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干支歷午月的結束以及未月的起始,夏天的第五個節氣,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斗指辛,太陽到達黃經105度,于每年公歷7月6日至8日交節。
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小暑雖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但緊接著就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大暑,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
小暑三候
XIAO
SHU
一候溫風至:小暑時節,大地上不再有一絲涼風,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此時的風不再是溫和的春風或涼爽的秋風,而是充滿了暑氣,吹在身上讓人感覺燥熱難耐,仿佛是熱浪在推動著空氣流動。
二候蟋蟀居宇:由于天氣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墻角下以避暑熱。在《詩經·七月》中就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描述,這里的八月即夏歷六月,正是小暑節氣,生動地描繪了蟋蟀因炎熱而逐漸向人類居住區域靠近的現象。
三候鷹始鷙: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選擇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在小暑時節,地面的溫度較高,空氣也較為悶熱,老鷹為了尋找更適宜的生存環境,會飛向高空中,那里氣溫相對較低,空氣也更為清新,更適合它們的活動和捕食。
小暑習俗與養生
XIAO
SHU
民諺有云:“六月六,人曬衣裳龍曬袍”,相傳六月初六是龍王曬龍袍的日子,于是民間便也有了這天曬衣服的習俗。家家戶戶曬衣服的景象,猶如盛夏中一幅充滿煙火氣息的生活畫卷。人們頂著遮陽的帽子,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架起竹竿,拉起繩子,把衣物一股腦兒地掛起、鋪開,各種各樣的衣服曬成一片。六月初六,還是古時文人的曬書日。此日若陽光充足,人們便將家中字畫、藏書拿到庭院中,讓陽光曬透書頁,去除霉味,驅趕書蟲。
最美的小暑時節自然少不了荷花,農歷六月也被稱為荷月。盛夏賞荷,是古今文人的一大快事。不獨是因為荷花代表了中國文化崇尚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還因為荷花身上蘊含著一種重要的中國智慧:心之靜。越是酷熱,荷花開得越是嬌艷,亭亭玉立在滾滾熱浪之間,顯得那么嬌美,那么安靜,那么享受。“心靜自然涼”,也是古人應對酷暑最樸素的辦法,有著通今達古的生活智慧。
小暑時節,民間素來有吃藕的習俗。蓮藕的種植在我國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夏天采摘的藕伴著花香稱為“花香藕”。早在南北朝時期,人們就發明了“灌蜜蒸藕”的方法。我們現在常喝的藕粉,在元代就有了成熟的制作工藝。《本草綱目》中稱藕為“靈根”,并說:“六七月采嫩者,生食脆美”。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豐富的鈣磷鐵以及多種維生素,鉀和膳食纖維比較多,具有清熱養血、安神除煩等功效,適合炎熱的夏季食用。
詩意小暑
XIAO
SHU
面對暑熱陣陣,宋代戴復古《大熱》有云:“天地一大窯,陽炭烹六月。萬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熱。”炎熱的天氣,整個世界就像一個大窯爐,太陽像炭火一般,萬物仿佛正在被燒制的陶具。陸游苦于暑熱,則寫下了“萬瓦鱗鱗若火龍,日車不動汗珠融。無因羽翮氛埃外,坐覺蒸炊釜甑中。”
古時,消暑能力有限,面對酷熱,人們似乎只有兩個字,一個是“逃”,一個是“熬”。關于“逃”,詩人王象晉云“偃仰茂林逃酷暑,呼朋酌酒莫辭頻”。龐鑄則在《喜夏》中說了怎么去“逃”,“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到林中、水邊……躲避烈日。關于“熬”,陸游有一首詩:《逃暑小飲熟睡至暮》,小飲然后熟睡,一直躲到夢里去。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
責 編 | 王越美
審 核 | 張建全
終 審 | 張嘉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