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元年(1426年)七月,當朝太師、英國公張輔府上來了一位不速之客:漢王朱高煦的親信枚青。當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難,張輔隨父親張玉征戰,張玉戰死后,他接替父親的職位,多次隨燕王征戰,立下不小功績,事后被封為奉天翊衛宣力武臣、新城侯。而朱高煦也長期追隨在父王身側,是燕王手下大將之一,多次挽救戰局于危難之中。因此雙方屬于戰友,有著深刻的革命友誼,照理遣人來訪實屬正常。
然而今時不同往日,當年赫赫有名的二郡王,已默默無聞地蟄伏于山東樂安州近十年,又是先皇和今上盯防的重點對象。他張輔則憑借四征交趾、收復安南、平定叛亂之功,進封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左柱國、世系英國公,掌中軍都督府事,進官太師,位極人臣。因此漢王派人來訪,由不得他不多一個心眼。果然,枚青所言讓張輔心頭大震,他竟然代表漢王邀請自己為內應,助其奪取大位。
朱高煦未免太過高看自己與張輔之間的情意,也太過小看英國公作為政治人物的果決。如今的張輔已賞無可賞,陪你玩這等驚險刺激的游戲有何好處?因此他果斷的把枚青拿下,連夜進宮告變。事實上此時山東三司及所屬府州縣及真定等衛告變的奏章已如雪片般飛入大內。
“高煦遣親信人枚青等入京,約舊功臣為內應。青至太師英國公張輔所,輔暮夜縶之以聞。上親問之悉得其實。而山東都司、布政司、按察司及所屬府州縣,及真定等衛奏皆至。御史李浚亦自樂安間道詣京白其事。”(《明宣宗實錄》)
漢王朱高煦為何要反,結局又如何?
靖難元勛
朱高煦(音xù),生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十二月初四,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孫,燕王朱棣嫡次子,生母燕王妃徐氏。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按照《皇明祖訓》“親王次嫡子及庶子,年及十歲,皆封郡王”之規定,受封高陽王。王妃韋氏,出身不詳,受封時間不詳。
其父朱棣號稱刪帖狂魔,為消除大侄子建文帝的相關歷史,掩蓋篡位的事實,對《明太祖實錄》三易其稿,刪除各種對自己不利的記載,并插入私貨。號稱“小太宗”的明宣宗在這方面也不遑多讓,對祖父的實錄動手腳,對朱高煦的早年生平只記載其缺點,對功績略而不談。
《明實錄》稱朱高煦自幼生性狡黠、狠愎。明太祖為更好的教導子孫,培養堂兄弟間的情誼,將太子系、秦王系、晉王系、燕王系和周王系的孫輩都接到京師,一同就學。他也在其列,并與晉王三子朱濟熿(音huáng)、周王次子朱有爋(音xūn)結成小團伙,行為舉止輕佻,不為祖父所喜。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駕崩,隨即朱高煦的同窗、皇太孫朱允炆即位。他上臺后極力削藩,先后有五位在藩叔父或廢或死,最終逼反四叔燕王朱棣。
建文帝劇照
建文帝對燕藩進行削藩時,一條重要的罪名便是朱高煦行為不端,不聽父王告誡在京胡作非為,被舅舅魏國公徐祖輝訓誡后,竟盜馬出逃,并在涿州因為小事毆打驛丞,差點致人死亡。
“太祖崩,建文君嗣位。時仁宗皇帝為世子,太宗皇帝命偕高煦奔訃京師,特戒高煦曰:‘宜謹言動循禮法,毋肆不率,以招禍釁。’又諭仁宗皇帝曰:‘道中勤訓勵汝弟,毋為非法。’既至京,任情恣縱。仁宗屢戒之,不悛。舅氏魏國公徐輝祖亦以為言,不納。一日入輝祖廄中,奪其善馬,不告亦不辭徑歸。輝祖追之,已渡江矣。高煦還至涿州,因小忿擊驛丞,幾斃。州以聞于朝,兵部尚書齊泰等遂以其事并緣飾他事為兵端。太宗皇帝舉兵靖內難。”(《明宣宗實錄》)
靖難期間,實錄中朱高煦的身影寥寥。即便現身,也多為丑角,比如建文三年(1401年)夏,朝廷方面為扭轉戰局,使出離間計,意圖離間長期出征在外的燕王朱棣,與守衛老巢北平、肩負安定后方的燕世子朱高熾之間的關系。朱高煦明知朝廷目的,可為了奪嫡,依然幫朝廷作偽證。本來靖難軍一方勢弱,如此蠢笨如豬的自毀長城也沒誰了。
朱高煦果真如此不堪嗎?
