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瑤族吊腳樓的廊檐下,陸良民握著錄音設備捕捉山風送來的歌謠。通過432天的田野調查,他發現了大瑤山獨特的聲學現象:當歌者面向層疊山巒時,回音效應使語言發生結構性變異。“歌者不是在歌唱,而是在與群山對話”,這個頓悟催生了“瑤歌聲境結構論”,系統闡釋回音式、環扣式等四種特殊句法,為口傳音樂研究提供了語言學與聲學交叉的新范式。
面對瑤歌中獨特的“呀嚯喂”襯詞,他創造性地提出“襯詞功能拓撲模型”,將看似隨性的感嘆詞解構為語義補充、情感強化、節奏錨點等六類功能性符號。更顛覆性的發現來自調式領域——當他在《醉了瑤山》采風時,捕捉到歌者自然過渡的微分音,由此確立“五聲性綜合七聲調式”,打破傳統民樂調式分類框架。
和田白玉圓雕《出宮》
陸良民的收藏室陳列著170余件北宋汝窯瓷器,每件器物旁都附有特殊樂譜標注。“天青釉的漸變色階對應宮商角徵羽的音程關系”,他輕撫盞托邊緣:“這些開片裂紋的走向,正是北宋工匠無意間譜寫的凝固樂章。”
通過“釉面時空分析法”,他將陶瓷鑒賞轉化為跨學科研究:借助聲波共振原理判斷開片年代,依據氧化痕跡推測器物流轉軌跡。他提出“四維汝窯審美體系”,將色彩流變比擬旋律起伏,器型輪廓對應節奏張弛,玉質瑩光暗合和聲共鳴。當燈光穿透卵青釉面,他看到的不僅是雨過天晴的色澤,更是華彩變奏。
汝窯天青釉《觀音》
“音樂是流動的文物,收藏是凝固的樂章。”陸良民的藝術實踐揭示出文化傳承的深層邏輯:當《神奇的女書》旋律在展廳回響,那些記錄女性智慧的符號竟與汝窯冰裂紋產生拓撲同構;瑤族大二度和聲的“交配功能體系”,在瓷器燒制的窯變現象中找到物質印證。這種“雙螺旋創新模式”,使傳統文化基因在跨界碰撞中激活突變。
在陸良民工作室,古瓷殘片的數字化音效重組項目正在進行,瑤歌元素沉浸式展覽同步開發。猶如文化實驗室,用音樂頻率測定瓷器共振點,以釉色色譜優化舞臺燈光設計,傳統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生。
汝窯天青釉《瓜棱竹節蒜頭瓶》
從山歌采錄到理論建構,從器物收藏到美學解碼,陸良民說:“民樂傳承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制作,而是找到傳統文化中那些永恒的共鳴頻率——既能震動西周編鐘,也該激活智能音箱。”
(文/林語)
藝術家簡歷
陸良民,生于湖南省永州市新田縣。作曲家、收藏家、音樂評論家,高級文物藝術品鑒定師。現為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理事,中國收藏家協會常務理事,歷任新田縣文化館館長,永州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
收藏品欣賞
文章轉自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