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ry Uhler/TNC Photo Contest 2023
2025 年 Vol. 3
總第 37 期
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通訊
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 Round-up
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即保護、養護、恢復、可持續利用和管理天然或經改變的陸地、淡水、沿海和海洋生態系統的行動,有效和適應性地應對社會、經濟和環境挑戰,同時提供人類福祉、生態系統服務、恢復力和生物多樣性惠益。
2025年,大自然保護協會(TNC)中國項目科學部與合作伙伴將每兩個月發布一期NbS通訊,增加當期重點閱讀內容推薦版塊,持續匯總國內外NbS研究進展、政策與行業動態及實踐案例,為關注NbS的研究者和實踐者提供信息參考。
本期重點推薦
研究
《基于自然的碳抵消項目邊界開放數據庫》
《平衡可融資性與完整性:促進可投資的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
《2001~2023年中國植被持續變綠》
《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行動方案(2025–2027年)》發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法典(草案)》首次提請審議
行業動態
TNC與韋萊推出首個創新型野火恢復力保險方案
“將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納入國家自主貢獻(NDCs)”網絡研討會
實踐案例
阿富汗東北部女性主導的社區微森林恢復項目
01
研 究
《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推進黃浦江流域生態保護修復》
張玉鑫, 2025年5月11日
上海黃浦江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實踐是NbS典型案例。該項目構建“灘水林田湖蕩灣”濕意滲透的藍綠空間基底,創新實施了“上游生態涵養保育、中游城綠融合共生、下游海陸韌性協同”的全流域系統治理新模式,通過多尺度、深復合、可持續的生態系統保護修復行動與適應性管理增強了城市韌性和市民生態福祉。上海通過NbS推動農林濕復合利用,加強城市生態網絡連通構建,包括水生態岸線、濱水濕地生態緩沖帶、都市生境花園等,同時通過生態保護修復構建韌性海岸帶,提升河口海岸帶生態功能。該案例為全球超大城市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上海方案。
相關鏈接:https://www.iziran.net/h5/news.html?id=5391663
The Nature-based Credit Science Decoder Series - Remote Sensing
《基于自然的碳信用科學解碼系列——遙感》
TNC, 2025年5月
該報告概述了遙感技術的最新科學進展及其在基于自然的氣候變化解決方案(NCS)項目啟動、基線評估和影響監測中的應用。該文討論了多項概念、平臺、工具和數據來源,以助力高質量碳信用買家評估碳市場服務商(如評級機構及第三方監測服務)的嚴謹性。 同時,它也是評估碳市場工具和項目是否有效運用科學合理方法與途徑的寶貴資料。這是TNC推出的“基于自然的碳信用科學解碼系列”的第三本指南,為碳項目提供了當前的科學最佳實踐和差距,幫助購買者在購買碳信用時了解高質量實踐。
相關鏈接:https://www.nature.org//content/dam/tnc/nature/en/documents/Remote-Sensing-Science-Decoder.pdf
Global Seagrass Carbon Stock Variability and Emissions from Seagrass Loss
《全球海草喪失導致的海草碳儲量變化和排放》
Johannes R. Krause, Clint Cameron, Ariane Arias-Ortiz, etc.,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5年5月6日
一項全球研究表明,保護海草生態系統可防止釋放12億噸碳排放,相當于1億戶美國家庭年排放量,避免高達2000億美元的氣候損失。盡管海草僅覆蓋洋底2%的面積,卻儲存近半數海洋有機碳。該研究基于61個國家、3240個樣本,是目前最全面的海草碳儲數據集,發現熱帶大西洋與南非溫帶地區的碳儲潛力顯著高于全球中位值。研究提到不同海草物種碳儲量差異大,根系強健的物種碳匯能力更強,呼吁將海草碳匯納入國家自主貢獻(NDCs)和藍碳信用體系,推動政策融合與資金支持。海草不僅對氣候有益,還提供漁業、岸線保護、水質凈化等多重生態價值,急需在全球氣候和自然融資框架中獲得應有重視。
相關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9204-4
An Open-access Database of Nature-based Carbon Offset Project Boundaries
《基于自然的碳抵消項目邊界開放數據庫》
Akshata Karnik, John B Kilbride, Tristan R H Goodbody, et al., Sci Data, 2025年4月22日