成書于清代的《明史》,屬于后朝給前朝修史,沒有歷史包袱,在不涉及自身歷史時,更能忠于史實。因此《明史》對靖難期間朱高煦的表現,評價更為中肯。
其稱靖難期間朱高煦長期隨父征戰,屢屢充當軍鋒,居軍前沖鋒挫敵,并在白河溝、東昌、浦口等戰中,多次力挽狂瀾,救乃父于危難之中。
“成祖起兵,仁宗居守,高煦從,嘗為軍鋒。白溝河之戰,成祖幾為瞿能所及,高煦帥精騎數千,直前決戰,斬能父子于陣。及成祖東昌之敗,張玉戰死,成祖只身走,適高煦引師至,擊退南軍。徐輝祖敗燕兵于浦子口,高煦引蕃騎來。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兒當鼓勇再戰?!哽泖廪T力戰,南軍遂卻。成祖屢瀕于危而轉敗為功者,高煦力為多。”(《明史·諸王傳三》)
燕王朱棣著甲劇照
明末清初史學家谷應泰所撰的《明史紀事本末·燕王起兵》篇,對其事記載更詳。可以說,朱高煦即便不是靖難首功,也是靖難元勛。事實上,明成祖對他的武功知之甚詳,多有依仗。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七日,朱棣在祭告過明孝陵后,踏著紫禁城的余燼登基稱帝,廢建文年號,改以洪武三十五年相稱,并以明年為永樂元年。
洪武三十五年八月,明成祖命朱高煦領兵返回北平,協助其兄燕世子朱高熾鎮守。次年二月,聽聞北元有趁勢南下的企圖,又命他領兵前往開平(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上都鎮)備邊,并命世子朱高熾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永樂元年二月)甲戌,命郡王高煦率兵往開平操備。諭之曰:‘邊報虜欲寇邊。方春,兵民不得耕種,朕所深慮。命爾將兵駐開平。虜至即相機剿除,否則按兵待之,庶邊境之人得以盡力屯田。然虜狡猾不可易視,萬一蹉失,則損威招釁,不可不謹?!?/strong>”(《明太宗實錄》)
參與奪嫡
傳言浦口之戰的關鍵時刻,燕王朱棣曾對朱高煦表示“世子多病,汝當勉之”。意即世子朱高熾體弱多病,你要好好努力??!視二叔為仇寇的明宣宗,定然不會讓實錄中出現這等言論?!睹魇贰芬参摧d此言。但《明史紀事本末》有類似之言。
“六月癸丑朔,燕王命都指揮吳庸集高郵、通、泰船于瓜州,命內官狗兒領都指揮華聚為前哨。兵至浦子口,盛庸諸將逆戰,敗之。燕王欲且議和北還,會高煦引北騎至,王大喜,遽起按甲,仗鉞撫煦背曰:‘勉之!世子多疾?!谑庆闶馑缿鹧嗤趼示T直沖庸陣,庸軍小卻。朝廷大臣多遣使來燕軍獻渡江及入京城策者。”(《明史紀事本末·燕王起兵》)
有人對明成祖當時有沒有說過這話持懷疑態度,不過以當時的情況,及后續發展而言,阿越認為他很有可能說過。且稱帝之后,明成祖在立儲一事上的做法也由不得人不多想。
儲君乃是國本,關乎到皇位的傳承,歷來皇帝在有嫡子的情況下,幾乎都會選擇早立儲君,以安人心。比如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稱帝,同日冊立原配馬氏為皇后,嫡長子朱標為皇太子,反倒是其余六子不管嫡庶,都等到洪武三年才進行冊封。
而明成祖呢?
