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Cell 官網、澎湃新聞、中國科學院官網等
眾所周知,CNS,作為世界級頂刊,雖然今年影響因子全掉到了 50 分以下,但想在它們上面發表一篇論文的難度,以及他們對于論文嚴謹性與創新性的要求從未因影響因子的下跌而有所放松。所以,華人學者能夠在 3 天時間內接連于
Cell正刊上發表足足 4 篇論文也是一個值得稱贊的事情。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看看這 4 篇
Cell論文,看看能登上中科院官網報道的論文究竟是何水準:
1
首先就是這篇被中科院官網報道的發表于 6 月 25 日的:Systematic profiling reveals betaine as an exercise mimetic for geroprotection
在日常生活中,運動被廣泛認為具有顯著的健康益處,但其分子機理尚未被完全揭示。為此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研究員、曲靜研究員與國家生物信息中心張維綺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通過綜合多組學分析,詳細探討了運動如何重塑人類生理穩態,并揭示了運動誘導的內源性分子甜菜堿具有抗炎和抗衰老的潛力。
通過解析人體對急性單次運動與長期規律運動的分子-細胞動態響應譜,揭示了腎臟是運動效應的關鍵應答器官——其內源代謝物甜菜堿(betaine)作為衰老延緩的核心分子信使,通過靶向抑制天然免疫樞紐激酶 TBK1,協同阻遏炎癥并緩解多器官衰老進程。
研究運用嚴格的實驗設計,通過多組學的途徑詳細描繪了運動對人類生理的系統性影響。研究運用嚴格的實驗設計,通過多組學的途徑詳細描繪了運動對人類生理的系統性影響。長期運動不僅能夠協調代謝和蛋白質變化,還能增強抗氧化能力、增加幼稚淋巴細胞的數量、并緩解衰老和炎癥。這表明,系統性鍛煉能夠有效地重塑代謝和免疫穩態,為延緩衰老和抵抗感染提供保護。
此外,甜菜堿因其多重生物活性而成為未來針對衰老和年齡相關疾病的干預候選物。研究為開發「藥物化運動」提供了潛在的分子靶點,為促進健康老齡化開辟了新途徑。
2
接下來介紹的這篇論文來自一位特別的學者,她在今年 6 月份才剛剛入職深圳醫學科學院,6 月 24 日,入職尚未滿 1 個月,就在
Cell發表了一篇論文:Neuroendocrine circuit for sleep-dependent growth hormone release。這位華人大佬就是美國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丹揚教授。
在這篇文章中,丹揚教授團隊系統揭示了睡眠依賴性生長激素(GH)釋放的神經內分泌回路機制。研究發現,下丘腦中兩類不同的神經元——促生長激素釋放激素(GHRH)神經元和生長抑素(SST)神經元——通過相互作用調控 GH 的分泌。
具體而言,弓狀核(ARC)內的 SST 神經元通過抑制鄰近的 GHRH 神經元來抑制 GH 釋放,而室旁核(PeV)的 SST 神經元則通過投射到中位隆起,直接抑制 GH 的分泌。研究還發現,REM 和 NREM 睡眠階段中,GHRH 和 SST 神經元的活動模式不同,分別驅動 GH 釋放的不同調控機制。此外,GH 本身通過增強藍斑(LC)中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的興奮性,促進覺醒狀態,形成了一條負反饋回路,揭示了睡眠與激素調控之間的雙向調節機制。
圖源互聯網
研究通過光遺傳學和化學遺傳學技術,精確操控并記錄了 GHRH 和 SST神經元的活動,證實了睡眠狀態顯著增強 GHRH 神經元誘導的 GH 釋放。光纖鈣成像和單細胞電生理記錄顯示,GHRH 神經元在 REM 睡眠中活動最為活躍,而 SST 神經元則在不同睡眠階段表現出不同的活動模式,協調調節 GH 的分泌。通過病毒追蹤技術,研究團隊區分了 ARC 和 PeV 兩類 SST 神經元的不同投射路徑及其對 GH 釋放的抑制作用。最后,研究揭示了 GH 通過作用于 LC 神經元的生長激素受體,增強其興奮性,進而促進覺醒,形成了睡眠-激素調節的反饋環路。
這項研究不僅深化了我們對睡眠促進生長激素分泌的神經內分泌機制的理解,也為睡眠不足相關代謝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和潛在靶點。
3
至于同一天發表的另一篇來自我國學者的
Cell文章,則是今年才榮獲 Nature 2024 全球十大人物的徐滬濟教授。徐教授這次帶來的不再是 Car-T 細胞,而是 CAR 了的 NK細胞:An iPSC-derived CD19/BCMA CAR-NK therapy in a patient with systemic sclerosis。ps:讓徐滬濟教授獲得 Nature 年度 10 大人物的論文也是發表在
