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劇柏含 如鑫淼
今天是6月1號,公元199年6月1號官渡之戰。話說在公元199年建安4年,袁紹起兵10萬,企圖南下進攻許昌,官渡之戰是由此拉開了帷幕。
袁紹舉兵南下的消息傳到許昌之后,曹軍諸將一般覺得打不過咱們人少,人家人多。
但曹操對袁紹有一下評價,這番見解精準且深刻,透徹地剖析出袁紹的致命弱點。
說袁紹“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袁紹雖有吞并天下的遠大志向,然而智謀不足,面對復雜局勢時往往無法做出正確決策;表面上看起來勇猛強硬,實際上內心膽小怯懦,關鍵時刻容易猶豫不決;
他猜忌刻薄且缺乏威嚴,難以讓下屬真正信服;雖擁有眾多兵力,但作戰計劃和部署卻不清晰明確;
將領們驕傲自大,軍隊的政令也無法統一。
盡管袁紹占據著廣袤的土地,擁有豐富的糧草資源,可由于這些自身的缺陷,這些優勢都難以充分發揮。曹操基于對袁紹的深刻認識,在官渡之戰中揚長避短,最終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擊敗袁紹,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面對袁紹人多勢眾的局面時,曹操積極謀劃應對之策。曹操進據黎陽,以此作為前沿陣地,能更好地監控袁紹的動向并做出反應。派遣臧霸率領精兵進入青州,目的是鞏固自己的右翼防線,青州位于曹操勢力的東南方向,控制住這里就能防止袁紹從東南方向迂回襲擊許昌——許昌是曹操的政治中心,戰略地位極其重要。
而讓于禁率步兵和騎兵兩千屯守延津,延津是黃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守住這個關鍵位置可以阻擋袁紹軍隊渡過黃河,是防御袁紹南下的重要環節。這些部署體現了曹操卓越的軍事戰略眼光和指揮才能,他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兵力進行有效的防御布局,為接下來官渡之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到了9月,曹操還把許昌把主力放到官渡筑壘固守,這是第二道防線。官渡是袁紹進攻許昌的咽喉之地,12月份,曹操到官渡親自坐鎮,嚴防死守,嚴陣以待。等著袁軍來犯,曹操全力布防。
劉備起兵反叛曹操殺掉曹操的徐州刺史,就占了下邳,屯兵在沛縣,而且和袁紹開始聯絡。可以考慮合力夾加攻曹操。曹操分析了眼前的形勢,發現劉備為后患。把他掐死在搖籃里。而袁紹雖有大志兒,見事遲,必不動也。他判斷,劉備不是想呼應袁紹嘛,袁紹反應慢,他不會動坦。
所以,我完全有能力有時間先干掉劉備,這就率精兵東征劉備。一舉站了沛縣,收了徐州,而且打了下邳。逼降了關羽,劉備是全軍潰敗帶了少數兵馬就跑了,跑到河北投袁紹去了。曹操獲勝,還軍官渡,繼續準備迎擊袁紹。
建安5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2月,袁紹進軍黎陽,拉開了官渡之戰的序幕。他派遣郭圖、淳于瓊和顏良進攻駐守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劉延兵力薄弱,難以抵擋顏良的攻勢,只能堅守待援,到4月份曹操決定率軍救劉延。
當時他的謀士荀攸就建議,先領兵到延津陽光渡河,襲擊袁紹后方,袁紹會分兵來救。而曹操可以趁機派一支精兵往東奔襲白馬,打顏良措手不及。
結果確實如此,顏良不是被關羽給宰了嗎?白馬之圍就解了,翻回來袁紹又派大將文丑和劉備,率五六千騎步兵渡河追擊曹軍。曹軍當時騎兵就500人, 危急之中,曹操和重騎兵把馬輜重丟掉,丟到袁軍來的路上。
結果文丑到后,見曹軍內部丟盔棄甲,亂作一團。這個時候曹操一看,500多騎兵上馬沖殺,打了袁軍一個措手不及。文丑還被斬了,那顏良文丑是河北名將,就這么死掉了。援軍是大為震動。
袁紹下令退軍,曹操也回軍官渡繼續固守。到8月份,袁紹又到了官渡,東西數10里扎營。曹操分營和袁軍對峙,到了9月,曹軍出擊但是打的也不順,因為當時曹軍可能不到1萬了,而且十之二三是傷兵,就只好堅守。
