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上,從一個又一個夢里醒來,前座一位媽媽帶著兩個孩子,媽媽喊那個三四歲的男孩,“張小余!張小余!”抬眼,突然看到窗外綠色植物覆蓋的山巒,黑瓦白房點綴其間,真好看啊,但也一時恍惚不知身在何處……搜索地圖,才發現,這是湖南懷化。08年拍攝《路上》時,我和攝影師劉愛國下高速去縣城尋食,停電的落著雪的黃昏縣城,每一家點著蠟燭,影像從記憶里喚醒。彼時,街上那幾個擠到鏡頭前的孩子,現在也應是青年了,正是《內沙》里的小余的年齡。短短的鏡頭相遇,長長地留在影像記憶里……他們現在在哪里呀?
紀錄片《路上》
下車時,我向那位媽媽確認,他叫“張小余”嗎?媽媽點頭,她可能不解我為何對一個孩子的名字這么感興趣。路演的后半程,一天跨過三座城市,執行制片人高宇的器材箱里裝了兩臺攝影機和兩個腳架,他擔心箱子能不能撐到回上海,我的行李箱也越來越像《之子于歸》里面的女記者那個損壞以至被丈夫扔進垃圾堆的行李箱一樣又臟又破,在一程接一程的路途上竟然不斷遭遇以往電影里的場景。箱子變得越來越沉,明明里面的物品在減少,我意識到,是體力在下降。在一些體力極限的瞬間,我會感到我們的路演之行如同小余的奔跑,湯老師的奔跑。電影來自現實,現實回應電影。
《之子于歸》里拖著行李箱下鄉采訪的記者夏音
我被多次問到:《內沙》的起點是什么?我在劇本里完整引用過25歲青年鹿道森的遺書,但最后完成版本里我將它整段刪除,如下:
“我也曾滿眼星光的看著這世界,如今雙腳陷進淤泥?,??步陷?尺,?法動彈。何以為家??依之地,四海為家。很抱歉,我的?命。好像就是?直在逃離,只因數年來我的傷?從未得到愈合。新傷舊傷早已讓我痛苦不已。請你此刻開始愛你的孩?吧,最絕望的從來不是死去,?是克制的活著。清醒的?都在努?的活著。很多時候就是沒有退路可以?。明明很努?卻什么也沒有做成,我在泥濘中找不清楚?向,沒?告訴我應該怎么做,?對??的各種選擇,?對了是幸運,?錯了,就??擔著,從沒有得到?個完整的放松時刻。好像就是不停的不停的往前跑,壓垮我的不是?根稻草,是?數的沙粒,我??步都是像背著???,成?經歷的傷?,躍??海的迷茫,越來越遠的夢想。”
交織發生在這個時期的,是廣泛被關注的富士康青年接連跳樓事件。這些努力卻無路可尋的青年之殤讓我心痛不已!他們經歷了什么?我也讀那些流水線工人的詩歌,青春的暗夜和詩歌都是沉重的。在整個拍攝中,我反復問過劇組里的每一個年輕人,如果你是小余,你會怎么辦?如果問《內沙》的起點,這是一個起點。電影里的小余當然是一個理想且堅定的青年女性,如我生活里常常遇見的,如她的扮演者阿丹本人、從城市里去鄉村從事農業的農人、那些去鄉建、做公益的人們,且不止于此,無一不是負重礪行。路演路上,我總是遇見現實里的“小余”,為了熱愛的事不計得失全心投入的年輕人,或曾經的年輕人。我多希望那些無路的年輕人彼此遇見,相互給予力量,直到自己也變成光束。
《內沙》拍攝現場,冬季寒冷,生活制片郭博寧每天堆柴生火取暖
《內沙》的另一個起點來自母親。現實里的我的母親就是一位一年大半時間住在寺廟里的居士,每天念佛讓她心安,她也如電影里的母親一樣,下山時帶供過佛的蘋果給我,我曾經對母親有種種安置的考慮,但母親無一接受,她除念佛苦行別無世俗樂趣啊。在母親的痛感面前,我簡直沒心沒肺,我只能為她那些無法言說的記憶之痛而心痛,卻一籌莫展。母親跟我說她的噩夢,故去的親人出現在她夢里,母親作為外祖父的獨女,曾經也是一個被父親架在脖子上騎駕駕馬的小公主,身為佛教徒的外祖父母曾經出資建廟,母親從小在廟里玩耍,但是七歲喪父,外祖父是被暴力打傷致死的,從此母親和外婆母女相依。我想母親退休后在寺廟里得到安寧,是童年記憶的召喚。《內沙》里的母女短暫相伴,我不知道是否投射了我潛意識里的外婆和母親的印象。每一個母親都是獨一無二的,她曾經是一個女孩,母親身份不是女性的唯一身份,她首先是自己,一個女兒真的理解母親的痛嗎?那個痛點可能是女兒試圖接近卻無法抵達的。
《內沙》劇照
