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達龍·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西蒙·約翰遜(Simon Johnson)和詹姆斯·羅賓遜(James A. Robinson),以表彰他們在制度經濟學領域的開創性貢獻。他們的研究揭示了制度如何塑造國家的經濟繁榮與社會發展,并在12月10日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發表了題為“制度與繁榮”的演講。
這場演講不僅總結了他們的學術成就,還為全球經濟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深刻的啟示。
包容性制度與經濟增長
達龍·阿西莫格魯在演講中強調,包容性制度(inclusive institutions)是經濟長期繁榮的基石。
包容性制度以經濟自由、法治和財產保護為核心,鼓勵創新、投資和廣泛的社會參與。他指出,技術進步固然重要,但只有在包容性制度的支持下,技術才能轉化為持久的經濟增長。例如,他引用了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的制度改革,說明法律保障和市場機制如何推動技術創新和財富積累。
相比之下,掠奪性制度(extractive institutions)通過集中權力和資源于少數精英,限制了經濟活力。
阿西莫格魯以殖民時期的案例說明,掠奪性制度導致了資源榨取和經濟停滯,而包容性制度則為長期繁榮奠定了基礎。他還提到,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制度變革釋放了巨大的經濟潛力。
歷史根源與制度形成
西蒙·約翰遜的演講聚焦于殖民時代制度形成的根源,特別是疾病環境和歐洲定居者死亡率的影響。
他通過數據分析指出,在疾病高發地區(如非洲部分地區),殖民者因高死亡率傾向于建立掠奪性制度,專注于短期資源掠奪。而在疾病較少地區(如北美和澳大利亞),定居者建立了更具包容性的制度,促進了長期經濟發展。
約翰遜的研究揭示了歷史的“路徑依賴”:早期制度的選擇深刻影響了現代經濟格局。例如,北美的法治和市場經濟源于殖民時期的包容性制度,而拉美地區的經濟不平等則與掠奪性制度的歷史遺產密切相關。他的演講提醒我們,理解制度的歷史根源有助于解釋當今全球經濟的不平衡。
社會比較與制度改革
詹姆斯·羅賓遜的演講從社會比較的角度探討了制度的作用。
他認為,制度不僅是經濟增長的引擎,還決定了社會平等和政治穩定性。包容性制度通過公平分配資源和機會,增強了社會凝聚力,而掠奪性制度則加劇了不平等和社會分裂。他以拉丁美洲和東亞的對比為例,指出制度改革如何塑造不同的發展軌跡。
羅賓遜還強調了制度變革的復雜性。改革往往面臨既得利益集團的阻力,但成功的制度轉型需要廣泛的社會支持和政治意愿。他提到,民主制度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但通過漸進式改革,社會可以逐步邁向更包容的制度框架。
對當今世界的啟示
三位得主的演講共同傳遞了一個核心信息:制度是經濟繁榮的決定性因素。
他們的研究不僅解釋了國家間經濟差異的根源,還為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啟示。在全球經濟面臨不確定性的今天,他們的觀點尤為重要:
1. 推動包容性制度:各國應致力于建立保障經濟自由、法治和公平競爭的制度,以激發創新和經濟增長。
2. 警惕掠奪性傾向:無論是通過政策集中權力還是限制市場活力,掠奪性制度都會損害長期繁榮。
3. 借鑒歷史經驗:理解制度的歷史根源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改革策略,避免重蹈覆轍。
4. 中國與全球的聯系: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驗證了包容性制度的力量,但未來發展需要持續優化制度環境,以應對全球競爭和內部挑戰。
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演講為我們提供了深刻的洞見:制度不僅是經濟發展的框架,更是社會繁榮的基石。
阿西莫格魯、約翰遜和羅賓遜通過嚴謹的研究和生動的案例,揭示了包容性制度如何推動經濟增長,而掠奪性制度為何導致停滯。
1,如果你對文中內容有興趣,可以購買下面對書閱讀細節。
2,演講幻燈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