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家車企,號稱“宇宙第一”,大家心知肚明是哪家,名字我就不點破了。畢竟,這家車企能量不小,剛剛被曝的在巴西被起訴的新聞在微博上就已被不可見。
這家車企的債務故事堪稱一部金融大戲。
2020年,它的負債是1366億元,到了2025年4月底,飆到近7000億元,四年翻了四倍!
更夸張的是,它的負債是凈資產的6倍,等于說,這家車企完全是靠借錢撐起來的。
這家車企偉大嗎?為什么1千億的資產能撐起7千億的債?
作為在融租租賃行業也混跡了幾年的泛專業人士,今天咱們就來扒一扒,新能源車企是怎么玩轉金融的,整個行業的泡沫如何大到連業內人士晚上都睡不著覺的地步。
車企的“空手套白狼”玩法
第一步:建廠,拿免費的地
新能源車企從建廠開始就擅長“講故事”。
它們會找地方政府,哪個地方給免費地,它們就去哪兒建廠。比如,某車企在湖北某市拿了500畝地,地價幾乎為零,政府還配套了稅收減免,甚至配套了生活區。有了地,它們再找個愿意墊資的施工方蓋廠房,廠房建好后,立馬把廠區和車間抵押給銀行,換來一筆貸款。比如,某車企用一座價值5億元的廠房,抵押貸了3億元,就等于你自己不用花一分錢,就能拿到一筆不菲的資金。
這筆錢干嘛用?買設備?不!設備全靠“融資租賃”。
簡單說,就是找個設備方,你們倆簽合同買設備,但錢是融資租賃公司出,設備的所有權歸第三方,車企只管用,按月付融資租賃款。比如,某車企的電池生產線、沖壓機,都是通過融資租賃公司弄來的,當然融資的成本不低,一臺價值5000萬的設備,全部融資款還完后可能要付7000萬。
但更離譜的是,這個“第三方”往往是車企的關聯公司。比如,某車企的子公司注冊了個融資租賃公司,左手買設備,右手就融資租賃給自己,賺取差價,不信,你可以通過企查查查詢該品牌的融資租賃公司,有兩個,一個是做汽車金融,一個是做設備融資租賃。
第二步:供應商賒賬,拖延付款
工廠建好,設備有了,接下來是生產。
新能源車企的工廠大多是組裝廠,零部件靠上游供應商提供。比如,某車企的電池組來自A公司,座椅來自B公司,輪胎來自C公司。但車企不給現錢,動輒賒賬半年到一年。比如,某車企欠了A公司1億元電池貨款,給了張 “商業承兌匯票”,承諾一年后兌付。供應商急用錢怎么辦?可以把匯票打折賣掉,比如1億元的匯票只能賣8000萬,或者找“第三方托盤公司”先墊錢,但得付高額手續費,比如5%-10%。
這“第三方”是誰(“譬如深圳*鏈科技有限公司)?很多時候又是車企的關聯公司。
比如,某車企的關聯方成立個托盤公司,專門幫供應商“解套”,賺取手續費。查查資金流向就知道,錢往往又回到了車企自己人手里。供應商為什么愿意被壓榨?因為行業太卷!以前還能靠地方政府的高新技術補貼,比如每生產一輛新能源車補5萬,但現在補貼周期長,地方財政吃緊,供應商只能硬抗。車企才不管這些,它們要的是產能、要的是低價。因為它們賺的不是賣車的錢,而是融資和補貼的錢。沒有產能,怎么去資本市場講故事?沒有故事,市值怎么漲?
