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占全
(北京,2025年5月26日)國際評級機構穆迪維持中國主權信用評級的同一天,中國商業地產領域爆發驚天交易——王健林旗下大連萬達商管將48座萬達廣場打包出售給太盟投資、騰訊、京東、陽光人壽等組成的“超級財團”,交易金額或達500億元。這一覆蓋北京、上海、廣州等39個城市核心商圈的資產騰挪,不僅是萬達集團債務高壓下的“斷臂求生”,更是中國商業地產從“規模擴張”轉向“價值深耕”的標志性事件。
一、500億資本局:核心資產批量易主
交易細節曝光
根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披露的信息,太盟投資集團聯合騰訊、京東、陽光人壽等機構設立合營企業,以股權收購形式獲得48座萬達廣場的所有權。這些項目分布在一二線城市核心商圈(如北京通州萬達廣場、上海五角場萬達廣場)及三四線城市區域中心(如泉州浦西萬達廣場),涵蓋商業綜合體、寫字樓、酒店等多元業態,年客流量超60億人次,租金收入占萬達商管總營收的23%。交易資金結構顯示,太盟注資50億元認購次級份額,國有大行銀團提供300億元貸款,夾層融資募集150億元,險資與產業基金占比超40%。
資本方各懷野心
騰訊、京東等互聯網巨頭瞄準線下流量入口,計劃投入120億元進行智慧零售改造,將萬達廣場的線下場景與線上生態打通。陽光人壽等險資則看重6%-8%的穩定租金回報率,通過私募基金接盤實現長期資產配置。太盟投資延續其“收購-改造-證券化”策略,計劃通過資產證券化獲取12.5%的年化收益,這一回報率遠超當前商業地產平均水平。
二、萬達沉浮錄:從首富到“賣賣賣”
商業帝國的四次轉型
1988年成立的萬達集團,歷經四次戰略轉型:從區域住宅開發商(1988-2000)到商業地產龍頭(2001-2006),再到文化旅游跨界(2007-2010),最終走向國際化與多元化(2011至今)。2014年香港上市時,萬達商業市值突破2000億港元,王健林登頂中國首富。2017年,萬達以637億元出售13個文旅項目和77家酒店給融創、富力,開啟“瘦身”序幕。2023年珠海萬達商管IPO失敗觸發對賭協議,王健林被迫出讓輕資產平臺60%股權,中東資本注資600億元才暫緩危機。
核心資產流失的代價
截至2025年,萬達自持廣場數量從巔峰期513座銳減至約300座,租金收入同比下降12%,品牌溢價能力受到質疑。此次出售48座廣場后,萬達將失去年租金60億元的穩定現金流,但負債率可從79%降至53%,短期償債壓力暫時緩解。不過,核心資產流失可能削弱萬達在商業地產領域的話語權,其“萬達廣場就是城市中心”的品牌影響力正逐漸褪色。
三、債務困局:1412億負債壓頂
現金流危機逼近
萬達商管2024年財報顯示,公司有息負債達1412億元,其中400億元需在2025年內償還,而賬面現金僅116億元,償債缺口高達284億元。疊加融創、蘇寧等債權人追討的180億元仲裁糾紛,以及王健林名下157億元股權被凍結,資金鏈已逼近斷裂邊緣。此次交易回籠的500億元資金中,至少300億元需優先用于償債,剩余資金將用于補充流動性。
輕資產轉型的困局
自2015年提出“賣產權、留管理”模式以來,萬達通過輕資產運營實現管理費收入200億元,占珠海萬達商管凈利潤的80%以上。但模式痛點同樣明顯:第三方項目占比提升削弱品牌標準化管理能力,2024年租金收繳率從99%降至94%,部分項目因運營方變更導致商戶流失。更嚴峻的是,當自持物業規模縮減40%,萬達在商業地產領域的定價權和議價能力正在下降。
四、行業變局:商業地產的冰與火之歌
傳統模式的終結
電商沖擊與消費習慣變遷,使商業綜合體空置率從2019年的10%攀升至2025年的18%,租金回報率從8%降至5%。萬達剝離重資產、專注運營管理的策略,反映出行業從“持有運營”向“資本運作”的轉變。此次交易中,騰訊的智慧零售解決方案、京東的物流供應鏈能力與萬達商業場景的結合,預示著線下商業體數字化轉型的新可能。
資本新勢力崛起
險資與科技巨頭正成為商業地產的主導者。陽光人壽、新華保險兩年內接盤超19座萬達廣場,將其視為低利率環境下的“類固收”資產;騰訊、京東則通過收購布局線下流量入口,試圖構建“線上+線下”商業生態。這種產融結合的資本結構,標志著商業地產從“開發商主導”轉向“資本+運營”雙輪驅動。
五、未來挑戰:王健林的生死時速
品牌價值保衛戰
萬達保留所有項目的運營權,按凈收益的30%收取管理費,但需在輕資產模式下維持品牌溢價,避免淪為“高級物業管家”。若無法通過數字化改造提升運營效率,其管理費收入可能持續下滑。此外,資本方持股比例上升可能稀釋萬達決策權,第三方項目占比提升或進一步削弱品牌控制力。
對賭協議倒計時
珠海萬達商管若2025年底前無法上市,中東資本等投資人可要求回購,涉及金額約440億元。王健林已質押個人98%股權,若無法履約,其個人財富將面臨清零風險。更嚴峻的是,萬達商管股權糾紛頻發,融創、蘇寧等債權人的追討可能進一步加劇流動性危機。
結語:時代轉折的商業標本
這場500億級的資產騰挪,不僅是萬達集團的戰略突圍,更是中國商業地產從“土地紅利”向“運營紅利”躍遷的縮影。當“規模為王”的時代落幕,王健林的“賣樓還債”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在商業地產的冰與火之歌中,唯有運營能力與資本耐力的結合,才能在行業洗牌中存活。而萬達的轉型之路,或許能為深陷困局的房企提供一條破局樣本——但前提是,他們能在規模與價值、短期生存與長期發展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
責編:李影
審核:劉坤
監制:王占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