六十十七日稱帝,同年十一月十三日冊立燕王妃徐氏為皇后,但冊封太子之事一直沒動靜。要知道朱標被冊立為太子時年僅14歲,而朱棣的三子皆為嫡出,他稱帝時即便最小的朱高燧也年已21歲。即便不在稱帝時冊立太子,在冊立皇后時也該有所表示。
明成祖劇照
即便面對文武群臣及胞弟周王朱橚等人的一再上表請立太子的的輿情,也以“長子雖有仁厚之資,而智識未充,行業未廣”打發,硬生生的拖了兩年,期間還讓朱高熾長期留守北京。
世子乃是法定繼承人,又稱冢子,地位特殊。當年晉獻公命太子申生討伐東山皋落氏時,晉國公卿里克曾進行過勸說,他表示“大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視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則守,有守則從。從曰撫軍,守曰監國,古之制也。”意即太子是國家傳承的保障,除天子出征外,需朝夕陪伴在君主身側。
太子申生的最終結局如何,想必自幼接受父皇嚴格教育的朱棣不會不清楚。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明知自己得位不正,盡早冊立太子才是正途,結果卻讓繼承人長期孤懸于外,讓其他人怎么想。
所以他能說出這種話,理所應當。《明史》更是直截了當的寫明“成祖以為(高煦)類己”,即相對于偏向文臣的世子朱高熾,朱棣更認可勇武的朱高煦。因此才會有“時議建儲,淇國公邱福、駙馬王寧善高煦,時時稱高煦功高,幾奪嫡”之說。
直到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才終于下定決心依照傳統冊立朱高熾為太子,畢竟朱高熾的繼承人身份是老爺子在世時便已定下的,立他為太子更能彰顯自己“恢復祖制”的決心。
當年正月,派駙馬都尉永春侯王寧會同隆平侯張信赴北京,詔世子朱高熾及高陽王朱高煦進京。四月初四,正式冊封朱高熾為皇太子,朱高煦為漢王,王妃韋氏為漢王妃。至于漢王的封地,則是云南省云南府(今昆明)。
云南自歸于大明后,一直有西平侯沐英家族世代鎮守,沐氏在當地威望極隆。當年明太祖將犯錯的周王朱橚發配過去,不無制衡的意圖。沐英去世后,更是直接把岷王朱楩分封到云南。朱棣即位后,繼續執行滲沙子計劃,先后將岷王朱楩、周王次子汝陽王朱有爋安排過去,但毫無建樹。
讓朱高煦就藩云南,除削除前期立儲遲緩的影響外,還能借助他名將的身份,分薄沐氏在當地的權威。結果朱高煦認為此舉乃是父皇要貶斥自己,堅決不肯之國,還大發牢騷。最終還是在朱高熾的協調,下才得以留京。
“俾高煦建國云南,高煦怏怏不肯就國。太宗皇帝、仁孝皇后命仁宗皇帝問其故。高煦曰:‘果何罪而遠斥之耶!’仁宗曰:‘吾此來為弟決去就,果不欲遠離,則當婉辭,庶可全恩?!哽慵葟娐?,得蹔留南京。”(《明宣宗實錄》)
昆明五華山
但接下來,明成祖又不按套路出牌了。真打算讓朱高煦早日之國,即便他不愿去云南,也大可給他換個地方。結果呢?就這么放任不管,讓他長期留在南京,同時還把老巢的守備職責交給了老三趙王朱高燧。
總而言之,明成祖對皇太子朱高熾并不怎么滿意,甚至有防范之心,畢竟太子親近文臣,又有建文帝這個前車之鑒在,這也給朱高煦奪嫡創造了機會。
