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接著簡單聊一下昨晚說的,長城炮轟新能源車行業亂象的事情,今天一共有3個后續。
其一,是傳昨天部里發通知,讓包括兩家車企,部分經銷商,以及二手車平臺在內,大家今天一起開會,研究“零公里二手車”等事情;
其二,上午統計局公布了1-4月的規上工業企業利潤,按照統計局的分析,1-4月,其實制造業企業的利潤增速非常好,幾乎是拖著整個工業企業的利潤往上走,其中裝備制造業前4個月利潤同比增11.2%,高技術制造業則同比增9%,且4月單月的增速明顯進一步提高;但從數據看,唯獨汽車制造業拖后腿了,營收同比增6.9%,但利潤同比跌-5.1%,典型的增收不增利,這也可以從宏觀視角,看到汽車行業降價競爭的慘烈。
其三,下午開始傳,某車企在山東的某經銷商暴雷的消息,其實事情是發生在4月份了,但整體看,相比于整車廠,經銷商的壓力,目前無疑是更大的,而且已經在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刻。
那么,新能源車降價之風能止住么?
我個人覺得,難。
如果靠行政力量可以干預的話,光伏行業也不至于蟄伏這么多年了——某種程度而言,整車廠和光伏行業還特別像,背后,其實都是地方資金的身影。
但后續的措施還是得有,否則大家購買新車的熱情會迅速下降,可能會形成負向循環。
所以,對車企來說,可能未來只有兩條路走得通。
一是繼續熬,繼續耗,直到成為這場消耗戰最后的玩家之一,走一遍手機廠來時的路;
二是確立核心競爭力,并找到自己的生態位和目標客群,可以我自巋然不動,包括出海,其實也屬于這條路。
在逆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在這個極度同質化的行業里,后者這條路顯然這幾年會很難。
今天,幾個整車廠的股價,在港股繼續領跌。
今天從市場來看,港股繼續跑贏A股——A股這邊,剔除北交所,滬深交易所的成交量再次跌破1萬億,主要股指悉數收跌;而恒生指數和恒生科技都是中午開始反彈,一路翻紅,主要是中午開始,南向資金流入開始加速——切分一下的話,上午南向買了30億左右,下午買了90億,合計120億,這也是4月22日之后,南向第二次,單日凈買入超過100億。
我們之前在《》里,提到去年開始,港股在四重周期的加持下,會比A股多幾分亮點,四個周期包括:
第一塊,前所未有的低利率周期;
第二塊,險資的監管政策松綁周期;
第三塊,對平臺經濟的松綁周期;
第四塊,港股和A股的供給錯位周期,主要是港股的互聯網平臺、新消費和創新藥板塊。
從第四塊來看,最近有喜也有憂——喜的一面是,比如今天,港股創新藥再次漲超3%,港股新消費里的泡泡瑪特、蜜雪冰城也刷新歷史新高,繼續提供著超額,很多人可能沒想到,因為其他板塊的亮眼表現,今年恒生指數的收益已經超過恒生科技了;憂的一面是,在A股IPO還沒實質性放開的當下,港股IPO、再融資的速度確實很快,后頭通過備案準備要上的,或者已遞表、已公告的企業,確實已經是密密麻麻了,大家擠破腦袋往南沖。
從第三塊的平臺經濟,也就是互聯網大廠來看,今晚小米也披露了一季報,整體超預期,自此,恒生科技里的互聯網五巨頭,騰訊、小米、阿里、京東、美團(權重都在7-9%之間,合計占比45%左右,接近一半),除了阿里的AI相關業務略遜色外,整體來看年初以來業績都足夠優秀。
當然,大家還是擔心美團和京東的PK,不過,從數據來看,最近1個月,隨著兩家打的熱火朝天,南下資金已經悄悄抄底美團超過了110億,是凈買入最多的個股——我個人覺得,這兩家的競爭,和汽車行業的PK,有本質的區別,更像是行業寡頭的階段性競爭,很快就會進入新的平衡狀態,大家各賺各的錢。
