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創始人王石的朋友圈長文將本就境遇欠佳的萬科再度拉到聚光燈下,但這篇高調的“小作文”可能解不了萬科的燃眉之急,甚至可能適得其反。
74歲的王石喊話想要為萬科“出手”“渡劫”,這讓人聯想起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78歲時受邀出山拯救日航的奇跡。
但顯然,王石不是稻盛和夫一個量級的人物,萬科面臨的困境也和當年的日航差異性極大。
最簡單的一點,當年稻盛和夫親力親為,帶領團隊以每周5次每次3小時的領導人教育,對日航3.2萬名員工進行了成功的意識革新,這才是其力挽狂瀾的最重要因素——現在的萬科,完全不具備這樣的可能。
老式成功學的雞湯,好喝、管用,但嘌呤含量也不低。
如今的萬科,看似是萬科,然而又不是萬科,本已“功成身退”的王石即便有心再度綁定,萬科未必有意。
從股權結構上看,萬科是混合所有制企業,深圳市屬國企深圳地鐵集團作為第一大股東,在萬科陷入困境后數次出手相助。今年以來,深鐵集團4次“輸血”萬科,累計借款金額超百億,力挺萬科有決心更有動作。
從薪酬制度看,萬科在數年前已經向國企看齊;從公司治理看,來自深圳國資的人員團隊進駐并接管萬科,萬科管理模式已變;
雖然有部分萬科老將回歸,但老司機開新車,對整個車隊乃至萬科這艘巨輪,助益并沒有那么大。
簡單來說,動輒上新聞頭條,引來萬眾矚目,已經很不符合現在萬科的調性和需要。
特別是,深圳國資正在主導數輪從上而下、深刻全面的內部審計。
再看今年1季度的萬科財報,并不樂觀。
萬科如今的困境,是整個行業從“增量時代”轉向“存量時代”的必經之痛,作為過去的標桿人物,王石并不能幫助現在的萬科更多。
2018年萬科喊出“活下去”的口號,但并沒有擺脫高周轉、高負債、高杠桿的舊有發展模式,拿地規模仍保持在行業前列:
2019年,萬科的拿地金額達1610億元,位居百強房企第1名;
2020年,萬科拿地金額為1349億元,位居百強房企第2名;
2021年,萬科新增貨值高達3309億元,位于百強房企第2名;
萬科手中的不少土地價格較高,而2022年之后房地產市場明顯下調,萬科困境逐漸顯現。
2024年,萬科巨額虧損495億元,這是萬科1991年上市以來首次虧損,也是A股2024年虧損金額最大的上市公司。
萬科的情況有多危急?被視為最重籌碼的萬物云都被拿出來質押。當然,萬科的應對還算積極:賣資產、借錢、促銷……能想的辦法都想了,萬科的自救動作在行業冰封期已屬主動作為。
但在800億缺口面前,仍顯杯水車薪,這樣的忙,王石怎么幫?
情懷抵不過真金白銀,再多的情緒價值都救不了萬科。真正解決債務問題,關鍵在于萬科能否加速銷售回款、盤活存量資產。
但在“暴雷邊緣”的輿論環境下,有多少人敢買萬科的期房?如果萬科的房子賣不出去,借再多錢也“救不活”這家曾經中國最優秀的房企。
當前,負面預期自我強化的風險,才是萬科管理層最需要破解的難題——在這一點上,王石的“小作文”究竟能起到怎樣的正向作用?
王石對萬科的深厚感情是各方公認的,但在當今的業界,他已經不是那個一呼百應的領袖級人物。而且,這些年來,在大眾眼里,他的負面新聞已經足夠多。
最后,萬科有極大的概率渡過今年的流動性難關,但一定不是靠的王石,而是深鐵及深鐵的背后。
王石這個時候的發聲,顯然進退自如——姿態拿足,無事沾身,姜,確實還是老的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