永樂三年(1405年)二月,明成祖下令改大寧前衛、濟州衛和天策衛為漢府三護衛,其中天策衛乃侍衛上直的親軍十七衛之一,屬于天子親軍,且“天策”二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天策上將李世民?!睹餍趯嶄洝肪脱?,朱高煦親自索要天策衛,并“自比秦王世民”,雖然多少帶有污蔑的成分,卻也能反映出相當一部分現狀。
事實上太子黨與漢王黨的斗爭早在二人受封之前便以展開。
永樂元年(1403年)六月,奉命領兵北上備邊的朱高煦剛走到宣府便被召回,開平之征草草了結,原因僅僅是“金星出昴北”等一系列異象,背后估計有太子黨的首尾。所以緊隨而來的是在漢王黨的攻擊下,朱高熾的得力助手北京刑部左侍郎馮京被發配廣西。
永樂七年(1409年)七月,漢王黨大將淇國公丘福奉旨率領十萬大軍北伐,不成想在臚朐河(今蒙古克魯倫河)輕敵冒進,最終兵敗身死,一同戰死的還有武城侯王聰、同安侯火真、靖安侯王忠和安平侯李遠等。
漢王黨可謂是損失慘重,太子黨卻趁勢反擊。堂堂靖難第一公爵,雖有失誤,可終究是為國殉難,照理朝廷當給予優撫,結果明成祖聞訊震怒,下旨剝奪丘福的世襲爵位,將其全家流放海南。
“丁未,行在兵部奏:‘丘福率兵征討。方命違眾,喪師辱國。當削爵追誥券,族滅其家。’上曰:‘福駔愎自用。違棄朕命,堅拒眾謀。至于壞事,雖族滅何多?念舊勞有所未忍??上鞣饩?,追奪誥券。徙其家于海南?!?/strong>”(《明太宗實錄》)
解縉雕像
當然漢王黨也不是吃干飯的,光挨打不反擊也不是朱高煦的風格。永樂八年(1410年),謫戍廣西多年的馮京,因“會有旨令百司舉軍中文學士有舉京者”得以回京,結果被翻舊賬,于當年四月莫名死于錦衣衛大牢。
永樂九年,漢王黨的另一大將駙馬都尉永春侯王寧因事連坐下獄,被釋出獄后不久病死。太子黨方面也不好過,翰林院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解縉,自永樂五年起便被一再貶謫,永樂九年又因事觸怒明成祖,被逮入詔獄,拷打至極,后于永樂十三年被埋入雪中凍死。
被貶樂安州
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仁孝徐皇后病逝于南京,營建陵寢成為當務之急。早有遷都之意的明成祖并未在南京選址,反而巡幸北京親自挑選陵址,最終點選昌平黃土山為“吉壤”,并更名天壽山。永樂十一年(1413年)初,長陵的營建工程歷時四年終告落成。
當年正月,朱高煦旨護送仁孝皇后梓宮前往北京安葬。次月,明成祖下旨巡狩北京,追隨亡妻的靈柩北上。四月初一,圣駕抵達北京。
父子單獨相處,本是一個增進感情的大好機會,然而父皇身邊時刻跟著個大號電燈泡:皇太孫朱瞻基。這位大侄子的存在,讓大兄的太子之位穩如泰山,以至于十二過去,自己的太子美夢愈發遙不可及。
越想越氣,越氣越想,經過大半年的苦苦掙扎,朱高煦決定趁老爺子在外,回京搞波大的。
入冬以后,漢王殿下屢屢奏請回京,明成祖拗不過他,只得同意,但要求他將漢世子朱瞻壑留下,卻被其以世子需要進學為由所拒。
發展到這一步父子兩算是撕破臉了。所以當永樂十二年(1414年)正月十九日,朱高煦回京時,禮部尚書呂震提出漢王辭陛百官理應相送,皇帝陛下竟沉默不語。
