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研學營、夏令營從孩子們的一眾假期活動中脫穎而出。這其中除了卷時間、卷價格,現(xiàn)在又有了卷項目的趨勢。
當“吃苦”成了中國家長育兒寶典里的高頻詞,各大機構(gòu)宣傳冊上的沙漠生存營、雨林勇士計劃、軍事魔鬼訓練等等概念,也被反復包裝打磨,以吸引家長的關注。
在家長群的閑聊中,你家孩子暑假報名了哪個“營”成了新的社交貨幣;“吃苦”也仿佛成了一門新興的經(jīng)濟學。
雖然家長花高價購買的“吃苦教育”,仿佛頻繁上演的現(xiàn)實版“變形記”,那為什么很多孩子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獲得應有的教育,卻屢屢陷入危險境地呢?這是什么新型的“花錢買罪受”和“沒苦硬吃”啊?
研學夏令營是近兩年興起的概念,“教育+旅行”是這類夏令營的核心。很多家長選擇讓孩子參加研學營,為的是讓他們行走世界、多開眼界,這里面也暗含著希望孩子在個性上能告別膽怯,變得勇敢自信起來。
研學營開拓出各種各樣的線路和內(nèi)容。有高校和博物館的文化之旅、有關注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生物之旅,許多非遺傳承體驗也成了假期研學的重要項目。
于是一些更加吸引人眼球的研學旅行團開始出現(xiàn):沙漠徒步、海島生存、探洞冒險……這些研學團主打的是“不舒適”,給孩子不一樣的生命體驗。殊不知,這里面卻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
在北京就曾有16歲的高中男生在參加徒步穿越沙漠的活動中出事。這項穿越沙漠的活動,參與者需要背上超過20公斤的物品完成80公里的挑戰(zhàn),費用2萬余元。
高額的費用,卻沒有相應規(guī)格的保障。
事發(fā)時,該同學已經(jīng)體力不支,領隊卻還讓他堅持。之后同行者發(fā)現(xiàn)這位同學的臉色越來越不對,滾下沙坡后便昏迷不醒。
可這次活動不僅沒有配備隨行醫(yī)護人員,而且只有一個領隊,事發(fā)后想叫救護車卻發(fā)現(xiàn)沙漠里面根本沒有信號,直到車子往外開出40分鐘才撥通120急救電話。救護車50分鐘后才抵達,此時男生已經(jīng)沒有生命體征了。
沙漠徒步固然是很好的自然教育,可在沒有安全保障的情況下探索沙漠無疑是一場賭上生命的旅行。
而這兩年大火的探洞旅行,看似新奇刺激,其實更加危險。
因為很多洞穴根本不是安全的游玩之地,它們或者是未經(jīng)開發(fā)的野山洞,或者是廢棄的礦井。隨時存在迷路或者塌方的可能。
有一則舊聞是,一群探洞愛好者,探洞回來后,好幾個人都白肺了,做了纖維支氣管鏡和骨穿,卻最終也沒查明是什么病原體。
上網(wǎng)隨手一搜,隨處可見探洞遇險的例子,其中不乏資深的驢友團。而由并不不專業(yè)的領隊和一群孩子組成的探洞團隊又怎么能保障安全呢。
還有主打海島冒險的研學團,原本應該給孩子截然不同的體驗,卻沒有基本的選址和安全保障。
有網(wǎng)友吐槽,研學選擇地偏僻、沙灘也很危險,石頭上鋒利的貝殼還會劃傷腳,最后“喜提”清創(chuàng)包、扎破傷風大禮包。
而這背后的核心原因是,研學牽扯的是一個完整的產(chǎn)業(yè)鏈條。機構(gòu)本身很難提供全套服務,也因此存在著魚龍混雜的問題。
通常情況下,要家長把孩子交給沒有安全保障的運營公司,到完全陌生的環(huán)境中,家長們必然不會同意。但如果打上了研學、夏令營、冬令營等標志呢?