有研究團隊近日發布全球首個可開放獲取的自然碳匯項目邊界數據庫,填補了NbS領域關鍵數據空白。該數據庫涵蓋全球55個國家575個林業碳匯項目,包含避免毀林、森林管理和造林與再造林三大類型,數據來源覆蓋約75%官方數據和22%遙感數字化成果,空間精度達0.98±0.015。這一突破性成果首次實現了碳匯項目地理信息的公開透明,區分項目實施區與碳核算區,為獨立核查提供基礎。數據庫已在Zenodo平臺開放共享,支持碳核算、項目審計等工作,響應了自愿碳市場誠信委員會(ICVCM)對透明性的要求。該數據庫的建立將顯著提升碳信用市場的公信力,推動NbS項目標準化發展,為全球氣候投融資體系建設提供重要空間信息基礎。
相關鏈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40188135/
Nature’s Investment Frontier - Practical Paths Forward for Biodiversity Markets and Finance
《自然投資前沿:推動生物多樣性市場與生物多樣性金融的實踐路徑》
Ecosystem Marketplace, 2025年4月
該報告匯總了全球生態金融專家對生物多樣性市場機制的長期實踐與反思,指出當前經濟體系未能有效計入自然系統價值。報告梳理了主要自然金融工具的運作邏輯與適用場景,包括生物多樣性抵消和生物多樣性信用機制,其核心框架是減緩層級(mitigation hierarchy),實踐路徑包括哥倫比亞棲息地銀行、基礎設施投資和需求驅動設計等。報告圍繞一系列關鍵爭議進行了探討,如抵消和信用的區分、同一地塊生成多種生態信用的可行性等。報告強調了市場機制需與科學核查、政策監管相結合,以及公共資金對保護的不可替代性,并呼吁建立高完整性標準,避免生物多樣性市場淪為“漂綠”的工具。
相關鏈接:https://www.ecosystemmarketplace.com/publications/natures-investment-frontier/
Nature Positive: Corporate Assessment Guide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自然向好:金融機構企業評估指南》
World Economic Forum & Oliver Wyman, 2025年4月
報告指出,要實現全球自然保護目標,每年需要1.2萬億美元的私營投資,但多數金融機構認為目前數據質量不足仍是私營部門投資自然的主要障礙。該指南提出了11項核心評估指標,涵蓋企業自然影響識別、科學目標設定、轉型路徑規劃等關鍵維度。研究發現,不同行業表現差異顯著,其中礦業、農業等資源密集型行業在信息披露方面相對領先。在政策推動和市場需求的共同作用下,再生農業、可持續林業等領域的融資需求正在快速增長,多家領先金融機構已經開始探索創新金融產品,如生物多樣性信用等。專家建議,金融機構應當轉變思維,從單純規避風險轉向主動創造價值,充分把握預計高達10萬億美元的自然經濟機遇。
相關鏈接:https://www.weforum.org/publications/nature-positive-corporate-assessment-guide-for-financial-institutions/
《2001~2023年中國植被持續變綠》
尉善凱, 李湘怡, 王鍇, 樸世龍等,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25年03月13日
北京大學樸世龍院士團隊的最新研究表明,2001-2023年間中國植被變綠速度達到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約三分之二的植被區域顯著變綠。這一趨勢主要歸功于大氣CO2濃度上升、農業集約化以及大規模造林工程。盡管2023年遭遇創紀錄高溫和降水減少,中國植被綠度仍達到2001年以來的第三高水平。研究發現,濕潤和半濕潤地區植被綠度顯著增加,而干旱半干旱地區相對穩定。2023年極端氣候下,東北和青藏高原植被綠度增加抵消了西南和內蒙古地區的下降,南方地區植被在經歷春夏季節綠度下降后,秋季迅速恢復,顯示出較強韌性。然而,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等地區以消耗水資源為代價的植被變綠可能面臨可持續性挑戰。
相關鏈接:https://www.sciengine.com/SSTe/doi/10.1360/N072024-0239
Financing Nature Based Solutions for Adaptation at Scale: Learning from Specialised Investment Managers and Nature Funds
《為規模化基于自然的氣候適應解決方案融資:專業投資經理和自然基金的經驗》
Dorian van Raalte & Nicola Ranger, University of Oxford, 2025年3月10日
2025年3月,牛津大學環境變化研究所與全球適應中心(GCA)聯合發布了NbS氣候韌性基礎設施投資報告及“全球NbS工具”,旨在推動氣候適應型NbS在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投融資落地。報告指出,NbS可覆蓋高達79%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但其適應效益難以貨幣化,導致投資吸引力不足。為破解該瓶頸,報告建議通過混合融資、開發適應效益估值機制等方式提升項目可投性并降低投資風險。全球NbS工具則通過可視化地圖展示NbS對沿海洪水、河流洪水和山體滑坡等風險的緩沖作用,為政策制定者、金融機構和投資者提供數據驅動投資區域的優先識別指導。
相關鏈接:https://www.naturebasedsolutionsinitiative.org/news/scaling-investment-in-nbs-for-climate-resilient-infrastructure/
Balancing Bankability and Integrity: Fostering Investment-ready Nature-based Solutions