“甲午,漢王高煦還南京。去年冬高煦請還,上曰:‘天寒,爾與從者皆不便,姑俟春暖?!職q,高煦申前請。上曰:‘朕欲至秋遣爾南還?!哽悴粦烀鼩J天監擇日遣之。上顧高煦曰:‘汝必欲去,世子宜留侍朕?!哽阍唬骸嘤詺w進其學。’上默然。至是陛辭,禮部尚書呂震奏諸司分官送之,上不答。”(《明太宗實錄》)
想必當時明成祖也在反思,這些年來放縱次子與長子相斗是否過了,以至于漢王膽敢如此忤逆。正所謂姜還是老的辣,朱高煦是朱棣一手帶出來的,又如何斗得過老爹。
一旦明成祖下定決心,雖礙于親情沒有廢黜朱高煦,可攻勢卻是一波接一波,令漢王殿下無力招架。
朱高煦劇照
永樂十一年,還在各種提點大同總兵、江陰侯吳高,及至永樂十二年閏九月,突然將其召回,隨即將其廢為庶人。雖然用的罪名為其“守大同多不法”,可《明史·吳高傳》所載“洪熙元年,帝見吳高名,曰:‘吳高往年多行無禮,其謫戍海南’”,足以說明一切。
永樂十三年(1415年)五月,命漢王出居青州。隨詔令一道而來的是,皇帝陛下明確告訴朱高煦自己已派人前去選址,要求他也派人前去。漢王府估計是在齊王府的基礎上改建,因為次月,朱棣便要求工部制造漢王儀仗先一步送往青州??梢姶舜巫尪鹤又畤膽B度是堅決的、迫切的。
面對老爹的嚴詞,朱高煦還分不清情況,意圖掙扎一下,辯解稱自己哪也不想去,只想陪在父皇身邊。然而永樂十二年的表現,讓他的言辭顯得如此的蒼白無力。
“(永樂十四年三月)甲辰……申命漢王高煦往居青州。時高煦奏愿留侍左右,不欲之國。復賜敕曰:‘既受藩封,豈當長在侍下?前封云南,憚遠不行。與爾青州,今又托故。如果誠心留侍,去年在此何以故欲南還?是時朕欲留爾長子,亦不可得。留侍之言,殆非實意。青州之命,更不可辭!’”(《明太宗實錄》)
眼見無可挽回,武將出身的朱高煦也不愿坐以待斃,運用自己的影響力從各衛所選調精壯軍士,以隨侍為名,教習武事,造作器械。
明成祖自己便是靠造反上臺,豈會不防著兒子一手。很快關于漢王各種異動的的密報便飛到他的案頭。兒子這是打算造反啊!這下子他真的坐不住了,遂于永樂十四年九月二十日從北京回鑾。
十一月二十一日,剛剛抵京的明成祖下詔廢漢府左、右二護衛,改為保安左、右二衛,調往居庸關以北駐防。又以“不能迷正”本府親王為由,將包括漢藩長史程、石琮,紀善周巽在內的一干漢王府屬官統統貶往交趾為吏。至于漢王本人,則被褫奪衣冠,囚縶之西華門內,有將他廢為庶人的意圖。
關鍵時刻,皇太子朱高熾主動跳出來營救二弟:
“皇太子懇為救解,上厲聲曰:‘吾為爾去蟊賊,爾反欲養患自及耶?’皇太子跪曰:‘彼誠無狀,宜未必有害臣之心?!显唬骸釣楦?,乃不能知子耶?雖爾千萬分友愛,彼方以世民自任,而目爾為建成!此可容耶?’不懌而起。他日,皇太子復屢言之。上曰:‘汝若不從吾意,久當悔之!’又曰:‘今可寘之何地耶?’”(《明太宗實錄》)
皇太子朱高熾劇照
什么叫四兩撥千斤,這就是。表面上,朱高熾是在不計前嫌的努力搭救不爭氣的弟弟,將兄友屬性發揮到了極致,實則是在往朱高煦傷口上捅刀子。相對于其他王朝,小農出身的朱明皇室很重親情,廢而又立屬于家常便飯,太子殿下又不是沒見過,皇祖父如何對待自家五叔便是先例。
此時他以退為進,可以防止父皇回心轉意,算是絕了二弟的退路,端的是好算計。
