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本意是韓信因蕭何成就大業,最終卻也因蕭何而身死;比喻事情的成功或失敗、好與壞都出在同一人或同一物身上。成語出自《容齋隨筆·蕭何給韓信》,“信之為大將軍,實蕭何所薦,今其死也,又出其謀,故俚語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語。”
韓信,東海郡淮陰縣人,早年家中貧困,一度寄人籬下,甚至曾受胯下之辱,但他的志向卻十分遠大。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大澤鄉起義”爆發,原楚國貴族項梁也于會稽起兵響應,并在平定江東后,率兵渡過淮河北上,韓信仗劍投奔項梁,但卻始終默默無聞。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九月,項梁戰敗身死,韓信遂又歸屬項羽,雖然得以升任郎中,但仍然難獲重用,韓信曾多次給項羽獻計,但皆未獲得采納,這讓韓信感到心灰意冷。
漢元年(前206年),攻入關中,滅亡秦國后,項羽大封十八路諸侯,劉邦獲封漢王。四月,諸侯會盟后各歸封國,劉邦率部南下漢中,對項羽死心的韓信趁機離開楚營,投入劉邦麾下,先任連敖(管理倉庫的小吏),后經夏侯嬰推薦,得以升任治粟都尉(管理糧餉)。
當時,蕭何負責漢軍后勤,作為韓信的頂頭上司,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后,蕭何對韓信的才能十分欣賞,曾數次向劉邦推薦,然而始終沒有引起劉邦重視。
眼見始終得不到重用,韓信決定另尋明主,于是在隨軍抵達南鄭后便逃走了,蕭何得知后,也不顧上給劉邦稟報,連夜帶人去追趕韓信,經過一番苦勸才將其勸回。
由于漢中距離家鄉遙遠,劉邦在率兵南下漢中后,不少將士紛紛逃亡,起初劉邦倒也沒有在意,直到聽說蕭何也逃走了,這才大為惱怒,畢竟蕭何的重要性,只有劉邦自己知道。
蕭何返回后,劉邦質問蕭何為何逃走,蕭何這才將自己連夜追回韓信之事稟報。
劉邦沒好氣地詢問蕭何,那么多將士逃走他都不追,為何獨追韓信。蕭何借機再度鄭重向劉邦推薦韓信,這才引起劉邦重視,在與韓信徹夜長談之后,劉邦終于意識到了韓信的才能,遂拜韓信為大將軍。
韓信被拜為大將軍后,最初并未受到重用,直到“彭城之戰”劉邦戰敗后,這才開始任用韓信獨自領兵。此后,劉邦與項羽對峙于滎陽一線,韓信則開辟北方戰線,先后攻滅和降服西魏、代、趙、燕、齊等國,并最終協助劉邦在垓下徹底擊敗項羽。
“楚漢戰爭”中,韓信雖然戰功卓著,但無論是“成皋之戰”中韓信駐軍修武按兵不動,還是攻占齊國后請立齊王,亦或是“垓下之戰”前韓信拒不奉命出兵,都導致他始終沒有真正贏得劉邦的信任,甚至因此先后兩次被奪取兵權。
正因韓信能力太強,而沒能贏得劉邦的信任,因此劉邦在稱帝后雖然念其功勞,將韓信封為楚王,但當有人告發韓信私藏鐘離眜、圖謀不軌后,劉邦沒有絲毫猶豫便將其擒獲,廢為了淮陰侯,并在遷都長安后,將韓信移居長安,看管在了眼皮底下。
被廢為侯以后,閑居長安的韓信心中多有怨言,不僅揚言恥于與周勃、灌嬰等平起平坐,對于劉邦更是沒有絲毫好臉色,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韓信說出了“劉邦統兵不過十萬,自己統兵多多益善”的言論,以此譏諷劉邦能力不如自己。
漢十年(前197年),代相陳豨發動叛亂,因其統領著代、趙兩地兵馬,以致其叛亂后,黃河以北大片地區迅速陷入戰亂,為此劉邦不得不親自率兵前去征剿,呂后和蕭何則被留在長安輔佐太子劉盈治理國政。
恰在此時,韓信的一位家臣因為得罪了韓信,被其囚禁打算處死。家臣的弟弟為了救兄長,上書告發韓信意圖謀反,并稱當初陳豨前往代地任職前,韓信便曾與其密謀,說一旦將來陳豨謀反,韓信將在長安起兵響應,共同謀取天下。
陳豨叛亂規模本就極大,若是韓信再在長安起事,那么天下可就真要陷入危局了。當此局面,韓信是否有反叛之心已經不重要了,畢竟呂后不能賭,更不敢賭,因此呂后當機立斷決定誅殺韓信,消除隱患。
為此,呂后找來蕭何商議,蕭何建議可謊稱劉邦已經平叛取勝歸來,到時列侯、群臣都要前來祝賀,可趁此機會將韓信拿下。呂后依計行事后,蕭何拉著韓信入宮慶賀,結果韓信剛一入宮,便被埋伏的武士擒獲,隨后押入長樂宮鐘室處死,之后又夷滅韓信三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