除了上面提到的安全問題,孩子在研學的過程中是否真的有所收獲也要打上一個問號。
對于從業(yè)者來說,研學本質(zhì)是生意,尤其是孩子獨立參與的研學團,家長對于孩子的情況并不了解,只能憑領隊的回復和照片觀察情況。
有網(wǎng)友就在網(wǎng)上分享孩子回家后訴述的研學團真實狀態(tài):
領隊要求必須拍照,如果有孩子不想拍照就會被威脅“媽媽看到臭臉會罵人”。
其實研學的本質(zhì)是教育的實踐的分支,雖然是在戶外,但對領隊的素質(zhì)、師資的要求反而更高。而目前的研學團,雖然價格不斷向上卷,質(zhì)量卻良莠不齊。
即使小心謹慎、即使用價格去篩選,也不一定能讓孩子擁有好的研學體驗,家長依舊是在開盲盒的狀態(tài)中。
比起研學夏令營,更亂象叢生、令人膽寒的是“軍事夏令營”。
如果說上面的各種“營”中,苦里還帶著幾分學習探索的意味,那么軍事夏令營的苦就只有一件事——在身體上“訓練”孩子。目的就是讓青少年在短時間內(nèi)鍛煉身體、磨煉意志、懂得感恩。
但大家都知道,短期的高強度訓練有害無益。過度訓練還會導致未成年人身體和精神出現(xiàn)嚴重的問題。
因為任何訓練都是循序漸進的,妄想在短時間內(nèi)讓孩子擁有什么鋼鐵意志簡直是癡人說夢。
有網(wǎng)友就說,孩子從軍事訓練營回來后就生病了。
還有的孩子在云梯訓練時直接受傷,需要漫長的恢復周期。
而此類訓練營里,教官和老師的教導方式更讓人咋舌。有的孩子因為不想訓練、不守紀律,被教官打到輕傷二級,之后的生活都可能受到影響。
而之后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這里的“老師”“教官”都沒有資質(zhì),可以說都是假的。家長就這樣稀里糊涂地把孩子交到了“不知道是什么品行”的一群人手上。
此外,由于軍事營安排的是典型的集體生活,孩子在極端訓練后的精神狀態(tài)可能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再加上彼此并不熟悉,就很容易有矛盾甚至是糾紛出現(xiàn),早前也有媒體報道過,有孩子在夏令營遭受霸凌。
身體上的傷還可以恢復,但類似大強度的訓練對孩子精神上的影響則難以評估。
很多軍事訓練營會把孩子的恐懼、痛苦作為管教的手段。在相關的營銷視頻中,小孩子一手拿著磚頭一手拿著書,他們的表情都是深深地恐懼和痛苦。
孩子們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吃這個苦、遭這份罪,就已經(jīng)完全被恐懼控制了。
有心理研究顯示,強迫性吃苦會激活大腦的恐懼中樞,從而引發(fā)焦慮癥等心理癥狀,與訓練營宣傳的培養(yǎng)韌性的初衷背道而馳。
更有甚者,會將一部分精神控制加入其中,通過嚴苛的重復語言、反復應答讓孩子形成條件反射,從而達到洗腦的效果。
網(wǎng)絡上流傳著一個訓練營的相關視頻,視頻中的女孩目光呆滯地回答著教官的問題,嘶吼地說出自己要做急診醫(yī)生的愿望,而她有此愿望的原因是——她認為父親的去世是因為醫(yī)生的搶救不及時。
我們暫且不討論如此引導孩子,會不會導致仇恨教育,單說如此強度訓練下的孩子就算意志力堅定,其性格和思考方式也走向了極端和偏執(zhí)。
這并非在磨煉孩子的心性,只是把孩子變成了無情的機器。
中國家長沉迷于讓孩子吃苦,并不是一天兩天了。
這套理論在過去被稱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后來演變成“挫折教育”,再到如今的鄉(xiāng)村變形記,吃苦式教育的背后影射的是家長的焦慮。
傳統(tǒng)家長普遍有一種思考邏輯:孩子不聽話的原因是“日子過得太舒服”,所以要讓他們吃苦。吃了苦就能好好讀書、吃了苦就能認真聽話。
事實上,這是一種常見的錯誤歸因,孩子逆反、厭學的原因很多,但無疑都與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只是很多家長無法承認自己的教育失敗,也不愿承擔教育失敗的責任,他們寧愿認為是自己“不夠狠”,所以渴望用更嚴格的管理模式,通過痛苦、恐懼讓孩子能夠“聽話”。
在網(wǎng)上,流傳著一則教官把孩子按到水里游泳,培養(yǎng)堅韌意志的視頻。評論區(qū)有許多家長堅定地認為這是教育孩子非常好的方法。
制造恐懼確實是見效很快的手段,但恐懼培養(yǎng)的不是堅強的意志,也不是獨立的人格,而是聽話的工具、壓抑的個體,被恐懼包裹的孩子也只會成為情緒的奴隸。