果然,明成祖終究下不去手。不過死罪得免活罪難逃,于永樂十五年三月下詔將漢王的封國由山東重鎮青州府,改為城小墻矮的山東樂安州(今山東惠民縣),原因是其屬于“近畿之地,一旦有變,可朝發而夕擒”。
至此,朱高煦在奪嫡之爭中一敗涂地,只得帶著碩果僅存的青州護衛(原漢府中護衛),灰溜溜的之國樂安州。
即便如此明成祖依然不放心他。當年年底,漢王親信右軍都督僉事歐陽青被召至北京,隨即突然去世。永樂十六年(1418年)九月,漢府隨侍都指揮周彧、路宣、王海等人被謫戍交阯。至此曾經的漢王黨煙消云散。
永樂十九年(1421年)八月三十日,漢世子朱瞻壑不幸去世。從現有史料分析,這位二支的嫡長子年齡當與皇太孫朱瞻基相仿,甚合明成祖的眼緣,即便對次子再是不滿,對這位孫子依然多有照顧,父子反目時一再要求將其留在身邊,確定青州為漢藩藩地后,又特地命保定侯孟瑛、吏部右侍郎師逵督修漢世子府,這是前所未有的禮遇。
朱瞻壑本可以充當彌合朱棣、朱高煦父子裂痕的橋梁,卻英年早逝,對漢王而言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庚申,漢世子瞻壑薨。訃聞,上輟視朝三日。遣官賜祭治喪葬,謚懿莊。上嘆曰:‘此兒雖循良,使不死亦終不能匡救其父也?!侍印⒂H王皆遣祭。”(《明太宗實錄》)
起兵叛亂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明成祖在第五次親征漠北回師途中駕崩于榆木川(在今內蒙古多倫西北)。因六師在外,京師無主,隨行的內閣大學士楊榮、金幼孜與太監馬云等議定秘不發喪,每日照常上膳,偽裝皇帝在世的假象,同時派人密報太子朱高熾。
八月初二,消息傳至北京,朱高熾召見吏部尚書蹇義、大學士楊榮、楊士奇等心腹商討大行皇帝喪禮,加強京師防務,接管南京軍權等事宜。行事老辣的皇太子一套組合拳使得密不透風,完全不給遠在樂安州的漢王一丁點機會。
明仁宗劇照
八月十五日,朱高熾正式登基,定次年為洪熙元年。當月二十三日,即召漢王赴京。朱高煦磨磨蹭蹭直到九月十二日才抵京,估計對兄長的召喚有所防范。反倒是明仁宗表現的相當大度,對弟弟不嗇獎賜,比如給漢藩增祿二萬石,本色高達三萬石,且歲加鈔十萬貫。
事實上朱高煦之國樂安后,依然不安分,但在兄長的壓制下,即便有奪嫡的欲望,也毫無辦法,反而扮演起恭敬兄長的好弟弟角色。
他的次子朱瞻圻,因其母被朱高煦所殺,對父王懷恨在心,在永樂年間屢屢向祖父舉報其父的惡行,皆外人所不得聞者。明成祖為此稱“爾父子何忍也”。朱高煦對此也心知肚明,但沒有處理兒子。
及至明成祖病逝,朱瞻圻恰好在京,凡朝廷之事輒潛遣人馳報朱高煦,一晝夜六七行,聲稱朝廷將發兵攻打樂安,意在挑唆父王起兵造反。
朱高煦不僅不為所動,反而向皇帝大兄舉報兒子不忠不孝,并將朱瞻圻向其通風報信的數十封密件作為證據上呈。明仁宗聞訊大怒,于洪熙元年二月將侄子發配鳳陽守皇陵。
“瞻圻先在太宗時憾父殺其母,屢奏其父過惡,皆外人所不得聞者。高煦亦知之。至是,悉上瞻圻前所遣報朝廷事數十紙,有妄言朝廷議發兵攻取樂安城等事。仁宗皇帝召瞻圻,示之曰:‘汝尚憑虛離間吾兄弟,況他人乎?’高煦言:‘我其父也,尚于大行前譖毀我。況陛下乎?其罪當誅?!首谠唬骸勺硬蛔阏D,即日命往鳳陽守皇陵’”(《明宣宗實錄》)
