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水河街道李臺社區,“千繩閣” 非遺繩編文化工作室成為了一道獨特而溫暖的風景線。近日,記者實地探訪發現,這一由社區聯合社工站打造的非遺工坊,正以獨特的 “社區 + 非遺 + 寶媽” 模式,為因家庭牽絆難以全職工作的群體,編織出一條兼顧家庭與事業的靈活就業之路。
走進 “千繩閣”,色彩絢麗的絲線有序陳列,各類精美的繩藝作品讓人目不暇接。工作臺前,寶媽們神情專注,指尖翻飛間,一個個精巧的繩結逐漸成型,動作優雅又嫻熟。這溫馨的場景背后,是李臺社區以非遺文化為紐帶,聯合社工站探索出的創新就業模式。
“以前在家帶娃,生活就是圍著孩子和家務轉,單調又枯燥。現在在這兒,我認識了很多姐妹,大家一起交流學習,感覺特別好。” 何女士談及如今的生活,臉上洋溢著自豪與滿足。在社區的宣傳動員下,經過培訓的她加入工坊,既不耽誤照顧孩子,又重新找到了自身價值。像何女士這樣的寶媽在李臺社區還有很多。一旁指導大家編織的王巧老師,是受邀前來的繩結非遺傳承人。“這些寶媽們學習熱情特別高。” 王老師說,“剛開始,很多人連基礎的繩結都打不好,但她們特別認真,一有空閑就練習。現在不少人都能獨立完成復雜的作品了。” 王老師還表示,看到非遺繩編技藝能在社區生根發芽,被更多人喜愛和傳承,自己也很欣慰。
為進一步助力轄區寶媽及有就業需求人員就業創業,李臺社區與碧桂園小區物業積極聯動,圍繞挖掘就業資源、開展技能培訓等進行深入探討。未來,雙方將通過黨建聯建、社企聯動,不斷拓展就業渠道,提供更多樣化的就業選擇;同時完善服務機制,及時解決寶媽們工作中遇到的困難。社區還計劃加大對非遺繩藝的宣傳推廣力度,提升非遺繩藝工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目前,社區已開展3期手工技能培訓,培訓90余人次。工坊采用按件計費、日清日結的方式,寶媽們每月可增收 800-2000元,工作靈活、強度適中。此外,社區還聯合司法所及志愿者律師,在勞動保障、法律維權、心理調適等方面為寶媽們提供全方位支持,助力她們穩定就業,提升獲得感。
“清水河街道積極響應轄區內寶媽群體、低技能就業群體,對于靈活就業的迫切需求,依托我們各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和社區的閑置用房,引進手工盤扣、非遺繩編等就業項目,累計培訓居民1000余人次,直接帶動400余人靈活就業,實現居民增收40余萬元。下一步,我們將全面整合轄區內就業資源,打造街道靈活就業基地,和各社區靈活就業服務站,真正實現居民家門口就業。”清水河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劉煥介紹道。
一根細繩,串起非遺傳承與民生福祉;一雙巧手,編織出寶媽們的精彩人生。李臺社區以創新思維破解就業難題,用文化賦能基層治理,讓非遺技藝煥發新生,也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到幸福的溫度。
來源:六安新周報融媒體記者 李小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