《內沙》因此從起點就不是一個輕松劇,也確實是和我以往電影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經歷,在寫劇本時,在片場監視器下的暗處,在剪輯線,在公開放映的大銀幕現場,數次淚目,既是現實之淚,也是和電影中的人共此疼痛之淚。不止我,在那段最后剪掉的阿丹關于家庭史的獨白里,每一次阿丹走出鏡頭之外都哭泣很久,她牽著牛時,在大遠景里,鏡頭看不到她的臉的那里,她流淚到蹲在草叢里,阿丹以那么飽滿的情感和能量,和小余共情共生;夢見亡夫講起那個油菜花開蜜蜂縈繞的失去的大院子,我的劇本里只是用“淚光閃閃”來描述,而馮果老師安靜地流淚時,她調動了多內傷的情感;在看了小余關于“有機”的采訪的短視頻后,湯老師先是笑然后在眼眶中轉著淚,湯老師傾其所有,窮盡其力建造的田園,終究不敵現實圍困,近在身邊的人都無人理解,趙川老師那一刻是真正為之心慟的。總有觀眾說,《內沙》后勁太大了,于我又何嘗不是呢?淚水不是軟弱,淤積也不是絕境。
《內沙》劇照
《內沙》四年,終于交托了,愿天地相遇,不負時光。公映一周,一部手工藝術電影屬性,決定了內沙的市場位置,對我來說,縱然沒有幻想,但也奮力一搏。感謝每一個觀看,收獲了那么多高質量的觀看交流,感謝那么多有生命力的觀后留言,每粒沙的聚集就可能長出土地,長出新的生命。我期待。
影片介紹
導演: 楊弋樞
編劇: 楊弋樞
主演: 張丹 / 趙川 / 馮果 / 劉志林
類型: 劇情
制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25-05-13(中國大陸) / 2024-06-16(上海國際電影節)
片長: 124分鐘
劇情簡介 · · · · · ·
理想主義的湯老師在流沙堆積的小島上經營有機農場,多年運營農場使他面臨困境和失敗。小余追隨湯老師扎根有機農場,在山中隱居的母親下山到農場小住,等待女兒小余在冬至那天和她一起回老家。母親的目光讓女兒意識到生命中無法回避的創傷。此時農場正在經歷運營方式轉型,一場暴風改變了每個人。
喚回童年暖心記憶 全新故事歡樂開啟
作為一種可供思考的生命狀態,人在動蕩環境中的際遇是藝術作品經久不衰的主題,把握住其中奧妙,方能在萬千聲畫中體現為人的價值。由知名女性導演楊弋樞執導,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張獻民監制的藝術影片《內沙》便通過一段別開生面的詩意影像,豐富著對這一藝術母題的解讀。由上海之子于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南通華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出品,江蘇林洋集團、南通海萊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上電影業(上海)有限公司、中哲國際工程設計有限公司聯合攝制,《內沙》將于5月13日通過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這部溫情柔韌的藝術佳作,已在“冬暖影展”、第2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等國內外電影節展中收獲諸多好評,也將為更多的觀眾帶來思考與驚喜。
作為一部地域先行的影片,《內沙》的故事與河流、泥沙和島嶼等概念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內沙”指長江入海口淤積而成的內沙島,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著青年女性“小余”,她跟隨“湯老師”工作于此,協助經營島上的有機農場。寓居于此的小余視此地為能夠安放理想的烏托邦,但母親的到訪與農場經營的困境卻接踵而至,在周遭的變動中,小余不得不重新丈量自我與現實的距離。
透過簡約的鏡頭,《內沙》摩挲著泥石的質地,捕捉一段素樸的“生命之流”。卸去粗糲外殼,《內沙》也對在動蕩環境中的人的際遇傾注溫情觀照,“看見”一種淤積在內的情感狀態。從故事外緣出發,對于現代生活來說,“退居”有機農場、堅持人工務農本身即是逆流,非堅韌之人所不能堅持,是故小余、小余母親及湯老師等人皆有非功利的不懈追求,才能扎根或出走于這片無窮蒼茫。通過這些貌似平凡卻暗處生光的人物,《內沙》希求展現的是一種功績社會中共通的人性掙扎——那些由利益、金錢、欲望等紛繁世俗卷積而成的烏云,無差別地漂游至這座暫時的“離島”上;小余的困局實為寫照你我的明鏡,銀幕內外,找尋外圓內方的平靜和自洽,是每個現代人無以避之的課題。