而如今市面上仍然有很多機構(gòu)在利用家長的這種教育理念,將條件惡劣包裝成磨煉意志,將孩子的恐懼包裝成行為規(guī)范的表現(xiàn),并以此牟利。
河北省的一家打著“少年軍校”旗號的“夏令營”開營沒過多久,就有家長發(fā)現(xiàn)自家孩子被打。后來在警方的介入下家長才知道,有多名孩子遭到教官毆打,其中三人被鑒定為輕傷。
而與前面提到的研學亂象一樣的是,這家涉事“夏令營”的組織者是一家旅游公司,在沒有教育培訓資質(zhì)的前提下就打著“少年軍校”的招牌招生了。
他們甚至用“不打不成器”的說辭給家長洗腦。所以,伙食不好自然也是為了磨練孩子了。
更有人發(fā)現(xiàn),隨著“夏令營”的不斷內(nèi)卷,入營孩子的年齡也在不斷下探,最小的7、8歲就已經(jīng)被家長報名參加了“單飛”營了。
從父母的角度講,送孩子去夏令營的一部分原因是,現(xiàn)在的孩子接觸集體生活不多,夏令營可以讓孩子們更好地學習如何與小朋友好好相處,也能培養(yǎng)他們獨立生活的意識。
而更大的原因則是,雙職工父母假期根本沒時間帶娃,與其讓孩子在家里看電視、玩手機,還不如花錢參加夏令營,讓假期時間被家長自認為是有意義的活動填滿。
但與研學的問題一樣,目前國內(nèi)軍訓夏令營存在著明顯的監(jiān)管空白。無論是旅游公司還是教育機構(gòu)都可以自行組織相關活動,但教育是一條不能回頭的路,一旦對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再想補救就很難了。
其實期待通過吃苦讓孩子完成蛻變,在過去一檔頗有爭議的綜藝節(jié)目中早就被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了,那檔綜藝就是《變形記》。
到現(xiàn)在還有很多夏令營打著“變形記”的旗號,試圖向父母傳遞這樣的觀點——只要孩子吃過苦,就會變得不一樣。
然而吃苦并不會真正改變一個人,只有治愈心靈才會。
《變形記》里蛻變最徹底的城里孩子王晨正,前期是出了名的脾氣暴躁,對人動輒大打出手,是父母和老師眼里的“定時炸彈”。
但造成他行為失衡的原因,并不是因為日子過得太好了。事實上,王晨正雖然豐衣足食、花錢不愁,可是他過得并不幸福。因為父母忙于賺錢,他情感需求一直被忽視。
他在《變形記》里遇到了善良的農(nóng)村爺爺,爺爺會照顧他的生活日常,給他做好吃的。家里沒有錢,爺爺就是借土豆賣錢,也要給他交上伙食費。這種陌生人的真誠和關心深深打動了王晨正。
后來爺爺生病了,因為家庭困難,老人家本打算放棄治療,是王晨正把脖子上媽媽送的金鏈子摘下,為爺爺支付了醫(yī)藥費。大人眼里一向冷漠、不懂事的他,在這一刻卻是那么的體貼溫暖。
我們當然可以籠統(tǒng)地說是因為農(nóng)村的生活完成了王晨正的性格轉(zhuǎn)變。但他能成功“變形”只是因為在農(nóng)村吃到了足夠多的苦嗎?恐怕王晨正并不是被苦日所嚇到,而是他內(nèi)心情感的空洞真真正正地被愛填滿了。
其實五花八門的訓練營與其說是滿足孩子的需要,不如說是呼應家長的焦慮。
家長覺得孩子眼界不夠開闊,研學團就越做項目越多,越找地方越偏;
家長覺得孩子不聽話,訓練營就代管小孩,用極致的疲憊操練孩子,用最快速的方法讓他們產(chǎn)生恐懼,直到被規(guī)訓。
其實現(xiàn)在有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那些單純讓肉體受苦的訓練,除了損害人的身體健康外,是沒有什么正向反饋的。相反,遵從孩子的心性,也許會獲得成長的果實。
比如專注地做事、認真地解題、在紛亂的線索中搜集整理出自己需要的信息;比如很多學校開設的農(nóng)耕相關課程,讓學生從播種到收獲全程參與。
你會發(fā)現(xiàn)雖然同樣有“吃苦”環(huán)節(jié),但兩者的目的并不相同。農(nóng)耕體驗的目的不是為了折騰孩子,恐嚇孩子如果不想苦哈哈地種地就要好好讀書。相反,它是讓孩子接觸大自然、認識勞動后,由自身經(jīng)驗開始理解勞動的價值。
家長不必刻意制造苦難,因為生活本身就會帶來無數(shù)考驗。教育的真正意義從來不是馴服,而是喚醒。喚醒孩子對世界的好奇與熱愛,讓他們自己選擇奔跑的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