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精力集中,時常健忘;覺得自己的人生毫無價值,對曾經熱愛的事物失去興趣;暴飲暴食,身體疼痛,消化不良;甚至會產生輕生的念頭……如果身邊有人出現了這些情況,務必警惕抑郁癥的發生,需及時就診。
何為抑郁癥?
抑郁癥又稱抑郁障礙,是心理障礙的重要類型,它以顯著且持久的心境低落為核心臨床特征。從臨床表現來看,患者的情緒狀態會從最初的郁郁寡歡,逐漸滑向悲痛欲絕的“深淵”,伴隨強烈的自卑、痛苦與厭世情緒,日常行為也轉向消極逃避,嚴重時甚至出現輕生念頭與行為。
其發病機制涉及多維度因素。
生物學基礎:遺傳、神經遞質失衡(如血清素、多巴胺水平降低)、神經內分泌異常(如皮質醇升高)等均可能誘發抑郁。
心理特質:性格內向、過度追求完美、自我要求過高等心理特征會增加患病風險。
社會環境:重大生活事件(如失業、離婚、親人離世)是常見的觸發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抑郁癥并非單一因素導致,而是遺傳易感性與環境壓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抑郁癥如何治療?
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是抑郁癥最常見的治療方式,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 (SSRI) 是目前臨床最常用的一類抗抑郁藥,通過調節神經遞質水平緩解癥狀,但長期服用可能會引起惡心、腹瀉、頭痛等副作用。
近年來,中醫藥在治療抑郁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引起醫學界的廣泛重視。比如在絡病理論指導下研發的創新藥物解郁除煩膠囊,具有化痰解郁,清熱除煩的功效,不僅可以調節抑郁癥患者的抑郁情緒,對于患者常常伴發的焦慮情緒、睡眠障礙、頭暈頭痛、口干、便秘等周身不適均有改善作用,適宜容易受負面情緒影響或者由于睡眠障礙導致出現情緒問題的人群長期服用,且純中藥成分,安全無依賴性。
心理治療:認知行為療法(CBT)幫助患者識別并改變負面思維模式,正念訓練則通過接納當下減少自我批判來改善情緒。
生活方式調整:規律運動可提升內啡肽水平,日常可選擇快走、瑜伽等運動;均衡飲食,多攝入富含Omega-3脂肪酸、維生素B群的食物,有助于神經修復。
社會支持:家人和朋友的陪伴至關重要,一句“我愿意聽你說”或一次耐心的傾聽,對于患者病情緩解更有幫助。
抑郁癥是需要被看見、被關注的疾病。當我們學會識別那些藏在沉默中的信號,用科學的態度面對它,用同理心支持患者,就能為他們走出黑暗增添一束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