《平衡可融資性與完整性:促進可投資的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
WWF, 2025年3月
為實現氣候與生物多樣性目標,到2030年前,全球每年對NbS的投資需從目前的2000億美元提升至5420億美元。WWF最新報告提出,吸引私人投資必須在“可融資性”(償還投資所需的經濟回報)與生態社會“高完整性”之間達成平衡。報告通過訪談、文獻回顧和NbS加速器項目的經驗,識別出四大核心矛盾:1)短期回報與長期生態效益的時間錯位;2)投資收益指標與文化生態價值的差異;3)參與式治理與投資確定性偏好的沖突;4)社區可能承擔過多風險的問題。為破解困局,報告提出了包括長期資金支持、混合融資機制、公平收益分配、包容性治理與健全政策保障等解決路徑。
相關鏈接:https://www.wwf.org.uk/our-reports/balancing-bankability-and-integrity-fostering-investment-ready-nature-based-solutions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空間布局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需求的關聯性分析》
蘇香燕, 周妍, 張成鵬, 等, 2025年
研究團隊通過構建縣級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性和優先級指數(基于珍稀物種分布、植被退化程度和潛在生態脅迫強度三項指標),系統評估了我國52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工程的布局合理性。研究發現:1)我國168個珍稀物種超100種的縣域中,僅24個存在植被覆蓋退化面積超過24%的現象;2)現有山水工程已覆蓋生物多樣性重要區域總面積393萬平方公里中的64萬平方公里;3)當前已實施山水工程主要集中在中東部地區。研究建議未來工程應優先布局大興安嶺、天山南北麓、橫斷山區等關鍵生態區,這些區域具有物種豐富度高且生態脆弱性顯著的特征。
相關鏈接:https://www.ecologica.cn/stxb/article/abstract/stxb202410152513
02
國 際
中國深化同太平洋島國應對氣候變化合作的倡議
2025年5月29日
5月28日至29日,第三次中國—太平洋島國外長會在福建省廈門市舉行,會議發布《中國深化同太平洋島國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倡議》。《倡議》指出,中國將進一步協助太平洋島國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與韌性,向島國提供200萬美元應對氣候變化資金,支持島國保護海洋生態,加強應對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蝕、海洋災害的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拓展中國同太平洋島國在海岸帶資源可持續利用、海岸帶保護修復、海岸帶治理等領域合作,助力島國建設具有氣候韌性的藍色經濟。
相關鏈接:https://www.fmprc.gov.cn/web/wjbzhd/202505/t20250528_11635729.shtml
英國發布《氣候適應研究與創新框架》
2025年4月7日
英國最新發布的《氣候適應研究與創新框架》基于英國第三次氣候變化風險評估(CCRA3),規劃了英國政府和各部門制定氣候適應規劃的關鍵研究與創新方向,包含自然、陸地與海洋、糧食安全、水資源供給等11個行業。該框架針對各行業間的關聯,確定了跨領域及系統性問題。同時將NbS作為重要戰略,重點支持濕地修復、城市綠化、海岸帶生態保護、水資源管理和建筑的氣候適應措施等研究方向。此外,英國還將通過投資適應措施、跨部門協作與政策機制,確保應該能夠公平且有效地適應氣候變化。
相關鏈接: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climate-adaptation-research-and-innovation-framework
國 內
《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行動方案(2025–2027年)》發布
2025年5月16日
生態環境部近日印發《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行動方案(2025–2027年)》,全面加強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工作。《方案》共分五個部分、19項措施,明確了到2027年的重點任務和階段性目標。其中,在基本生態用水保障方面,《方案》對河湖生態流量管理、泄放措施落實、監測信息共享等作出部署;在水生態保護修復方面,《方案》對水生生物保護恢復、湖庫富營養化治理、生境修復和監管、防洪排澇治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滿足群眾親水需求等作出了部署,并提出了相應的目標。
相關鏈接: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3/202505/t20250521_1119844.html
《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
2025年5月2日
