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輝華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
本文轉載自5月12日格致論道講壇微信公眾號。
本文字數:5289字
閱讀時間:13分鐘
一、生意做不成背后的原因
先講一個我親身經歷的故事,它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波士頓為什么沒有中美直飛的航班?”
波士頓是美國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哈佛大學、MIT(麻省理工學院)等頂級世界名校所在地,每年有很多學生和學者前往波士頓旅行或者留學。
2009年,我從中國人民大學到美國哈佛大學去讀博士后,那時我需要先從北京飛到美國洛杉磯,再從洛杉磯飛到波士頓。
我當時就覺得特別奇怪,這一段航程總共花費了20多個小時,但是谷歌地圖顯示從北京到波士頓的空中直線距離大概1萬公里,直飛只需要12個小時,能節省一半的時間。
中國最大的城市之一是北京,美國最大的城市之一是波士頓,兩個大城市之間有這么多客流,為什么沒有直飛的航班呢?直到2014年,海航才開通了北京到波士頓的直飛航班。這也說明這是可以盈利的。那為什么明明雙方都能掙錢的生意,卻做不成呢?
再講另外一個故事,這兩個故事背后可能有共同的原因。
第二個故事就是施樂收購惠普失敗的故事。大家知道,現在實行的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的主體是企業。對于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決策之一就是兼并收購,但全世界70%的并購都是失敗的。
比如著名跨國公司施樂在想收購另一家著名跨國公司惠普時,就失敗了。2019年施樂第一次報價335億美元,被惠普無情地拒絕了,施樂不死心,第二年把價格提高到350億美元,但還是被惠普拒絕了。
從理論上講,施樂是全球最大的辦公設備制造商,我們現在用的很多打印機、復印機都是施樂制造的。而惠普是全世界最大的IT企業之一,直到兩年前它還是全世界最大的電腦生產商,只不過之后被中國的聯想集團超越了。
所以施樂收購惠普本應該是強強聯合、皆大歡喜的好事,可是為什么雙方都能掙錢的生意,卻做不成呢?
對此惠普董事會主席有一個說明。他們認為,第一:是因為施樂對惠普的估值太低;第二,是因為施樂在收購中占了太多的便宜。所以惠普不同意。
雖然表面上看是雙方價格談不攏,但實質上是因為信息不對稱。什么是信息不對稱呢?這就是我今天講的重點。
所謂的信息不對稱,是指一方擁有另一方所沒有的信息,或者一方擁有信息優勢,或私人信息。我們經常說的“買的不如賣的精”,就是一種典型的信息不對稱。
二、從“對稱的知情”到“對等的無知”
根據信息分布我們可以分三種情況討論:
第一種情況,信息完全對稱,這是最好的。比如如果施樂知道自己收購惠普之后的收益是400億美元,惠普也知道這件事,就是對稱信息。
那惠普企業本身值多少呢?假設值360億美元,惠普知道這個,施樂也知道。那在雙方都信息對稱的情況下,事情就很好辦了。一邊是360億美元,一邊是400億美元,取一個中間值380億美元,雙方肯定可以成交,而且雙方賺到的錢都是一樣多的,都賺了20億。所以信息對稱就會產生非常簡單、有效率的交易。
這背后蘊含的就是所謂的科斯定理,即只要雙方的產權清晰,信息對稱,交易費用足夠低,市場就總是能夠達成有效率的交易。簡單來講,就是市場上沒有傻子,只要都能掙錢,大家肯定都會干。
而它背后想表達的比較深刻的意思是:因為自愿的市場交易總是能夠實現多贏或共贏,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不需要政府干預,市場也能夠自動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洞見。
科斯在1991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下圖就是這位先生。他活了103歲,所以有位中國經濟學家開玩笑說,研究經濟學最幸福,不僅可以得諾貝爾獎,還可以長壽。
雖然科斯定理很強大、很有用,但是很遺憾,信息完全對稱的情況畢竟是少數,大多數時候并沒有這么好的運氣。
第二種情況就是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對稱又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是單邊信息不對稱,即一方擁有另一方所沒有的信息。第二種則是每一方都擁有私人信息,比如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信息,你也知道我不知道的信息,這叫雙邊信息不對稱,是需要關注的重點。
在雙邊信息不對稱情況下會發生什么?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梅爾森和他的合作者研究發現,在這種情況下,有效率的交易是無法達成的,即所謂的無效率定理。
無效率定理是梅爾森2007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主要原因之一,這個定理聽上去稍微有點反直覺。如果說一方擁有另一方沒有的信息容易導致交易失敗,可以理解。但為什么雙方都擁有更多信息時,反而會使得交易不可能達成呢?
