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即將結束,各家上市公司已陸續交出2025年Q1的成績單,滿屏的營收、利潤、增速數字總讓人眼花繚亂。
今天,新象財經把十家明星上市公司的Q1財報匯總在一起,用一把“橫向標尺”,帶你看懂財報背后的商業密碼——拼多多員工不足騰訊的零頭,卻以人均407萬元的營收人效碾壓全場;小米用汽車業務轟出47.4%的增速,而阿里、百度仍在轉型陣痛中掙扎;順豐和京東的物流戰爭,一邊是精打細算的單票收入,一邊是70萬人的生態帝國……從人效天花板到增長黑馬,從戰略賭注到行業洗牌,數字的橫跳間,藏著一場關于效率、野心與生存的無聲博弈。
一、核心數據對比表
點開圖片可放大看數據
二、解讀
1.人效王者:拼多多與騰訊
拼多多以人均創收407萬元、人均創利62.6萬元斷層式領先,核心邏輯是Temu海外輕資產模式(無需自建物流)及國內“砍一刀”高轉化率。
騰訊在10萬級員工體量下仍保持人均創利43.8萬元,游戲(《王者榮耀》Q1流水超百億)和廣告(視頻號變現加速)貢獻穩定現金流。
2.增長亮點:小米與美團
小米增速47.4%領跑,汽車業務(SU7交付7.59萬輛)成最大增量,家電收入翻倍(空調、冰箱滲透率提升)。
美團閃購訂單破1800萬單/日(同比+50%),即時零售賽道優勢擴大,但外賣業務受京東沖擊(京東外賣Q1收入186億元)。
3.轉型壓力:阿里與百度
阿里營收增速僅7%(歷史低位),淘天集團CMR增速12%靠貨幣化率提升(技術服務費漲價),但云業務增速17%低于預期,資本開支壓力凸顯(AI算力投入年化近千億)。
百度智能云增長42%,但廣告收入同比-6%,傳統搜索業務拖累明顯,員工數持續縮減(推測降至3.5萬人)。
4.物流雙雄:順豐與京東
順豐國際業務增長20%(東南亞供應鏈訂單激增),但單票收入下滑10%反映價格戰壓力。
京東物流生態員工70萬人(含騎手、倉儲),人效比43萬元僅為順豐的1/4,但“倉配一體”模式支撐高時效服務壁壘。
5.差異化競爭:快手與攜程
快手海外首次盈利(經營利潤轉正),但國內電商GMV增速放緩至15%(抖音擠壓),需警惕“流量-變現”失衡。
攜程國際業務爆發(入境游訂單+100%),但研發費用占比25%(遠高于行業均值),AI行程規劃能否轉化為護城河待觀察。
三、財報啟示
效率為王:拼多多、騰訊驗證輕資產/高毛利模式優勢,但需警惕政策風險(如Temu海外合規)。
投入換增長:小米、美團押注新業務(汽車、閃購),短期犧牲利潤率換取市場空間。
戰略抉擇:阿里、百度面臨AI投入與盈利平衡難題,順豐、京東需在規模與利潤間取舍。
未來焦點:全球化(Temu、速賣通)、AI商業化(大模型落地)、政策適配(數據安全法)將決定下一階段格局。
(1) 以上對比的目標公司,全憑編輯喜好,無特別標準;
(2) 基礎財務數據(營收、凈利潤)依據各上市公司的財報;
(3) 員工數量如果最新財報數據有披露的,采用該數據;
(4) 員工數量如果沒有披露,由不同AI依據公開數據推測,取相對靠譜的值;
(5) 字節跳動集團(抖音)未上市,沒有Q1財務數據披露,遺憾無法對比;
(6) 配圖均由AI生成,僅為示意,無特別意義;
(7) 本文數據僅供參考,請以官方數據為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