而第一塊和第二塊,也就是低利率周期中,險資加倉權益的過程,我再給大家提供一個視角和數據。
今天拉了一下,截止上周,年初以來,南下資金凈買入港股的銀行股,剛好超過了1000億。
下圖,因為軟件只能拉到T-2日,所以數據其實是截止到上周四的,但是因為過去兩天,南向繼續每天買入港股銀行股幾十億,再加上我沒算上名字里不帶銀行的匯豐集團(今年凈買入10億),所以,上周凈買入破1000億的說法沒問題。
年初以來,南向合計凈買入在6000億出頭,也就是說,買入的銀行股占比在15%以上。
尤其是要看到,南向買入的銀行股,非常集中,就是國有六大行+招行和中信,這8家,合計就980億了,其他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結合險資頻頻舉牌港股大行的公告,可以很明確地看到,險資繼續大幅加倉港股銀行股的跡象。
而且,我拉了年初以來,1-5月份,逐個月份,南下買入銀行股的總規模。
1月,買入銀行股,185億;
2月,買入銀行股,237億;
3月,買入銀行股,189億;
4月,買入銀行股,189億;
5月至今,買入銀行股,193億。
可以看到,每個月都是200億上下,非常穩定,不為所動,幾乎就是持續定投加倉的模式——這和保險根據新增保費的流入,持續增配的邏輯也幾乎吻合。
當然,只能說1000億大頭是保險買的,實際還有ETF和其他機構的資金。
至于銀行股是否有投資價值,之前聊過了,不再贅述,可以多補充一句——看空的聲音再多,其實也沒太大意義,畢竟,股價的變動,是由邊際資金的力量決定的,在眾多矛盾中,要看清核心矛盾。
另外,港股銀行相關的產品,可以在表韭量化的持倉里找。
多聊幾句市場的熱點哈,權益的一個套利機會、債市的一個利空,以及表韭量化的跟投。
1、權益,有一個套利的機會。
周末,海光信息和中科曙光合并的消息,是全市場關注度最高的,目前,兩家公司已經停牌,預計停牌不超過10個交易日,也就是端午后就會復牌。
市場預計,因為兩家公司合并后,有產業融合、資源協同,會產生1+1的效果,所以大概率復牌后股價會漲,所以,有人是在琢磨相關的套利了。
因為,雖然股票不能買了,但是那些重倉了這兩個票的基金,還是可以繼續買,相當于可以提前買入,等著復牌后守株待兔。
目前,市場里這兩家公司含量最高的ETF,是信創ETF(159537),合計超過13%。
不過提醒一下,關鍵還是得看指數本身的貝塔,只不過如果你關注這兩只票的復牌信息的話,可以關注一下這個ETF。特別是,如果你本來就拿著差不多方向的產品,那么置換一下,有一定性價比。
2、債券,有個利空傳聞。
今天一早開始,債市整體偏震蕩,但是下午,利率還是走高了一些,下圖,是10年國債的日內走勢。
消息面上,主要是傳因為二季度銀行的利潤可能還是不夠,需要通過賣出OCI賬戶里浮盈的債券,兌現一部分收益,這可能會加大市場里老券的供給,讓大家比較擔心,且傳出了銀行自營今天開始贖回債基的傳聞。
從機構行為看,下圖,粉紅色的代表公募基金,今天從10年國開活躍券的交易情況看,下午確實主要是公募基金這邊在賣。
3、跟投建議。
今天表韭量化這邊,主理人發車了,這也是3月底之后,表韭量化首次發車,我也進行了跟投。
我個人覺得,市場不排除繼續調整的可能,但是站在長期的維度來看,隨著市場的下跌,逐漸加,拉長來看,應該結果會還不錯。
就聊這么多。
求贊、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