《內沙》的故事并非發生于極端的生存環境,但對于電影來說,有機農場確為一個較為新鮮的社會場域,讓觀眾得以在現代化轉型中思考親情、有機生活與土地的關系。能夠介入這一特殊的角度,離不開影片導演楊弋樞豐富、扎實的學術、人文背景,作為兼具溫情關懷和深度思考的知識分子,她讓《內沙》的呈現添上社會學與人類學的智識之槳,如若江水泛舟,溯源過往啟蒙時分的文人風韻。更為可貴的是,女性創作者的身份,讓導演能夠自然地通過影像感知人與土地間那臍帶一般的血肉連結,串聯具身經驗,又從“孕育”“喂養”等生命原初感知中抽象出廣博的藝術視角,描摹對世界的觀點。在這段找尋心靈歸途的旅程中,《內沙》拋出問題、引發思考,也以堅韌的女性視點,為這首泥沙聚成的長詩,注以溫柔的韻腳。
在克制、溫潤的敘事中,《內沙》鋪陳著關于土地、人與環境的關系、理想主義、女性生存境況等諸多議題,連同精心打磨的詩意影像,將帶來一段讓觀眾耳目一新的心靈之旅。縱使江風凜冽迅疾、雨水穿林打葉,但若找到內心的平靜,也可自得吟嘯,信步前行。5月13日,不妨前來影院,一同觀賞這部用心的藝術佳作,共尋生命的來處。
本片上海特別交流場
本片北京特別交流場
映后嘉賓
編劇/導演 楊弋樞
楊弋樞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教授。2007年-2019年任職于南京大學,2019年-2023年任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2023年12月起任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教授。導演作品:《浩然是誰》;《路上》;《一個夏天》;《之子于歸》;《內沙》。著作《電影中的電影:元電影研究》等。
監制 張獻民
張獻民
獨立電影批評家、策展人。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教授,中國美術學院影視學院兼職教授。曾任香港、臺北、釜山、云之南、中國紀錄片交流周、蔚山山地、釜山短片、平遙、馬來西亞等多個電影節或大賽評委,曾長期任亞洲紀錄片基金評委。在巴西、意大利、法國、英國等多地組織展映中國藝術電影。進行“公共影像”、“電影策展”、“亞洲紀錄片”等研究,近年寫作刊載于《戲劇與影視評論》、《四川戲劇》、《電影藝術》、《二十一世紀》(香港中文大學)、《電影手冊》(西班牙)等期刊。2010年后擔任制片人、監制、藝術指導、文學顧問參與制作多部影片。在畢贛電影《路邊野餐》中擔任藝術顧問。在國際上,曾于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法國電影資料館、日本專修大學、東京大學、應慶大學、美國紐約大學、延世大學等多個機構發表演講或研討發言。在國內,曾于數十所大學舉辦講座,也曾于廣州時代美術館、深圳OCAT、北京尤倫斯藝術中心等十多家藝術機構舉辦講座。
導筒現場《內沙》北京主創交流場
活動內容:
活動時間:
2025年6月2日 13:00-15:04
映后交流:
15:05-15:35
地點:
首都電影院(西單大悅城店)
北京市西城區西單北大街131號西單大悅城F10
本場物料:
1.官方海報(人手一張)
2.插畫PVC票實(抽獎)
3.小雛菊種子票根(抽獎)
4.火龍果金屬胸針(抽獎)
5.黃牛帆布袋(抽獎)
報名方式:
票價:55元
發送付款截圖至下方客服微信
同時回復“ 北京 內沙“
注:除不可抗力因素取消活動,一經售出,恕不退款。轉票可自行轉讓或者轉送。
觀影說明:
1.至少提前10分鐘憑付款截圖及入群情況簽到,早到可優先選座
2.觀影過程中禁止使用任何自發光物品(如電腦、手機、手電等),禁止屏攝及大聲喧嘩
3.遲到的觀眾請勿使用閃光燈
創作不易,感謝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