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四方面軍猛將臘子口破局,一方面軍驚嘆:這樣的團長沒見過
張仁初,這個名字在紅軍戰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但在1935年,他不過是個剛調入紅一方面軍的營長,甚至有人勸他:“你在四方面軍是團長,來這兒只能當營長,何必呢?”張仁初卻說:“既然來了,就是一方面軍的人!”沒人想到,正是這個“降級”來的營長,在臘子口戰役中打出了自己的威名,連毛主席都記住了他。
1935年9月,紅軍北上進入甘肅,臘子口成了他們必須攻克的關隘。
這里三面環山,唯一的通道是一座窄窄的木橋,敵軍在山崖上布滿機槍,稍有動靜便是一片彈雨,普通進攻根本無法靠近。
紅四團連續猛攻,傷亡慘重,戰士們一次次沖鋒,又被一次次壓制。
眼看著戰局陷入僵持,張仁初站了出來。
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方案:派出一支小分隊,攀爬幾乎垂直的絕壁,從敵軍側后方突襲。
如果成功,敵軍陣腳必亂,正面部隊就能趁機突破。
但問題是,臘子口的山崖陡峭,攀爬難度極大,稍有不慎就會摔下萬丈深淵,沒人敢保證一定能成功。
有人猶豫,張仁初卻毫不遲疑。
他親自帶隊,摸黑攀爬。
有戰士腳下一滑,險些跌落,他一把抓住,手臂被巖石劃破,鮮血直流,仍咬牙堅持。
整整一夜,隊伍艱難前進,終于在拂曉時分抵達山頂。
他們迅速架起機槍,居高臨下,對敵軍陣地猛烈掃射,敵人猝不及防,陣型瞬間大亂。
與此同時,正面部隊抓住時機再次發起沖鋒。
張仁初更是赤膊上陣,揮舞著大刀沖在最前,帶領戰士們一舉突破敵軍防線。
臘子口失守,紅軍成功北上,徹底擺脫了敵軍的圍追堵截。
戰后,一方面軍的老紅軍們感慨:“以前也見過干部帶頭沖鋒的,但像他這樣當團長了還光膀子沖陣的,真是頭一次見!”從此,“張瘋子”的名號傳遍全軍,連毛主席都記住了這個悍將。
多年后,張仁初已是共和國中將。
一次授勛儀式上,毛主席走到他面前,笑著問:“仁初同志,還記得臘子口那一仗嗎?”張仁初敬了個軍禮:“報告主席,永生難忘!”那一刻,他仿佛又回到了那個硝煙彌漫的清晨,耳邊回響著戰友們的沖鋒號角。
有人說,歷史不會記住每一場戰斗,但總會記住那些敢于拼命的人。
張仁初,就是這樣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