誠如明成祖預料的那樣,明仁宗更親近文官,即位之后有還都南京的意圖。洪熙元年(1425年)正式定南京為都城,改北京為留都,南京各衙門轉正,北京衙門前則加“行在”二字。同時命皇太子朱瞻基謁祭皇陵、孝陵。
然而世事無常,四月十三日朱瞻基奉命南下,五月十二日明仁宗便駕崩于欽安殿。
面對老謀深算的大哥,他朱高煦不敢動,可面對大侄子這個毛頭小子,漢王殿下又覺得自己行了,打算趁朱瞻基北返時半途予以截殺。
不料朱瞻基很機靈,放棄更穩妥的繞行方案,選擇一路日夜兼程直趨北京,沒給他二叔留下任何機會。
六月十二日,朱瞻基在紫禁城奉天門(今故宮太和門,奉天殿于永樂十九年毀于大火,此時尚未復建)即位。眼瞅著熬走了父皇、熬過了大哥,又等來了大侄子,二十余年間經歷三代皇帝,自己也已四十有六,卻連個皇帝毛的沒撈著,再不努力一把,說不好哪天便掛了,所以這次決不放棄。
然而不管是明宣宗朱瞻基,還是漢王殿下,雙方都沒做好攤牌的準備。于是乎,一場各懷鬼胎的叔侄文斗正式上演。二叔盡力表現出友愛侄子的賢王面目,大侄子則是一副關愛宗室的明君姿態。
明宣宗劇照
比如七月初一,朱高煦派王府護衛指揮康良奉表賀即位,按例當各賜鈔二十錠、彩幣二表里,結果新天子給予厚賜:鈔二百錠、彩幣二表里。當月十三日,朱高煦又上陳“國利安民四事”。明宣宗回信盛贊漢王公忠體國。十五日,漢王殿下派世子朱瞻坦赴京給伯父奔喪,皇帝又對護送堂弟前來的漢藩護衛進行賞賜。八月初四,新皇下詔將在永樂年間被貶交趾的漢王球友,遼東都指揮同知于全官復原職。
可面對身邊親信,明宣宗又是另一副嘴臉,言辭中深深地透露出對二叔的猜忌。
“庚辰,漢王高煦陳奏國利安民四事。上覽之喜,命有司施行。上復書謝之曰:‘叔父忠存宗社,遠辱嘉謨,銘感于心,已悉付所司施行。惟頻惠教,是所深望!’既而,顧侍臣曰:‘永樂中皇祖嘗諭皇考及朕,謂此叔有異心,宜備之,然皇考待之極厚。如今日所言,果出于誠,即是舊心已革,不可不負從也?!?/strong>”(《明宣宗實錄》)
這期間明宣宗忙著整合資源,以便大明這艘巨艦盡快從洪熙朝過渡到宣德朝。而朱高煦也并非是在耍嘴皮子吃干飯,一方面派人刺探朝中動靜,一方面于樂安城中造軍器、火器,把州中民壯編入行伍,并釋放死囚,教習戰事。同時暗中勾結山東都指揮靳榮等為外援,派枚青赴京游說老戰友充當內應,于是有了文章開頭那一幕。
眼見事情敗露,朱高煦也是果決,宣稱明仁宗有違洪武、永樂舊制,給予文臣誥敕封贈,今上亦有不當之舉,以至于如今朝中奸臣當道,于宣德元年八月初一效仿老爹樹旗靖難。
“是月(八月)丁卯,高煦遣百戶陳剛赍奏言仁宗皇帝不當違洪武、永樂舊制,與文臣誥敕、封贈。謂上不當修理南巡席殿等事,為朝廷過。遂斥二、三大臣為奸臣,而指夏原吉為首,并索誅之。末為危語,以撼朝廷。又為書諭京師公、侯、大臣,指斥乘輿,索誅奸臣,造誣飾詐,極其詆毀。且言已分兵守要害,以防奸臣之逸。”(《明宣宗實錄》)
單看這些,朱高煦的舉措還挺像那么回事。然而接下來的操作實在令人大跌眼鏡,以至于讓大侄子有充分的時間完成相關部署,最終讓漢王之亂演變為一場徹頭徹尾的鬧劇。
按照預案,朱高煦舉兵后,當立即西進,與山東都指揮靳榮等里應外合,奪取山東重鎮、省府濟南,隨即率軍北上,一鼓作氣拿下北京。
惠民縣武定府署
結果呢!