舉個例子,回到剛才施樂收購惠普的案例。假設施樂和惠普現在處于雙邊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施樂知道收購成功之后會帶來400億美元的收益,但是惠普不知道。反過來惠普知道自己企業的真實價值是360億美元,但是施樂不知道,這就叫雙邊信息不對稱。
在這樣一場博弈過程中,它們開始談判。從最優策略出發,施樂肯定會極大地謊報或者低報自己收購的收益,比如本來能掙400億,它會告訴惠普最多掙340億,所以出價不可能超過340億,于是它第一次報價335億。
而且它絕對不會提高自己的價格,高報自己的收益,因為如果它一旦高報了自己收益,或者如實說自己的收益就是400億,后面就會很被動,再提高價格就會虧。并且從博弈論的角度來說,如果你的對手說他只能掙400億,他就算說了真話你也不會信。
再從惠普的角度講,它明明知道自己真實的價值是360億,但是它也不會承認,它會說自己的企業很有前景,所以要410億。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因為雙方信息不對稱,每一方都有自己的策略性行為,從而導致賣方的出價遠遠高于買方的出價,導致本來雙方都能掙錢的生意卻做不成。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即在雙邊信息不對稱條件下,每一方都想利用信息不對稱提高自己的利潤并壓低對方的利潤,當雙方所期望的利潤之和超過了實際可能分配的總利潤時,有效的交易就無法達成了。
那有沒有什么辦法破解信息不對稱呢?比方找一個第三方評估機構行不行?不行。因為對于這樣的跨國公司來說,雖然它的固定資產、金融證券等東西好評估,但是像品牌聲譽等無形資產就很難做出客觀評價,只能做主觀評價。
而且關鍵的是,對于收購來說最大的難題是收購之后的收益,而這又取決于收購之后雙方文化的整合程度、管理層的調整以及市場行情。但這些因素全都充滿了不確定性,任何一家第三方評估公司都無法準確地評估它。
剛才說的可能有點抽象,那再講一個分錢游戲舉例。假如你有100塊錢要跟同桌分,你們每個人都在紙上悄悄地寫下自己想得到的份額,然后兩人公布自己寫的數字。如果加在一起不超過100,就可以拿到自己寫下的數字所對應的份額。但如果兩人加在一起的數字超過了100,那就一分錢都得不到。
有人覺得這個游戲很簡單,認為兩個人都寫50不就既得到了公平,又得到了效率嗎?這太理想了。
說實話,我在大學教了十幾年博弈論,每次上課做這個實驗,總有一半的人得不到一分錢,因為每個人都不想吃虧。
第一,憑什么你拿的錢比我多?如果我讓一步寫30,在均衡條件下你就應該寫70,那憑什么你拿70,我就應該拿30呢?
第二,如果我在這次博弈中讓步了,是不是又要在其他的博弈中繼續讓步?所以示弱可能是一種不好的信號,沒有人愿意吃虧。這導致大家一分錢都拿不到。
這樣的零和博弈非常類似于一種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博弈論中最著名的一個術語,意思是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每個人都想最大化自己的利益,結果導致總體利益最小化。
關鍵是即便每個人都知道這樣的行為可能會導致集體利益最小化,也沒有任何辦法可以改變這個格局,這才悲哀。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波士頓為什么沒有中美直飛的航班呢?對于這個問題可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了解到的信息,是因為雙方在人流方面形成了雙邊信息不對稱。
比如一方認為客流量會比較穩定,應該擴建機場、增加航班;但另一方可能不這么認為,它覺得客流量沒有想象得那么多,人流量也沒有那么穩定,所以不同意增加航班。中美雙方各有各的算盤,各有各的信息,從而使得這樣一個本來可以掙錢的生意無法做成。
為此我還特意問了民航局的同志,他們說確實是因為雙方對客流的判斷形成了一定的分歧,所以沒有達成一致的協議。
剛才我們討論了兩種信息的情況,一種是信息完全對稱,一種是信息不對稱。現在考慮第三種情況,假設雙方沒有掌握那么多信息,即雙方的信息更少了,那么情況是變得更好了,還是更糟了?
