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法者,治之端也。民法典頒布五年來,這部“社會生活百科全書”早已嵌入國家治理與百姓生活的肌理,在經濟社會方方面面發揮著基礎性和全局性作用。從捍衛人格尊嚴到促進家庭和諧,從加強產權保護到倡導誠信經營,從守護頭頂安全到凈化網絡空間……五年來,1260個條文在千萬起司法案件中轉化為公平正義的生動實踐,更通過潛移默化的普法教育形塑著全社會的價值理念與規則意識。在民法典頒布五周年之際,最高人民法院官微開設“‘典’亮美好生活”專欄,通過以案說法、法官講法、動漫普法等多種形式,講述人民法院貫徹實施民法典的故事,推動民法典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里。
法官說法
喬巨國
黑龍江省寧安市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長
法官手里一件案,百姓心中一片天。民法典為百姓提供法律的支撐,保護百姓共享一片青天。本案系一起侵犯財產權民事案件。民法典第1165條第1款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案涉財產被損壞,給權利人造成一定的損失,該損失依民法典規定理應得到賠償。但權利人應當依法維權,不可隨意擴大賠償請求權。本案踐行“如我在訴”理念,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通過實地走訪,運用“龍法和”云法庭解紛系統聯合特邀調解員多元調解、判后答疑、釋法說理,把道理說清、法律講清,終使素來不和的兄妹冰釋前嫌,實現了定分止爭、案結事了。
為了更客觀真實地查明案件事實,我與同事多次前往現場實地勘驗涉案樹木,與周圍的鄰居、社區的干部、村委會的領導深入交流,充分了解案情和兄妹間的過往。大舅哥認為妹妹在母親病重期間,對母親照顧不周導致母親去世,懷疑妹夫假冒軍官身份騙取岳父信任謀取利益,妹妹、妹夫對父母不孝順等等。兄妹二人常年互不來往,一時難以調和。妹夫私自爬到大舅哥家的三棵樹上,把每棵樹砍掉一圈樹皮,大舅哥一氣之下將妹妹、妹夫訴至法庭,要求賠償損失6萬余元。
司法鑒定階段,我與司法鑒定專業人員認真測量樹木的粗細高度,查看周邊的環境,真實記載案涉每一項數據。是名樹、古樹,還是景觀樹,一定要客觀公平地準確評估樹木情況。鑒定結論意見:三棵樹為散生,楊樹兩棵、榆樹一棵,價值1588元。兩次開庭,妹妹、妹夫考慮避免庭上沖突均未到庭,妹夫庭前提交答辯狀,說明態度和處理意見。這起案件中的兄妹倆本應感情深厚,因生活瑣事產生嫌隙,妹夫砍傷三棵樹成了點燃往日恩怨的導火索。為了進一步化解矛盾,我運用“龍法和”云法庭解紛系統聯合特邀調解員多元調解,將不想當庭對質的親人,約在“龍法和”云法庭“云”上調解。
民法典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大舅哥的三棵樹屬于個人財產,該項損失妹夫理應承擔賠償責任,最后判決妹夫賠償大舅哥1588元樹木損失。通過判決釋法明理,耐心引導哥哥轉變情緒,不懈地與哥哥溝通。通過庭上釋法明理、庭后釋法講理、到家情理感化,妹夫當場履行判決確定的賠償1588元義務,哥哥收到賠償款表示不再難為妹妹、妹夫,雙方糾紛到此為止,定分止爭,案結事了。
這個案子看似是家長里短,卻讓我再一次深刻感到人民法官不僅是法律的執行者,也是社會和諧的推動者,更是社會安寧的守護者。在辦理案件過程中,把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法律精神落實具體案件中,一定要以求極致的精神做實定分止爭,讓當事人和社會公眾體悟到司法裁判背后的法治精神、道德引領和共情共鳴,解開“法結”、消解“心結”;要善于從政治上看,精于從法治上辦,運用“龍法和”云法庭解紛體系,架起兄妹間的“橋梁”,全力以赴把定分止爭的工作做深做實,讓人民群眾認可、接受裁判,實現止息紛爭,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厚植黨的執政根基。
代表點評
(按姓氏筆畫為序排列)
楊會軍
全國人大代表,龍煤七臺河礦業有限責任公司龍湖煤礦東一采區701采煤隊班長
做實“如我在訴”,既解法結又解心結
在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聯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法治深壹度》欄目推出的特別節目第四集《守公正》中,記錄了兄妹之間因三棵樹受損糾紛案件。這看似是家長里短、雞毛蒜皮的“小”案,卻牽動著家庭和諧、社會穩定。
我認為該案的妥善化解,深刻體現了人民法官辦案既要講法理也要講情理。承辦法官深入村屯、家中進行調解,在調解中將法律與情理融合并用,傾聽當事人的訴求,細致分析案情,耐心疏導兄妹怨氣,協調社區、村屯領導干部,凝聚多元合力化解矛盾,又運用“龍法和”云法庭小程序多次進行判后釋法明理、解惑答疑,最終促使兄妹冰釋前嫌。展現出基層法官認真辦好每一起案件、厚植黨執政根基的工作態度和對定分止爭、案結事了的司法追求。