袁紹和曹操對峙期間,袁紹堆土山射箭攻擊曹軍,曹軍士兵生活艱難,曹操后來用霹靂車應對,才扭轉了局面。所謂霹靂車就是用石頭往那邊砸呀,摧毀對方的那個路樓,就是高樓,高磊啊,就是射箭嘛。
袁紹讓士兵挖地道襲擊曹營,曹軍那邊的針鋒相對在營里邊挖地豪來對抗。曹操又聽說袁紹幾千車軍糧要運到官渡打仗,好嘞,我給你燒了吧。派大將徐晃去截擊,全部給他毀了,雙方就是對峙了月余。
曹操這邊肯定沒糧食了,士兵也比較疲憊,人也少。所以曹操尋機和袁紹決戰到了建安5年10月,袁紹又派車運糧。而且派萬人來護衛糧草,這糧草放在哪兒了?在袁軍大營往北40里有個烏巢,這時候有一個人站出來就是許攸,這是袁紹的謀士,這么著,你派輕騎兵趁夜突襲許昌,袁紹還不聽。
而這個時候,許攸家中恰恰有人犯法,他也是有政敵的,把這犯法的人給扣了。許攸一怒之下投了曹操,而且獻計曹操奇襲烏巢,而曹操當時正找不著戰機呢,因為人也少,人困馬乏,也沒糧食了,這怎么耗下去啊?如果能夠有一個決戰,扭轉局勢就好了。找不著戰機,那么許攸又正好把這個計策獻上來,曹操出奇制勝當機立斷。
讓曹洪、許攸關注大營,自己帥步兵、騎兵有5千人吧,連夜出發。他是裝這個袁軍,騙過袁軍哨卡,到了烏巢。
一把火,燒到天明,因為糧草有上萬人護衛,大將淳于瓊這才發現曹操沒幾個人,他出來迎戰曹操,揮軍沖殺,結果袁軍還是抵擋不住,又退回了營壘。這時候袁紹一面派自己的騎兵救烏巢的糧草,一面派張合、高覽攻打曹軍的官渡大營。
因為,官渡大營人已經不多了,如果打下官渡大營,曹操退無所歸了。這個時候袁軍的騎兵增援烏巢,已經殺過來了,那曹操怎么辦? 左右建議說分兵抵抗吧?曹操就怒了,說袁兵到了我背后才告訴我,那就殊死抵抗,打破烏巢的守軍。
而且,袁軍將領淳于瓊被擒殺。翻回來這邊就是張合、高覽這2將不是攻打曹軍大營嗎?聽說怎么著?這淳于瓊兵敗還被殺了。又聽說對他們兩個人起了疑心,干脆陣前投降,投了曹操,那曹操當然就當仁不讓,指揮軍隊掩殺袁軍大潰敗。最后袁紹和他兒子袁譚帶了800人,跑回河北,這就是官渡之戰。
其實,算下來一年多的時間對峙。最終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終。總的來說大概是2萬左右的兵力,主要是出奇制勝,打敗了10萬袁軍。
這個戰例是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當然說到這兒,大家會問?袁紹這10萬兵馬怎么就敗了? 袁紹呢?字本初,他是號稱4世3公之家。年少時可不是嫉賢妒能之人,禮賢下士。后來入朝做官是八校尉之一,身居高位。后來董卓禍亂朝,他是只身出逃。所以,董卓也很忌憚他,他做到渤海太守。
然后,袁紹在當時確實是實力極為雄厚的割據勢力。他通過一系列軍事行動,占據冀州、青州、幽州、并州,雄踞河北,成為當時地盤最廣、兵力最強的諸侯。
在謀士方面,郭圖善于謀略但有私利之心,在不少決策上給袁紹提供了影響戰局的建議;審配忠誠果毅,對袁紹忠心耿耿;逢紀多有奇謀,在袁紹早期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許攸更是足智多謀,只是后來因袁紹不能善用且自身貪財等原因轉投曹操,成為官渡之戰的關鍵轉折因素。
而“河北四庭柱”顏良、文丑、張郃、高覽,個個武藝高強、驍勇善戰。顏良、文丑在白馬、延津之戰中展現出非凡的武力;張郃后來成為曹魏的名將,為曹魏政權立下赫赫戰功;高覽也有不俗的表現。不過可惜的是,袁紹雖然人才濟濟,但他剛愎自用、不善用人,最終在官渡之戰中敗給了曹操。
按說是要人有人要地有地,想成霸業應該說它具備一些條件,倒不是說并非難事兒,總之是有些條件的。但到了官渡之戰,他被曹操以少勝多,打了個大敗,很快就病死了。
兩年之后,他所有的地盤被曹操收入手中,一方諸侯灰飛煙滅。所以就袁紹來講,官渡之戰絕對是個悲劇。為什么你說手下的文臣武將啊論兵論地盤,他和曹操其實不用比,不是一個數量級的,他絕對是優勢。現在網絡的詞叫什么叫“碾壓”。
他也不是個庸才,而且,雖然官渡之戰袁紹慘敗,但他仍有余力評定叛亂,探討他敗亡的原因啊,那他怎么在爭霸的格局里出局了呢?