如果說第一種信息完全對稱的情況屬于對等的知情的話,那么第二種雙邊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就是不對等的知情,而第三種情況就是對等的無知。
在施樂收購惠普的過程中,假設施樂并不知道自己真實確切的收益,只知道自己的收益在380到420億美元之間,惠普知道這個信息。但惠普不知道自己的企業真實價值是多少,只知道它的區間是在350到390億美元之間,施樂也知道這個真實信息。那么在這里就是雙方都知道更少的信息,但是雙方之間是對稱的,是平等的無知。
那在這種情況下,交易是不是更難達成了?不是,更容易達成了。
因為只要任何一方提出380億美元的價格,就很容易成交。380億對于施樂來說是收益的底線,它穩賺不賠,所以會同意。而惠普也會同意,因為它的平均價值在350到390億美元之間,所以如果以380億美元成交,它平均還能掙10億美元。
總而言之,在這種對等的無知的情況下,雙方總是可以找到一個,對雙方而言都有利可圖的價格,從而使得有效的交易達成。
三、平等的無知才是一種公平
那么,如果要排序的話,毫無疑問最好的情況是對等的知情,但是這種情況現實中很少出現。如果不能實現最優,次優的就是對等的無知,也就是雙方都不知道更多的信息,而最差的情況就是不對等的知情。
簡單地說,就是在交易過程中要么雙方都知道所有的關鍵信息,要么雙方什么都不知道。最糟糕的就是有人知道,有人不知道。這就能得到一個重要結論——平等的無知,勝過不對等的知情。
如果把信息看作是一種資源,其實這種資源和其他所有資源一樣,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在大數據時代,信息數據已經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大家往往過于關注物質財富和財產分配的不平等,而忽略了信息分配的不平等。其實信息分配的不平等有時候更重要,它不僅能影響我們的交易、生活,甚至能影響人的基本權利。
二十世紀美國最有名的政治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約翰·羅爾斯有本非常有名的書《正義論》,其中他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名詞——無知之幕。即所有人前面都有一塊大屏幕,我們都看不到未來,未來對于我們都是未知的。
在羅爾斯看來,平等的無知才是一種公平。因為人們躲在無知之幕之后做出的決策才真正符合正義的原則。
為了理解,我設定一個情境舉例。如果你有孩子今年要參加高考,你同不同意給高考特長生加分?
因為這是重大決策,所以需要大家的意見達成一致,但我可以肯定,大家絕對無法形成一致意見。因為每個人都有孩子,都知道自己的孩子有沒有文藝特長、體育特長,但不知道別人的孩子怎么樣,這就是雙邊信息不對稱。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的孩子有文藝或者體育特長,你會堅決要求加分,越多越好。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沒有文藝和體育特長,你就會堅決反對加分,這樣就無法形成一致的意見。所以,知道更多信息并不會更好。
但假設現在不是由家長投票,而是由大學生,甚至高中生來投票,他們很可能很快會形成一致意見,那就是給予特長生適當的加分。為什么?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孩子將來有沒有特長。
如果他有特長,現在反對加分就等于損害自己利益,但如果同意大幅度加分,萬一將來他們的孩子沒有特長,也是損害了自己利益,所以最保守的辦法就是允許適當加分。
在無知之幕前,因為每個人都不知道未來的狀況、運氣的好壞,所以恰恰可能會特別照顧那些運氣最糟糕的人。換句話說,就是人們在無知之幕情況下,會努力尋找一種能夠保護最弱勢和運氣最差人群的方案,這就是所謂的最大最小原則。
四、我們需要坦誠相見
美國著名投資大師、全世界最賺錢的橋水基金的創始人瑞·達利歐寫了一本書《原則》,在這本書里,達利歐披露了成功最重要的秘訣就是極度求真和極度透明。因為只有極度求真和極度透明才能披露真實信息,才能了解對方的需求,才能夠真正達成一致,從而取得共贏。
對于真正的智者來說,透明是最強大的力量,而真誠是唯一的道路,這就是所謂的大道至簡。
那現實中,我們怎么才能回到信息對稱的情況,讓有利可圖的交易實現呢?
講一個成功的案例。2010年中國民營企業吉利汽車想收購福特汽車下面的沃爾沃,開價18億美元。福特問能不能再加一點,因為沃爾沃也是很值錢的品牌。
對此,吉利沒有留一手,但也沒有說這就是它的底牌,而是提供了大量的數據證明,這的確是它能產生的最高收益,如果再出高價就買虧了,所以福特被說服了。這就是一個成功的并購。而10年前的18億美元,現在已經值180億了。
這個例子再次說明,在談判的過程中不要老想著利用信息不對稱去賺對方的便宜,這是小生意。真正的大生意是讓雙方都能掙到錢,這叫做格局。
講到這里,我做一個簡單的總結,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雙邊信息不對稱可能會導致本來能夠掙錢的生意做不成,因為大家都想利用信息不對稱提高自己的利潤,擠壓對方的利潤,結果使得雙方期望的利潤之和超過了可分配的利潤。
第二,對等的無知勝過不對等的知情,信息并不是越多越好,信息也不是越少越糟。
第三,面對信息不對稱,要想做成有價值的生意,就應該坦誠相見。所謂大道至簡,方得始終。
最后我想提醒大家,我們不僅要關注財產公平,也要關注信息公平,尤其是在數字經濟時代這一點尤為重要。
如果大家對博弈論和信息學感興趣,也可以看看我的新書《一切皆契約》,講述真實世界中的博弈與決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