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網友溫先生投稿的文章:
我活到50歲才終于明白:余生最清醒的活法,就是做到四個“我不要”。
雖然一句“我不要”很輕巧,但如果你能做到我所說的這個四個“我不要“,可不簡單!而做到了,基本可以解決生活與工作中的很多焦慮與煩惱。
1、無意義的社交,我不要“經營”了
“人是社會性動物”,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曾讓我深信不疑,于是我拼命穿梭于各種社交場合,以為朋友多了路好走。
那些年,我像個不知疲倦的陀螺,周旋在形形色色的酒局、聚會中。為了融入所謂的圈子,我學著說違心的奉承話,陪笑到臉部僵硬,明明不勝酒力,卻要硬撐著一杯接一杯。
正如作家劉同在《你的孤獨,雖敗猶榮》中寫的:“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獨,合群了才是內心的孤獨。”我看似朋友滿天下,實則內心孤獨又疲憊。
記得有一次,為了談成一筆訂單,我連續參加了一周的應酬,每晚都醉醺醺地回家,還吐到家里到處都是,搞得一家人都為擔心和煩惱,第二天去上班無精打采,很多事情都做不好。
更諷刺的是,當我陷入困境,向那些酒桌上稱兄道弟的人求助時,得到的卻是冷漠的敷衍和推脫。
那一刻我才明白,那些都是虛假的社交,什么喝了這杯酒,就是兄弟,也不過是一場自欺欺人的表演。
從此,我果斷放棄那些無意義的社交。不再為了無意義人和事消耗自己,而是把時間留給真正重要的事。
正如作家三毛所說:“我笑,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動人的,任他是誰。”
如今的我,閑暇時就捧起一本書,在文字的世界里遨游;或是走進大自然,感受山川的壯美;又或是陪家人吃一頓溫馨的晚餐,這些簡單的幸福,遠比虛假的社交溫暖得多。
2、孩子學習,我不要“管”了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天下父母的心愿,我也未能免俗。
為了讓女兒贏在起跑線上,我在她的求學路上,花了很多錢和精力。
上小學開始,我就給她報了很多興趣班,補習班,幾乎每天除了在學校上課,就是在課外班學習,每天學習的時間比我們加班加點還多。
為了女兒,能去重點的學校,我還不惜砸下重金,買了一套學區房。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和妻子都圍著女兒的學習轉,每天下班或者周末放假,都沒有自己的休息時間,全部都要用來陪孩子學習。
有時候,我感覺自己像個監工,時刻盯著孩子的成績,稍有退步就會大發雷霆。而孩子眼中的恐懼和疏離,我卻視而不見,還美其名曰“這都是為了你好”。
直到有一天,學校里的老師跟我說,我女兒可能得了抑郁癥,僅僅比上次考少了幾分,或者有個題目沒答對,她就會很自責,也不愛跟同學玩,整天就埋頭苦讀。
后來,帶著女兒去看了心理醫生,沒想到還真是抑郁了。
聽到這結果,我突然意識到,好像自己做的太過了,不僅剝奪了孩子享受童年的權利,還讓自己浪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最后還沒換了多少好的結果。
后來,我不再逼迫孩子,而是尊重她的興趣和選擇。
我開始關注她的內心世界,傾聽她的想法。當我放下焦慮,孩子也變得開朗自信起來。
現在的我們,關系更像是朋友,一起分享生活中的點滴,這種和諧的親子關系,遠比一個漂亮的成績單珍貴。
3、夫妻吵架,我不要“爭”了
婚姻生活中,難免會有磕磕碰碰。以前的我,總是爭強好勝,和老婆吵架時,一定要爭個輸贏。
我用犀利的言辭攻擊她,試圖讓她承認錯誤,卻忘了“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每次吵架后,家里的氣氛都冷到冰點,冷戰的日子里,兩人都痛苦不堪。
有一次,我們因為一點小事又吵了起來,我像往常一樣據理力爭。
但看著老婆委屈的淚水,我突然覺得自己很可笑,畢竟每次爭吵,我就算贏了嘴角,也換不來什么實質性的東西,最后整個家庭還弄得亂糟糟的,影響孩子、影響幸福的家庭生活。
想到錢鐘書和楊絳的愛情,他們相互包容,相互理解,攜手走過一生后。我開始反思自己,婚姻不是戰場,夫妻之間哪有什么輸贏?贏了道理,輸了感情,又有什么意義?
從那以后,再和老婆發生矛盾,我學會了先冷靜下來,耐心傾聽她的想法。即使是她的錯,我也不再咄咄逼人,而是用溫柔的方式溝通。
就像詩人舒婷在《致橡樹》中寫的:“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夫妻之間,相互理解和包容,才能讓婚姻長久幸福。
現在的我們,偶爾也會有小摩擦,但很快就能和好如初,家庭氛圍溫馨又和睦。
4、小目標,我不要“追”了
曾經,我有個奮斗的小目標,那就是努力掙個幾百萬,讓自己也能過得像那些有錢人一樣,在城里能多買幾套房子,在老家能新建一棟大別墅。
最后還能送孩子去國外留學,夫妻倆更能一起周游全國等等。
然而,在追逐這小目標的過程中,我卻迷失了自己。
我每天早出晚歸,每天的內容都是為了掙錢而掙錢,為了升職加薪而拼命加班,為了省錢各種摳搜。
雖然這樣是讓我存下不少錢,也小目標越來越近,但換來的卻是很糟糕的代價,我的身體越來越差,失眠、脫發、高血壓接踵而至。
有一天,我站在鏡子前,看著自己憔悴的面容,突然感到一陣迷茫,問自己,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嗎?
后來,我開始反思,為什么一定要和別人比較,為什么不能享受當下的生活?
于是,我放下了對追逐”小目標“的執念。不再為了物質的追求而拼命,而是學會享受生活的簡單與美好。
一杯清茶,一本好書,一場旅行,都能讓我感到滿足。
我發現,當我不再焦慮,不再攀比,生活反而變得輕松自在。
就像陶淵明筆下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感覺這種閑適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
我活了50年,歷經了風雨,終于明白了:余生最清醒的活法,其實就是做到這四個“我不要”。
不要虛假的社交,不要過度的焦慮,不要無謂的爭吵,不要不切實際的夢想。
放下執念,知足常樂,珍惜眼前的幸福,才能在歲月的長河中,尋得內心的平靜與安寧。最后,愿我們都能在人生的后半程,活得通透,過得自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