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與薛顛指定的衣缽傳人——薛廣信作過多次試手,輸多勝少,但有一次勝得難以想象。
薛廣信比薛顛更不愛說話,師兄弟聊天,他最多插一句話“不是吧?”他功夫深,很難認可別人。
李老利用他這個特點,想套出他的練武體會,反問:“為什么不是?”他說兩句就不說了。不是他對李老藏私,而是他覺得武術太深了,說著說著自己害怕了,怕自己說不好。
他看不起太多的練武人了,但對武術本身十分敬畏。
他在薛顛面前都是誠惶誠恐的樣子,因為是薛顛的本家侄子,所以天生跟薛顛相像,一舉一動都在刻意地學薛顛。
他得天獨厚,骨頭架子長得比薛顛還好,遠遠走過來,身型的力度,令人感慨“這才是身體呢!”
他是下大功夫的人,兩人作試手時,李老知道自己不如他,覺得沒法打了,干脆就學薛顛吧,迎上去的時候,腦子里全想著那天早晨薛顛身上的鼉形拳意。
薛廣信挺自信地站著,也沒擺架勢,斜著眼,一眼大一眼小地看著李老過來,突然他那只睜大眼睛里有了驚訝之色。
李老也不知道打的什么拳,就覺得在自己身上出現了薛顛的形態。接著眼前沒有薛廣信了,還找呢,薛廣信的聲音就響了:“來!給我扶起來。”李老扭頭一看,薛廣信坐在五米外的地上了。
李老迷糊了,不知道是把他打飛了,還是他躲到那了。薛廣信倒顯得很高興,說:“你這兒什么東西?把我弄倒了。”李老才知道他是被打出去的,連忙攙扶。
薛廣信多大的功夫,跌一跤,自己還起不來?他是故意讓李老扶他,以表示對李老這一擊的肯定,這是他當師兄的風范。
李老跟他說了自己當時怎么回事,薛廣信說:“嘿,難怪能把我弄出去呢,我叔(薛顛)在你身上附體 啦!”
李老這一擊便是“象形會意”,薛顛說“意可蘊,亦可發”,此事可證明。
別人奇怪,傳的第一個功法為何不是武術?雖不是武術,卻是武術的重點。
“假借”在造字法里是利用象形字,來表達別的意思,比如“木”是象形,在木的旁邊添一個點,就成了“術”,古代以草梗來計算數字,假借了“木”而表達了“術”。比武時的假借也是先從會意象形開始,再做轉意。
會意象形,一開始要用來練拳,學習師父的拳姿,不但要學師父的動作角度、位置、軌跡,還要學到師父的神采。
拳姿的風貌,是一個綜合性的東西,沒法分門別類地學,沒法一點點描畫,只能會意象形地學,照相似的,剎那記下整個形象。
會意象形,也不要只用來學拳,還要在生活里鍛煉,會意象形一棵樹、一只貓、一片云或一個盛飯的動作、一個汽車拐彎的動勢。
這種鍛煉的好處,是可以在對敵時,把敵人的攻勢會意象形了。
敵人的動作瞬息萬變,識別是什么招、是虛招還是實發,根本來不及,只能用會意象形的方法,眼見即知,甚至看不清楚、看不全,也知道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