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園荷花池畔,綠波廊的雕梁畫棟間溢出新香。這家承載海派飲食記憶的老字號,暌違七年推出全新菜單——以全國地標食材為基底,在傳統與創新的交融中,續寫海派美食的國際化敘事。
本土食材的“世界味覺對話”
“中餐西做”的巧思,在松露豌豆方中盡致展現。這道江南傳統前菜經重塑后,以上海崇明白云豆泥為底,調入意大利黑松露提味,外裹半透明糯米紙塑成鵝黃色立方體,綴以松露碎屑。入口即化間,中西風味和諧共鳴,成為外國游客與年輕食客的心頭好。
松露豌豆方
非遺點心化身中式美學載體。以上海市花白玉蘭為靈感的椰香玉蘭酥,花瓣層疊如真花綻放,內餡融合海南椰漿與上海薄荷。春季限定推出時便風靡社交平臺,如今成為常駐單品,咬開酥皮的瞬間,椰香與薄荷的清涼在舌尖躍動,“可食用的城市符號”就此定格。
椰香玉蘭酥
食材地圖的擴容更顯匠心:大別山粉皮、黃山筍、云南冰川茄等全國地理標志食材,與海派烹飪技藝碰撞出新風味。菜單上的多語種簡介,讓每道菜品不僅是味覺體驗,更成為文化傳播的載體。
經典滋味的“當代轉譯”
1973年,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在上海豫園品嘗了綠波廊的“雨夾雪”菜單——一道菜品配一道點心的宴客形式,開創了國內餐飲業的先河,亦奠定了綠波廊“海派創新”的基因底色。如今,這些曾用于招待貴賓的精致美點,以親民姿態融入日常菜單,讓海派飲食的文化魅力在煙火氣中持續綻放。
海派蝦燒鱔
翻開新菜單,海派蝦燒鱔、蔓越莓糖醋排骨、三蝦黃漿包等經典菜與新味并存,傳統美味在匠人中煥新。海派蝦燒鱔將清炒鱔糊與清炒蝦仁“合二為一”,鱔魚去骨快炒鎖鮮,蝦仁裹蛋清滑炒至晶瑩,濃油赤醬中交織醇厚與清甜,被廚師長司炯稱為“本幫菜的交響詩”。
黃燜鮰魚燒年糕
“新品占比超50%,是七年研發的沉淀。”綠波廊總經理陸亞明展示菜單手稿時說。從邀請專家智囊團到百余次調味調試,菜單不僅是味覺創新,更是海派文化“守正出奇”的注腳——保留經典菜的同時,以創新折射上海的兼容氣質。
豫園文化飲食集團聯席總裁楊炯指出,綠波廊的煥新是老字號“文化破圈”的典范。在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下,每日超千名國際游客于此品味上海,帶走的不僅是美食,更是“最中國、最國際”的味覺記憶。
在綠波廊,本幫濃油赤醬與西式擺盤共生,地標食材與非遺技藝互融,每道菜都是打開上海的鑰匙——舌尖輕啟間,既有老城廂的煙火氣,亦見大都會的寬廣胸懷。
原標題:《老字號綠波廊菜單煥新,用本土特色說好上海美食故事》
欄目編輯:羅水元 題圖來源:采訪對象供圖 圖片來源:采訪對象供圖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楊玉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