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5月10日起,修訂后的《婚姻登記條例》正式施行,辦理結婚、離婚登記都無需再出示戶口本。申請結婚登記的內地居民應當出具下列證件和書面材料:本人的居民身份證;本人無配偶以及與對方當事人沒有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旁系血親關系的簽字聲明。申請離婚登記的內地居民應當出具下列證件:本人的居民身份證;本人的結婚證。
降低結婚難度,增加離婚程序,是近幾年婚姻制度改革的重點,結婚手續變簡單了,這本該是件好事。但當18歲的年輕人拿著身份證就能領證,不用告訴父母,不用考慮戶口地,這事可能就變味了。
想象一下:剛高考完的孩子,連水電費都不會交,卻能十分鐘決定和誰過一輩子;大學新生還沒學會職場生存,卻要面對復雜的婆媳關系和房貸壓力。
老一輩的"家長把關"雖然老套,但確實能避免很多坑。就像找工作需要簡歷審核,結婚也需要"生活經驗審核"。現在的年輕人能一眼看穿網絡騙局,卻可能分不清伴侶是真愛還是偽裝。
但問題不全在政策。很多年輕人沖動結婚,其實是因為從小到大沒人教他們怎么經營感情。中學時談戀愛像做賊,大學一畢業就被催婚,這種斷層式的感情教育,讓年輕人把民政局當成了"叛逆體驗館"。
真正的解決辦法不是倒退回家長包辦,而是要在學校開設婚戀課程,在社會建立婚姻輔導站。就像考駕照需要理論學習和上路練習,結婚這種人生大事,也該有系統的"崗前培訓"。當結婚登記處能提供伴侶征信查詢、家暴記錄警示這些實用服務,才算真正對得起"婚姻自由"這四個字。
但將責任完全推給制度變革亦是矯枉過正。真正值得深思的是:當教育體系仍在用"早戀有罪論"禁錮情感教育,當職場文化持續擠壓婚戀試錯空間,被突然賦予婚姻自主權的Z世代,實際上是被拋入了沒有救生圈的欲望之海。這何嘗不是整個社會系統性缺失情感教育的代價?
制度松綁的終極命題,或許不在于是否取消戶口本限制,而在于如何重建適應數字文明的新型代際契約——既不是封建式的家長專制,也不是原子化的放任自流。當00后拿著身份證走進民政局時,他們真正需要的不是冰冷的自助服務機,而是整個文明為其準備的"情感決策導航系統"。
當法律將人從戶籍的繭房中釋放,獲得絕對婚姻自由的人類,是否已經準備好為這份自由戴上自制的枷鎖?畢竟,撕碎戶口簿只需一紙政令,但重建對婚姻的敬畏,需要整個文明的重溯與生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