Cell正刊上的。
和去年的那篇
Cell一樣,這次徐滬濟教授團隊帶來的也是一個首次報道。徐教授團隊在臨床上使用誘導多能干細胞(iPSC)來源的 CD19/BCMA 雙靶向嵌合抗原受體自然殺傷細胞(CAR-NK)產品 QN-139b 治療了一例嚴重難治性彌漫性皮膚系統性硬化癥(dcSSc)患者。
要知道系統性硬化癥是一種以免疫失調、微血管功能障礙和廣泛皮膚纖維化為特征的自身免疫疾病,尤其是 dcSSc亞型預后極差,現有免疫抑制和抗纖維化治療效果有限。徐教授團隊治療的這位患者更是有著 20年病史,病情進展迅速且對多種免疫抑制及抗纖維化藥物無效。
該研究中,徐教授團隊使用的 QN-139b 是通過 CRISPR/Cas9 和堿基編輯技術對 iPSC 進行多重基因修飾得到的。其敲除了 B2M、CIITA 和 CD16 基因,插入了 HLA-E、HLA-G、IL-2 受體融合蛋白和安全開關 tEGFR,以降低異體排斥、增強體內存活和安全性。雙靶向 CAR 設計覆蓋 CD19 和 BCMA 兩類 B細胞相關抗原,旨在清除不同發育階段的致病 B細胞和漿細胞。體外實驗顯示 QN-139b 對 CD19+ 和 BCMA+細胞均具備強效殺傷能力,且對供體 T細胞和 NK細胞激活極低,安全性優于傳統 CAR-T 細胞。
患者經過淋巴清除預處理后,分 4 次靜脈輸注 QN-139b,治療期間未出現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CRS)、神經毒性或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嚴重不良反應。治療后,患者外周 B細胞迅速耗竭,抗體水平顯著下降,皮膚纖維化明顯逆轉,皮膚彈性和微血管結構恢復,肺部影像和心臟 MRI 均顯示改善。多組學單細胞測序揭示 B細胞群體向幼稚表型轉變,致病記憶 B細胞顯著減少,免疫環境趨于穩態。空間蛋白質組和血漿蛋白質組分析進一步證實炎癥和纖維化相關通路下調,組織修復和血管生成相關通路上調。
該研究首次實現了 iPSC 衍生的 CD19/BCMA 雙靶向 CAR-NK細胞在嚴重自身免疫疾病中的臨床應用,展示了其良好的安全性和顯著的療效,開辟了異體「現成」細胞療法治療難治性自身免疫疾病的新途徑。未來需在更大規模患者中驗證療效和安全性,優化劑量及靶點組合。
4
最后這篇
Cell論文則是來自南方科技大學發表于 6 月 26 日的A Drosophila single-cell 3D spatiotemporal multi-omics atlas unveils panoramic key regulators of cell-type differentiation
該研究對從果蠅胚胎到蛹的全階段進行了開創性的三維單細胞時空多組學分析,構建了組織細胞類型分化軌跡的多模態模型,探索了組織發育和調控網絡的時空表征,并對中腸發育過程中細胞類型特異性調節器的功能進行了驗證。為發育生物學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分子層面參考,并為發育缺陷及相關疾病機制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
該論文通過果蠅發育全程的高精度單細胞三維多組學圖譜,揭示了細胞分化的時空動態規律及關鍵調控機制,構建了一個系統的平臺和數據資源。這不僅推動了基礎發育生物學的進展,也為臨床領域在發育疾病診斷、干細胞及再生醫學、腸道疾病和神經疾病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和工具。
我們長期為科研用戶提供前沿資訊、實驗方法、選品推薦等服務,并且組建了 70 多個不同領域的專業交流群,覆蓋PCR、細胞實驗、蛋白研究、神經科學、腫瘤免疫、基因編輯、外泌體、類器官等領域,定期分享實驗干貨、文獻解讀等活動。
添加實驗菌企微,回復【】中的序號,即可領取對應的資料包哦~
【2401】論文寫作干貨資料(100 頁)
【2402】國內重點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實驗方法匯總(60 頁)
【2403】2024 最新最全影響因子(20000+ 期刊目錄)
【2404】免疫學信號通路手冊
【2405】PCR 實驗 protocol 匯總
【2406】免疫熒光實驗 protocol 合集
【2407】細胞培養手冊
【2408】蛋白純化實驗手冊
【2501】染色體分析方法匯總
【2502】國自然中標標書模板
【2503】WB 實驗詳解及常見問題解答
【2504】DeepSeek 論文寫作常用口令
【2505】中國科學院期刊分區表(2025 年最新版)
【2506】期刊影響因子(2025 年最新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