該案件的圓滿解決體現了寧安市人民法院深度融入基層社會治理的積極作為。寧安法院充分推廣和實質運用“龍法和”云法庭,以數字賦能打破時間和空間壁壘,為群眾提供定向、便捷、精準的司法服務,減少群眾訴累,增進人民群眾對法院工作的認同感。我對這個案件非常認可,這是司法為民、用法用情解決人民群眾的難事,化解了矛盾,值得推廣和應用。
張春生
全國人大代表,金陵石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
守初心,小案件澆灌法治理想
這起兄妹財產權糾紛的案子是發生在老百姓身邊的真實案例,案件審理過程充分體現了法院干警立足本職工作,用心、認真辦理案件,堅守社會公平正義理念的初心與擔當。在此過程中,承辦法官始終秉持“如我在訴”的審判理念,細致入微做好調解工作,解開兄妹的“心結”。正是有了包括人民法官在內的全體執法辦案人員的默默奉獻,紛繁復雜的社會矛盾得以實質性化解,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得以回應解決。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我期望能夠看到更多這樣優秀的案例,展現當代人民法官優良的司法作風,涵養“如我在訴”情懷,用法治之墨,答好人民之卷,堅守初心,澆灌法治理想。
顧衛英
全國人大代表,北方昆曲劇院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獲得者
以法潤家 守護家庭和諧
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社會與法頻道《法治深壹度》欄目聯合策劃推出的第四集《守公正》,展現了基層法官在面對一起財產權糾紛案件時,如何傾聽當事人訴求,耐心調解、化解矛盾,彰顯了法理與人情的統一。
該案件通過還原案情,讓我深切感受基層法官在司法實踐中的不易。本案讓原被告都心服口服,這是司法貼近民生的榜樣案例。法官在審理中嚴格遵循證據規則,多次實地查證,確保事實查明經得起推敲,又對當事人充分說理,體現司法溫情。這種“法、理、情”相融的辦案理念,正是新時代一線法官踐行“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承諾的真實寫照。
節目通過對真實案例深度剖析,將抽象的法律條文具象化為一種生活場景,讓老百姓通過真實案例,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法治意識,用這種講故事、接地氣的表達方式,有效實現了從“被動灌輸”到“主動共鳴”的意識轉變。讓法治宣傳更具有傳播力和影響力。期待未來有更多更好普法傳播作品傳遞法治精神和法理,共筑法治根基。
評論之聲
講好民生小案
引領社會正能量的“風向標”
施曉宇
親兄妹因“三棵樹”而引發的糾紛,被法官成功化解,令人感觸頗深。節目講述了一對比鄰而居卻多年不來往的兄妹,妹夫說哥哥家的三棵樹遮擋他家的陽光,私自進院把樹砍了,哥哥說這是父母留的紀念品,整日以淚洗面,到法院狀告妹夫,要求賠償損失。黑龍江省寧安市人民法院民二庭法官準確貫徹適用民法典,將講法理與講情理結合,不僅通過實地走訪、鑒定樹的價值作出公正判決,而且運用“龍法和”云法庭調解平臺聯合特邀調解員進行判后答疑、釋法說理,終用司法溫暖融化兄妹間的“冰凍三尺”。
節目的選題是能夠引發大眾共鳴的“家長里短”,以一家事牽動萬家心,在敘事中展現了基層法院法官秉持著對法律的信仰和對群眾深厚的情感,把定分止爭做深、做實、做到人民心里去,審判理念從重“結案”轉到同時更重“解紛”,堅持“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辦”,用好判后答疑、釋法說理,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司法獲得感。同時也從側面展示出數字化建設在人民法院化解矛盾糾紛中發揮的作用,依托數字法院建設成果,以數字賦能打破法院工作的時間和空間壁壘,減少了群眾訴累。
在觀看這一期節目的過程中,最讓我深有感觸的就是法官已經作出公正判決后,看到兄妹間仍存隔閡,不辭辛苦積極運用能用到的方法修補兄妹間的裂痕,用心用情用力讓多年不睦的兄妹終于冰釋前嫌,那一刻“既解‘法結’又解‘心結’”這句話在我心中具象化了。“司法為民”不是一句口號,那是人民群眾對司法工作的期待和要求,更是人民法院一直在孜孜追求的目標,他們一直在努力踐行這一宗旨的路上,從未停歇。
一滴水,能折射太陽光輝。一樁案,能彰顯法治道理。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聯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法治深壹度》欄目推出的特別節目播出貼近群眾生活的典型案例,像“春風化雨”般幫助公眾理解法律條文、領會法律精神、接受法治理念,引領社會正能量的“風向標”。像我一樣的億萬觀眾,可以從節目中汲取法律知識,領悟人生道理,實實在在的案例讓我們深刻理解了什么叫“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
來源: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
編輯:平鈺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