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熊芳雨5月27日報道: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黃浦區明復圖書館理事長馬尚龍攜新作《上海秩序 深圳氣質》做客行知讀書會,與讀者共話城市文化基因。這場以“雙城記”為切口的對談,通過紅綠燈、孔融讓梨、地鐵文明等鮮活案例,勾勒出上海秩序的獨特肌理,同時以深圳為鏡,映照出中國移民城市的不同生長軌跡。
“中國第一盞紅綠燈誕生于1919年的上海法租界霞飛路(今淮海路)。”馬尚龍以這個細節切入,揭示上海秩序的物質原點。他指出,紅綠燈不僅是交通規則的象征,更孕育了“雙向遵守”的城市文明——行人遵守紅燈停綠燈行的規則,管理者則需保障綠燈時的通行安全。這種“個體與社會的契約關系”,正是上海秩序的核心邏輯。
話題一轉,他將《孔融讓梨》的典故與現代文明并置:“孔融讓梨不是單向犧牲,而是期待他人同樣謙讓的‘道德閉環’。”在他看來,上海的人文秩序正是建立在這種“雙向道德”之上——就像職場晉升或職稱評定,當個體遵守規則“排隊等候”時,社會必須以公平回報維護秩序。
針對“上海秩序是否源于租界”的提問,馬尚龍指出:中國曾有12個租界城市,但唯有上海將外來文明與本土文化深度融合。江南移民帶來的“水路文明”與租界的契約精神碰撞,催生了“規則+溫度”的獨特氣質。他以《上海制造》為例,揭示這種文化基因如何滲透到城市肌理——小至石庫門的“七十二家房客”互助模式,大至自貿區的制度創新,皆可見“認真”的底色。
分享會尾聲,馬尚龍寄語讀者:“上海秩序不是刻板的教條,而是流動的文明生態。它既需要老領導的擔當、老法師的智慧,也離不開每個‘老實人’的堅守。”在個體和社會關系、社會環境之間,遵守和尊享互為條件,這是上海秩序最偉大的生命力——不是道德鼓勵的腎上腺素,而是自我造血的生物鏈機制。
行知讀書會由寶山區大場鎮文化中心、閻華工作室、上海人民出版社市場部主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