗傳遞的生動課堂。58歲的劉文娥作為本次參賽的“大齡”選手,數十年如一日的扎實技能詮釋職業堅守,46歲的馮學紅在新增的“應急情景模擬”環節中展現技能迭代的緊迫性,而“00后”選手蘇錦秀則以規范化操作和個性化溝通技巧,為傳統照護注入青春活力。年輕選手占比近四成的結構變化,不僅體現了政策激勵下行業吸引力的提升,更反映出跨代際協作的深層價值——資深護理員的實踐智慧為標準化服務提供經驗支撐,而新生代從業者借助科學護理理念推動服務升級。這種“傳幫帶”與“學趕超”的互動,正悄然改變著行業生態。
值得關注的是,東營市通過設立“養老護理員節”“慈佑銀齡”慈善基金等創新舉措,將職業尊榮感從賽場延伸至日常。競賽中脫穎而出的選手可獲省級、國家級賽事推薦資格,技能成果通過培訓機制轉化為機構服務標準,形成“以賽促學、以學促用”的良性循環。而代際共融模式下的經驗共享,則進一步緩解了行業人才斷層隱憂。例如,劉文娥將傳統照護中的溫情溝通融入標準化流程,蘇錦秀則把競賽中學到的海姆立克急救法帶回養老機構,推動應急救護能力的整體提升。
東營的實踐表明,應對老齡化不僅需要政策與資源的短期投入,更需構建“引、育、評、用、留”的全周期人才生態。當青春力量與傳統經驗在養老服務領域碰撞出火花,當政校企協同為行業注入創新活力,這一“夕陽事業”正煥發出“朝陽隊伍”的蓬勃生機。(大眾新聞記者 張婧婧)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