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浪保險官微披露了一則消息:某財險廈門分公司一名前員工(曾就職于理賠部警保聯動崗)舉報稱,自己在職時,按照直屬領導的指令,通過社交媒體向合作4S店違規泄露了千余條客戶隱私信息,內容涵蓋事故車輛車牌號、車主電話、事故地點等。
2025年3月,警方依據《網絡安全法》相關規定,對該員工處以1500元罰款,其直屬領導則因情節嚴重被追究刑事責任。然而,此事并未就此平息,該員工隨后被公司解雇。
2025年5月,該員工向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廈門監管局發起舉報,指控公司長期違規向4S店泄露客戶信息。目前,監管部門已介入調查,但截至當下,尚未公布調查結果。
這起案件如同一面鏡子,將事故車行業“資源換資源”的畸形生態清晰地映照出來。在這個生態中,行業似乎將“資源至上”奉為圭臬,把車主當作可隨意交換的籌碼。
在行業人士看來,監管部門的介入調查是積極信號,但僅靠個案處罰遠遠不夠。事故車維修行業亂象破局仍是“空中樓閣”?
01、事故車客戶信息已成 “硬通貨”
保險公司向4S店推送事故車客戶信息,在行業內早已是“公開的秘密”,是車險市場同質化競爭催生出的潛規則。
在激烈的市場角逐中,為爭奪保費資源,保險公司常以“資源換資源”模式與4S店深度綁定,而“事故車信息”便成了雙方談判的關鍵籌碼。
為確保信息收集,保險公司對相關崗位員工實施績效掛鉤考核,正如案件中前員工曝光的內部聊天記錄所示,公司領導要求駐店協賠等人員每月完成130條外保信息收集,完成有獎勵,未完成則每條信息缺口扣罰1元。
這位前員工的曝光之舉雖被視為“魚死網破”,但其最終成為事件的“背鍋俠”,在業內人士看來并非意外。
對4S店而言,事故車業務關乎企業存亡,其維修產值約占售后產值的40% - 50%,利潤率更是高達35% - 45%,做好事故車業務勢在必行。而事故車線索管理則是首要環節,沒有客戶,一切皆無從談起。
因此, 4S店對保險公司推送的線索極為重視,甚至建立了一套嚴格的內部管理流程,包括建立信息臺賬、專人更新、服務總監監管、客服回訪跟進以及核查保險公司提供的出險流向明細等,力求將每條線索的價值最大化。
不僅如此,4S店自身也在深挖事故車信息的變現潛力。例如,在發生涉及多個品牌的事故時,外拓人員會將其他品牌車輛的事故信息(僅含品牌和模糊損失估值)分享至行業微信群,感興趣的維修企業支付信息費后即可獲取詳細車輛信息和車主聯系方式進行“接單”。
這清晰地表明,事故車客戶信息已然成為產業鏈條上多方利益交換的“硬通貨”。
有律師指出,案件中當事人對違法行為的認知程度并不影響行為本身的違法性認定。即使不了解相關法律或不知行為違法,只要實施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違法即成立。
可以看到,事故客戶信息違規流轉的灰色鏈條,正折射出行業生態中潛伏的系統性風險。
02、保司違規推送為何屢禁不止?
保險公司向合作維修方推送事故車信息的行為,雖被業內視為“潛規則”,卻明顯逾越了合規邊界。
根據標準的保險事故處理流程(僅涉及雙方車損),車主在報案、定責、定損后,本應擁有自主選擇維修方的權利。定損員可進行推薦,維修企業也可現場邀約,但最終決定權在車主手中。
合規操作的核心在于:保險公司必須明確征求車主意見并獲得其對信息共享及維修點的授權。
然而現實操作中,保險公司常跳過關鍵的授權環節,直接將事故信息推送給合作4S店或修理廠,甚至通過賠付條件變相施壓,迫使車主前往指定地點維修。
這種做法的根源在于保險公司的利潤驅動。作為金融機構,其核心目標是盈利。以車險綜合改革為例,監管將預期賠付率提高至75%,這意味著保險公司必須在僅占保費25%的運營成本空間內實現盈利。
巨大的成本壓力“倒逼”保司在理賠端極力壓縮支出——綁定特定維修渠道(尤其是成本更低的合作方),便成為其“降本增效”策略中難以抗拒的一環。
推送事故信息給合作方,本質上是為爭取更低的協議維修價格、保障送修量以換取保費資源,從而在嚴苛的成本框架下尋求利潤空間。
但這一“捷徑”直接踩踏了法律與監管紅線。跳過授權推送包含車牌、電話、事故地點的客戶信息,已構成對公民個人信息的非法提供。
中國銀保監會《機動車輛保險理賠管理指引》早已明確規定:“保險公司應確保客戶自由選擇維修單位的權利,不得強制指定或變相強制指定車輛維修單位。”保險公司僅享有建議權,消費者完全有權拒絕其推薦并自主選擇維修機構。
因此,所謂“資源置換”的行業邏輯,無法掩蓋其侵犯消費者選擇權與個人信息權益的實質。
03、事故車資源換資源亂象何時破?
解鈴還須系鈴人。
央視新聞曾揭露,保險公司作為理賠鏈條中資金的掌控者和賠付的主導者,其采購與推薦行為深刻影響著維修質量與安全,本應恪守誠信、依法合規。
然而現實卻是,憑借定損權的絕對優勢,保險公司屢屢陷入“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角色沖突。
2022年武漢恒信集團與人保的公開對峙即為典型:人保單方面宣布暫停合作,拒絕承認恒信的定損結果,甚至通過短信告知車主。
此舉引發行業爭議——因個體糾紛讓消費者承擔后果,暴露了保險公司在鏈條中的強勢與任性。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整個事故車生態已陷入“全員共謀”的畸形狀態。
保險公司熟練運用“資源置換”潛規則綁定維修廠,導致大量缺乏資質的“夫妻店”通過掛靠、轉包等灰色途徑獲取事故車資源。
更令人憂慮的是,部分車主在高額返點的誘惑下,竟默許維修廠使用“副廠件”、“高仿件”冒充原廠件。
當層層盤剝成為常態,不知情的消費者淪為最終的受害者,維修糾紛頻發。
事故車業務由此異化為資源爭奪戰,而非基于服務質量的市場競爭。鏈條上的每一環都在竭力分食利潤。
有行業人士尖銳指出:“當車主走保險不僅不花錢還能賺錢時,競爭規則已然崩壞,沒有強硬資源支撐的企業只能出局。”
反觀此次前員工舉報事件,其核心動機是個人認為遭遇不公待遇,而非出于對侵犯車主信息權益的覺悟進行揭發。
這恰恰折射出行業痼疾未除——車主的核心利益仍未得到保險公司與維修企業的真正尊重。
車主的維修自主權、損壞配件的處置方案(修復還是更換?)、配件來源選擇(原廠件還是再制造件?)……行業面臨的諸多核心議題尚未厘清。
讓事故車業務回歸服務本質,而非資源博弈,仍需系統性破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