近日,《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印發,明確提出轉變城市開發建設方式,建立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規,包括加強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整治改造、修復城市生態系統等八項主要任務。在修復城市生態系統方面,《意見》提出加快修復受損山體和采煤沉陷區,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保護修復城市濕地,推進城市水土保持和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以及持續推進城市綠環綠廊綠楔綠道建設,保護城市生物多樣性,增加群眾身邊的社區公園和口袋公園,推動公園綠地開放共享。
相關鏈接: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5/content_7023880.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法典(草案)》首次提請審議
2025年4月27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法典(草案)》于4月27日首次提請審議。《草案》分為五編,包括總則編、污染防治編、生態保護編、綠色低碳發展編、法律責任和附則編,共1188條。生態保護編中,整合規定了森林法、草原法、濕地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海島保護法中有關生態保護的內容,增加江河湖泊、荒漠生態系統的專門規定,并從中央文件和現行立法中總結提煉有關生態修復的一般性規則規范,對不同生態系統及河口、礦區的生態修復作出具體規定。綠色低碳發展編中,提及國家通過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可持續管理,發揮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增強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現公開征求意見,截止日期為2025年6月13日。
相關鏈接:http://www.npc.gov.cn/flcaw/userIndex.html?lid=ff808181927f0e7b019685b4d2bd010d
中央財政支持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項目及實施城市更新行動
2025年2月、4月
財政部于2月發布《關于組織申報2025年中央財政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項目的通知》,將以飲用水水源地、江河源頭等水生態敏感區為重點區域,重點支持控源截污、流域保護治理、水生態系統修復項目,擇優選取符合條件的項目給予獎補。4月,財政部發布《關于開展2025年度中央財政支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通知》,將組織遴選部分基礎條件好、積極性高、特色突出的城市,探索整合各類資源,探索建立資金、用地、金融等各類要素保障機制,并對入圍城市給予定額補助,其中重點支持樣板項目包括老舊小區、口袋公園、綠地開放共享等既有片區更新改造。
https://czt.nx.gov.cn/xwzx/tzgg/202501/P020250122664242668317.pdf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504/content_7017720.htm
03
行 業 動 態
亞行與英國政府合作推動亞太地區生物多樣性市場發展
2025年5月,亞洲開發銀行與英國政府宣布建立新的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推動亞太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英國政府承諾投入100萬英鎊促進亞太地區的氣候行動,與亞行共同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恢復、濕地和海岸帶管理、再生農業等調動資源,重點與生物多樣性信用國際咨詢小組(IAPB)合作發展生物多樣性信用市場,促進區域內的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
相關鏈接:https://carbon-pulse.com/395105/
全球130多個國家齊聚智利,共商自然金融未來
2025年5月6日至8日,第六屆全球生物多樣性金融大會在智利圣地亞哥舉行,吸引來自133個國家的代表參與。大會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生物多樣性金融倡議(BIOFIN)主辦,聚焦創新工具推動自然受益型經濟與生物多樣性融資,新增92個國家推進其“生物多樣性金融計劃”,并呼吁公共財政創新、補貼再利用、私營部門參與以及為原住民和當地社區提供融資渠道。
相關鏈接:https://www.biofin.org/news-and-media/over-130-countries-come-together-chile-boost-nature-finance-and-support-global
TNC與韋萊推出首個創新型野火恢復力保險方案
TNC與韋萊保險經紀有限公司聯合推出了首個野火韌性恢復力保險,將降低火災風險的森林管理措施納入考量,為加州Tahoe Donner社區提供250萬美元保障。該保險基于樹木疏伐和計劃燒除等生態森林管理措施,保費比傳統保險低39%,免賠額低89%,為管理火災風險的NbS提供了新思路,并提升了保險可得性。