八月初二,明宣宗調鎮守大同的武安侯鄭亨回京護駕。漢王在樂安,大軍未動。
初四,明宣宗派指揮黃讓、內官譚順趕往淮安,“協助”平江伯陳瑄鎮守兩淮。漢王在樂安,大軍未動。
初八,明宣宗宣布御駕親征,并調陽武侯薛祿、清平伯吳成、太監劉順等率兵二萬為前鋒,命鄭王朱瞻埈、襄王朱瞻墡留守北京。漢王在樂安,大軍未動。
初十,明宣宗祭告太廟,隨即正式親征。漢王在樂安,大軍未動。
十二日,明宣宗駐蹕水河鋪(地點不詳,估計在天津境內)。漢王在樂安,大軍未動。
十六日,明宣宗駐蹕流河驛(在河北青縣東北流河鎮,衛河西岸)。漢王在樂安,大軍未動。
十七日,明宣宗進抵興濟縣(今河北滄縣興濟鎮)。漢王在樂安,大軍未動。眼見朝廷大軍壓境,漢王又有在樂安守到天荒地老的架勢,手底下將領抵不住壓力,脫身投奔皇帝,和盤托出漢王的部署。
十九日,明宣宗車駕至鹽山縣。鹽山緊鄰山東,再進一步便是滄州最南端的慶云,離樂安州只有咫尺之遙。然而朱高煦依然我自巋然不動,繼續守在樂安,大軍未動。
二十日清晨,經過連夜跋涉,朝廷大軍進抵樂安城下,將樂安城團團圍住,明宣宗駐蹕城北。已成困獸的朱高煦,既不投降,也不趁敵軍立足未穩出城反擊,而是率眾在城墻上作勢欲撲,搞假動作嚇唬人。
二十一日,明宣宗改駐蹕樂安城南。承受不住壓力的朱高煦竟打算出城投降,其手下偽太師王斌等人極力勸阻,但無法改變漢王殿下的決心,漢王之亂就此告終。
阿越說
相比于靖難時期勇猛果決的二郡王,因奪嫡失敗困守樂安近十年的漢王還不如一頭病貓。至少病貓在遇到威脅時還會遞一下爪子。朱高煦倒好,親自挑起了叛亂結果什么都不做,乖乖地在樂安等著大侄子打上門,完全是送人頭的做法。
也許有人會說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成王敗寇,明宣宗的后代在書寫相關史料時定然會極盡詆毀之能事,怎么可能將其真實表現展示給后人。的確如此,永樂、洪熙、宣德三朝實錄有關朱高煦的記載,都有故意漏記乃至失實之處。然而時間線不會騙人。整個漢王之亂從爆發到終結僅僅二十一天,中間還有好幾天在打嘴仗。戰后,明宣宗于八月二十四日班師,九月初六抵京,幾乎沒在樂安——額,應當稱之為武定州了——做什么停留,可見壓根沒什么戰事。
從九月到十一月,經過審核誅殺朱高煦逆黨王斌、朱恒、盛堅、侯海、錢巽、錢常等六十余人,孫勝、張杰、楊云等六百四十余人,此外宥死充邊軍者一千五百余人,為民于邊者七百二十七人。
熙和門
至于朱高煦本人及其家眷,被一同帶回北京。文武眾臣群情洶洶地奏請處死漢王,可限于《皇明祖訓》“雖有大罪,亦不加刑”之規定,明宣宗只能予以回絕。然而自打他一家子住進西安門囚所后,便在實錄中消失無蹤,似乎就此人間蒸發了。
《明史·漢王傳》末尾聲稱“高煦及諸子相繼皆死”,但朱高煦及其諸子的死因,有沒有留下后人等,一概未載,實屬正確的廢話。
好在《國朝獻徵錄》中有相關記載:朱高熙一家子被囚禁于右順門(即今熙和門)與西安門之間的逍遙城,然而他心頭對自己的失敗極其不能接受。某日明宣宗前去探視(或者說羞辱),朱高煦見到他后壓不住心中的怒火,腿賤的絆了大侄子一跤,然后滿門為這一腿陪葬。
“初庶人被執,鎖縶逍遙城。一日上欲往視,左右止之,不聽。及至,熟視久之。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仆地。左右亟扶起,亟命壯士舁銅缸覆之,缸約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項負之輒動。積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時火熾銅鎔,庶人死,諸子并死。”(《國朝獻徵錄》)
這可能是最接近真相的記載。如此有損宣宗章皇帝偉光正形象的內容,自然不可出現在官方史料之中,所以只能讓朱高煦一家子默默無聞的消散于歷史之中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