第三步:新能源車企的融資“神操作”
新能源車企的融資手段花樣百出,除了上面提到的抵押貸款和融資租賃,它們還玩轉了以下幾種套路:
1.供應鏈金融:車企利用供應鏈上下游的資金需求,搞“供應鏈金融”。比如,某車企聯合銀行推出“供應鏈貸款”,讓供應商以車企的信用為擔保向銀行借錢。表面上供應商拿到了錢,但實際上貸款利息高得嚇人,比如年化利率15%,而且車企還能從銀行拿到一筆“服務費”。比如,某車企2023年通過供應鏈金融,從銀行間接融資了20億元,供應商背了債,車企卻賺了手續費。
2.股權質押融資:車企老板把自己的股權質押給金融機構,換取資金。比如,某車企創始人把手中30%的股份質押給券商,換來10億元貸款。這些錢往往不是用來生產,而是投到營銷、擴張甚至關聯公司。另外一車企2022年用股權質押融了15億元,結果大部分都花在了品牌發布會和代言人費用上。
3.資本市場講故事:新能源車企特別擅長在股市“畫大餅”。它們會發布宏大的計劃,比如“2025年產銷100萬輛車”“布局自動駕駛”,吸引投資人追捧。比如,某車企2021年宣布要造無人駕駛出租車,股價暴漲50%,市值翻倍,立馬增發股票融了30億元。但實際呢?無人駕駛技術還停在PPT上,產能也遠沒達標。
4.政策套利:新能源車企深諳如何吃政策紅利。比如,某車企在多個城市申請“新能源產業園”,拿了上千畝地和數十億元補貼,承諾建廠和就業。但實際建廠后,產能遠低于承諾,補貼卻已經落袋。比如,某車企在西南某省拿了20億元補貼,建的工廠卻只雇了不到500人,遠低于承諾的5000人就業目標。
第四步:4S店的“金融游戲”
車終于組裝出來了,送到4S店賣。但4S店沒錢進貨,怎么辦?借錢!4S店會把車輛合格證抵押給銀行或金融機構,拿到錢進貨。比如,一輛車進價20萬,4S店用合格證抵押,能貸出15萬。賣車后,4S店再把合格證贖回。如果沒贖回,買家拿到的就是“抵押車”,上不了牌照。
這跟房地產商把沒賣完的房子抵押出去一樣,房企不解押,買家就沒產權,但房貸你還得交。
更離譜的是“虛開發票”。比如,車企給4S店的官方報價是30萬一輛,但實際進貨價可能只有20萬,批量進貨甚至壓到15萬。可發票永遠開30萬,為什么?因為高額發票可以拿去抵押貸款!30萬的發票至少能貸15萬,操作得好還能“超貸”到20萬。等于說,4S店提車也沒花自己一分錢,全是銀行的錢,運氣好還能倒賺5萬。比如,某4S店2024年用500輛車的發票,貸了7500萬元,實際進貨只花了5000萬,凈賺2500萬。
買車的人覺得便宜不挺好嗎?哪有這么簡單!為什么銷售員拼命推你貸款買車?因為4S店和金融機構有業績約定,你貸款買車,4S店能賺“返點”,一輛車可能多賺2萬。比如,某4S店2023年通過推銷貸款,額外賺了1000萬元返點。這就是環環相扣的套路,每一步都把人往“車”上綁。
錢去哪兒了?
整個鏈條跑下來,車企、供應商、4S店,個個都在玩金融游戲。
等到有一天,投資人的錢燒完了,銀行的貸款還不上了,一查賬,窟窿可能幾十億、上百億,甚至上千億!錢去哪兒了?看看車企的營銷費用就知道,比如某車企2024年花了50億元請明星代言、辦發布會。再查查供應商的貨款,誰拿了錢,誰沒拿錢,對比市場價,貓膩就出來了。比如,某車企向關聯供應商采購電池,報價比市場價高30%,1億元的采購可能有3000萬進了“自己人”口袋。公司可以虧,但老板和關聯方的口袋不能癟。
和房地產如出一轍
這套路跟當年的房地產行業一模一樣。房企不靠賣房賺錢,車企不靠賣車賺錢,全靠講故事、拉融資。普通人貸款買房買車難如登天,可車企從銀行借錢卻像從自己家拿錢。為什么?因為對資本的無限寬容,股市、房地產、金融、汽車,哪個行業不是套路滿滿?
新能源車企現在泡沫這么大,業內預測,業內的恒大已經出現,只是沒有暴雷,哪吒已經倒閉,而明年至少還有四五家要倒閉,到時候又是雞毛一地,窟窿再大,最后還不是大家一起買單?
至于那些幕后老板,譬如哪吒的張勇,早就帶著財富和家人“潤”到海外,過著豪車游艇的生活。普通人呢?只能看著血汗錢變成別人的奢侈品。
總結
這家“宇宙第一車企”也好,整個新能源車行業也好,表面造車,實則玩金融。建廠靠免費地,設備靠租賃,供應商靠賒賬,4S店靠抵押,融資靠講故事、套補貼、玩股權,環環相扣,步步是坑。
再大的泡沫遲早都會破,就看什么時間會被刺破,但留下的窟窿由誰來填?還不是咱普通人為其買單?
大家好,我是江南君,一個路見不平忍不住吼一聲的中年boy。
喜歡寫點文字,思考點人生,不干正事的餐飲老斯基,也是一個外貿哥。
許多年后,當后人問我對社會做了哪些貢獻時,我會自豪地說,面對事實,我做了誠實的記錄和轉發。
為防失聯,加好友(微信號:67932342)
每天早上七點發
【中美關稅】
【中美關稅】
【中美關稅】
【中美關稅】
【中美關稅】
【中美關稅】
【社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