地盤與兵力基礎雄厚:在官渡之戰前,袁紹已消滅公孫瓚,占據幽州、冀州、青州和并州四個大州,有廣闊的領土和眾多人口,能為其提供兵員和物資。他發動官渡之戰時可調動約11萬大軍,即便官渡戰敗,其在河北地區仍保留一定軍事力量,有平定叛亂的兵力基礎。
地方勢力支持:袁紹在河北經營多年,根基深厚,當地一些世家大族和地方勢力與其利益捆綁,出于自身利益考量會支持他平叛,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提供幫助。
對手元氣未復:曹操雖在官渡之戰獲勝,但自身兵力較少且戰斗消耗嚴重。
現在比較主流的說法說愛他,實際上帶給他自己了。 啊,因為它確實有自己的問題和缺陷,就是所謂好謀而無斷
具體講還有幾個問題。一個就是內斗就是荀彧,這是他首席謀士。荀彧評價袁紹的時候就說,說他能把人湊一塊兒膽用不了,他手下匯聚大量人才嘛。他沒有辦法讓這些人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而且他也沒有很明確的發展方向,不像諸葛亮,不出茅廬就能定三分天下。所以他手下很多謀士是各執一詞,甚至為了爭寵,在袁紹面前勾心斗角。
剛才,我們講一個特別典型的例子,沈沛是個大謀士,他抓了許攸的家人,最后導致許攸就叛逃投了曹操。結果,導致戰局的逆轉,那個謀士郭圖曾經獻計誣告張合、高覽 。最后導致這2人也投了曹操。
說打官渡之戰這一年左右的時間發生這些變故,你看平時這些人之間早就勢同水火了。只不過因為戰爭的原因,很多潛在的問題和矛盾就暴露出來了。所以袁紹這個人沒壓的住,不能把大家的力量集中到一個方向上去。
比如說這個唐僧,唐僧,大家說是個好領導吧,他手下這幾位孫猴子、豬八戒、沙和尚都有本事,各有各的能力,各有各的特點,你說誰真心就想取經? 不是,其實只有唐僧是真心去取經,他怎么把這幾個人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和方式把他們統合起來,整合在一起,有一個明確的統一的思想和方向,這事兒就能成。
否則,豬八戒是高老莊,那孫猴子還有花果山呢,沙河還有流沙河呢,那不就散了。在開個玩笑啊,袁紹真是不如唐僧。那我們說這些謀臣武將管不了他幾個兒子,他其實也沒有管好。屬下勾心斗角有一個因素,就是他也沒能很好的指定自己的繼承人,當年是有傳統的嘛,選擇繼承人的時候一般就是立嫡長子。
但是袁紹呢?他把自己的四洲全分封出去,每個兒子都有奪嫡的機會,說公平嗎?好像是公平。但是,有的時候涉及到繼承權的問題,涉及到爭霸的問題,光講公平可就沒效率了。
他的幼子叫原尚,這位是留在冀州。在這種情況下,他手下的人考慮袁紹死了之后,怎么得有個好前程啊,那么就得站隊了,這幾個兒子之間互相爭斗了。他在世的時候,這個問題不是很明顯,他一死這矛盾馬上就爆發了。幼子袁尚和長子袁譚就打起來了,互相攻伐,這就叫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漁翁曹操啊,曹操趁機把他們各個擊破,袁紹所有的地盤就是這么得的。如果袁紹沒有所謂廢長立幼,把長子袁譚立繼承人,或者干脆就利幼也行,明確說一聲杜絕其他人爭權。他死之后,曹操其實也不一定很輕易的能拿河北袁家的勢力,也不至于這么快就消亡掉。
這就像以前我們學哲學一樣,外因和內因,內因是決定作用,外因是通過內因來起作用的。哎,如是而已吧!
(作者:劇柏含 系國家二級作家 高級書畫師 高級政工師職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