相關鏈接:https://www.nature.org/en-us/newsroom/ca-wildfire-resilience-insurance0/
“自然向好倡議”啟動自然狀態指標全球試點計劃
“自然向好倡議”的自然狀態指標倡議于2025年5月啟動全球試點,旨在測試涵蓋生態系統與物種的生物多樣性影響評估指標。該倡議吸引了覆蓋六大行業30余家企業參與,試點將持續至11月。這些指標致力于通過填補機構在監測和報告其對自然的影響以及自然向好的貢獻方面的空白,支持企業目標設定、項目監測、戰略開發和信息披露,從而加速采取扭轉自然喪失與恢復的切實行動。
相關鏈接:https://www.naturepositive.org/news/latest-news/pilot-launch/
首個制藥行業自然向好行動路線圖發布
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WBCSD)聯合全球領先的制藥公司與普華永道共同發布了《自然向好路線圖:制藥行業的基礎(“路線圖”)》,助力制藥企業識別并管理對自然的影響,支持2030年遏制自然喪失的目標。路線圖涵蓋原料采購、供應鏈與產品生命周期,提供可調整工具并計劃建立關鍵自然指標,支持監管合規與進展監測。
相關鏈接:https://www.wbcsd.org/news/wbcsd-and-pharmaceutical-companies-release-first-sector-roadmap-towards-nature-positive-action/
2025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全民共護生命之美
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場在黑龍江省伊春市舉辦,今年主題為"萬物共生 和美永續"。活動上,生態環境部展示了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踐成果,指出目前中國正在開展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第二批項目遴選工作。在云南,中科院西雙版納植物園上線首個熱帶生物多樣性數字平臺。
相關鏈接:https://www.gov.cn/yaowen/shipin/202505/content_7024937.htm
“將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納入國家自主貢獻(NDCs)”網絡研討會
為助力亞太國家系統性地將NbS納入2025年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NDCs 3.0),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UNESCAP)將于2025年6月4日12:00–13:30(北京時間)舉辦專題網絡研討會。會議將介紹NbS政策授權、實施框架與政策倡議,提供結構化的指導與最佳實踐案例,促進各國和合作伙伴間的經驗交流與能力建設。點擊以下鏈接注冊會議:
相關鏈接:https://forms.cloud.microsoft/pages/responsepage.aspx?id=2zWeD09UYE-9zF6kFubccDf8igeSx35Mgr8S9T3sYehUMTVGVFdBRjhKV0xNNFNRQjFMVDhHUFVHVy4u&route=shorturl
04
實 踐 案 例
? AKF
A Women-led Community Micro-forest Restoration Initiative in Northeastern Afghanistan
阿富汗東北部女性主導的社區微森林恢復項目
阿富汗因多年戰爭和環境惡化,面臨嚴重的生態危機。氣溫上升、山區積雪和冰川融化,導致降水不規律與干旱加劇現象,正在影響著水資源可用性與糧食安全,超三分之二的人口依賴于人道援助。在阿富汗東北部巴達赫尚省(Badakhshan province),家園地球基金會(Home Planet Fund)與阿迦汗基金會(Aga Khan Foundation)合作,將傳統生態知識與現代選址技術結合,通過社區主導的微森林解決方案恢復退化的景觀。微森林是小型、密集、高度多樣化的森林,面積不超過一公頃,每片微森林至少種植25種不同種的樹木,優先種植本土和特有物種,生長速度比其他森林類型更快。微森林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樹木密度和生物多樣性,通過碳封存、改變區域微氣候和為野生動物創造棲息地來增強氣候韌性,并提供食物、飼料和藥用植物,有助于社區在氣候變化威脅傳統農業生產的情況下獲得收入。
該項目創新性地建立了女性主導的微森林網絡,在已建立的223個微森林中,70%由經過專業培訓的女性小組負責管理。除育苗、土壤修復外,更通過種植沙棘、野杏仁等高價值物種,實現了40%的家庭收入增長,單個微森林年均創收可達1200美元。該項目同時建立了系統的支持機制確保女性深度參與,如設立配備兒童托管服務的女性育苗中心、確保30%的水管理員職位由女性擔任、為女性生態產品合作社建立直達城市市場的銷售渠道等,使女性從單純的勞動力轉變為真正的資源管理決策者。項目實施三年來,已恢復1850公頃退化土地,固碳量達3.2噸/公頃/年,2100名女性通過項目獲得土地經營權,組建的38個生態企業實現產品溢價25%,項目實現了生態效益向經濟收益的轉化,成為阿富汗首個同時實現減貧、氣候行動和生態保護多重目標的社區倡議。
相關鏈接:https://homeplanetfund.org/program/afghanistan/
本期編輯:彭昀月、孫天怡/大自然保護協會中國項目科學部;徐嘉憶、姜雪原/北京綠研公益發展中心自然項目;羅明
獲取本篇NbS近期資訊PDF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