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七年,第二次日本之行,從東京到和歌山,第一站,淺草寺。
東京都內最古老的寺院淺草寺,是日本現存的具有“江戶風格”的民眾游樂之地,也是日本和淺草地區的象征。
到東京,通常都會打卡游覽淺草地區的核心淺草寺,來自世界各國的游客,絡繹不絕。
淺草,位于隅田川的西岸,“往古下谷到此地為止,為平坦之地,在武藏野的盡頭,草木也顯得淺淺的,故此稱為淺草”。
相傳公元628年,有兩個漁民兄弟在隅田川捕魚時,撈起了一座金觀音像,人們認為是“觀音顯靈”,因此籌資修建寺院供奉觀音,是為淺草寺,歷代屢經毀而又建。
公元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戶開創幕府,史稱德川幕府,亦稱江戶時代,淺草寺得以重建,并指定為德川幕府的朝拜場所,淺草一帶因寺而逐漸繁榮。
公元1868年,明治天皇遷都到東京,淺草寺步入鼎盛時代。
淺草寺的大門叫“雷門”,始建于公元942年,風神和雷神二將把守,因此亦稱“風雷神門”,是淺草寺的象征,是為祈求天下太平、五谷豐登,歷代同樣毀而又建。
現在看到的雷門重建于1960年,松下電器的創始人松下幸之助捐建而成。
松下幸之助長期受到關節痛困擾,因此去淺草寺參拜祈愿,當時的淺草寺住持清水谷恭順也替松下幸之助向淺草寺菩薩祈愿,不久松下幸之助的關節痛逐漸好轉,決定出資重建雷門。
松下幸之助同時還捐贈了一個巨大的燈籠,高3.9米,直徑3.3米,重約700公斤,產自京都丹波的竹子做骨架,產自福井縣的和紙粘貼外表,底部還有龍形木雕,遠遠可見黑底白邊的“雷門”二字,耀眼醒目。
從1971年起,雷門大燈籠每十年就要重新更換一次,制作方是京都的高橋提燈屋。
松下公司松下幸之助、本田公司本田宗一郎、索尼公司盛田昭夫、京瓷公司稻盛和夫,并稱日本“經營四圣”,亦稱經營之神,共同創造了日本的“經濟奇跡”時代,日本商品全國價格統一,網購商品必須多付快遞費,沒有假冒偽劣產品,因此世界各地的游客都喜歡到日本購物,人流所向,必是財源匯聚之地。
淺草寺內除了雷門大燈籠之外,還有其他三個大燈籠,分別是掛在寶藏門的“小舟町”燈籠,掛在本殿的“志橋”燈籠和神社鳥居東面的“二天門”燈籠。
穿過雷門,通過商店街之后就是寶藏門,重建于1964年,由實業家大谷米太郎夫妻捐款興建。
本堂是觀音像供奉之地,又稱觀音堂,1945年的東京大空襲中被燒毀,重建于1958年。
五重塔,始建于公元1648年,同樣在1945年的東京大空襲中被燒毀,重建于1973年,塔體高約48米,是日本境內僅次于京都東寺五重塔的第二高佛塔。
淺草寺內還有一處雕塑,值得中國游客特別觀看,雕像里的地藏菩薩背著一個小孩,懷里還抱著一個孩子。
雕塑名為“母子地藏”,碑文如此書寫: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1945年。
那時,在中國東北(早稱滿洲)生活的許多日本人,都想方設法要回到日本。
但是,在戰爭結束后的大混亂中,由于饑餓、暴亂竺,大約有24萬的平民犧牲了。
在這種情況下,總算是回到日本國內的有志之士,想要寄托對遺留在中國的犧牲者以及遺孤的思念,并立誓不再讓戰爭的悲劇重演,為此而建造了這座‘母子地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