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城公子三求計”是《三國演義》里的著名故事,說的是劉表長子劉琦受到繼母蔡夫人嫉恨,其黨羽蔡瑁、張允等勢力很大,劉琦深感有性命之憂,于是向劉備求救。
劉備讓他去問諸葛亮,但諸葛亮以不便參與家事為理由一再回絕。最后諸葛亮被劉琦請上高樓,見確實沒有外人,諸葛亮才說“已有良策”,并以春秋時晉國申生、重耳之事為例,建議他趁江夏遭孫權新破、無人鎮守之際,向劉表請求領兵前往鎮守,方可避開蕭墻之禍。劉琦感悟后依從此計,出任江夏太守,最終得以身家平安。
上述故事出自真實的歷史,在《三國志》《后漢書》里都有記載。
這個故事給人的印象是諸葛亮很不愿意介入劉琦的家庭糾紛,最后實在沒有辦法才勉強出了個主意,使劉琦轉危為安,滿心歡喜地赴江夏上任去了。但是有幾個問題值得深思:
首先,這個計策是諸葛亮被逼無奈、急中生智想出來的,還是早有預謀和劉備事先策劃安排的呢?《三國志》載:“琦每欲與亮謀自安之術,亮輒拒塞,未與處畫。”劉琦已經求助了好幾次,諸葛亮雖然頻頻拒絕,但絕不會沒有想法。他是劉備的心腹謀士,兩人“情好日密”,如魚得水,幾乎是無話不談。因此,鼓動劉琦去鎮守江夏的主意,劉備應該知道而且表示贊同,諸葛亮才會將之告訴劉琦。
△諸葛亮影視形象。圖片來源:電視劇《三國演義》截圖
其次,劉琦離開荊州治所襄陽去鎮守江夏,這件事對劉備集團有沒有好處?如果有的話,這個好處有多大?答案顯而易見,諸葛亮是輔佐劉備的軍師,他給劉琦出的主意必須首先符合劉備的利益。當時正值建安十三年(208)夏,曹操平定北方后即將南征,劉表病重活不了多久,荊州的軍政勢力裂為兩派,分別支持劉琦與劉琮。這一矛盾日益激化,其演變的走勢會影響劉備集團的安危去就。
此時恰逢重鎮江夏郡的長官出現空缺,對劉備來說,讓劉琦遠走夏口,顯然要比留在襄陽更為有利,這與《隆中對》的戰略規劃有密切關聯。
諸葛亮當初為劉備策劃的發展步驟是先取荊州,再奪益州;東聯孫權,北拒曹操。可劉表是朝廷任命的荊州牧,得到州內各界擁護,又在劉備落難時予以收容,所以當他在世的時候,劉備是不能起兵奪取荊州的,否則就是恩將仇報,會遭受輿論譴責,喪失州內官員與士民的支持。況且劉表對他早有戒心和防備,也很難得逞。
劉備占據荊州的計劃只能在劉表病故、政局出現動蕩時伺機實現,如果這時劉琦在州治襄陽,劉備必須擁護他來繼位,自己充當保駕的幫手而做不了荊州之主。如同赤壁之戰后,劉備上奏朝廷“表琦為荊州刺史”。若是劉琦遠赴江夏,那么劉表死后劉備到襄陽奪權就可以放開手腳,只需對付劉琮和蔡氏黨羽,從而把荊州大權直接掌握在自己手里。
對劉琦來說,出任江夏太守雖然躲開了政敵的迫害,但劉表去世時他不在身邊,繼位之事容易被蔡氏黨羽操縱,因而注定了奪嫡斗爭的失敗。據傳當年秦始皇出巡時死在沙丘,臨終前要傳位給遠在北邊的長子扶蘇,卻被趙高、李斯篡改遺詔,另立隨行的少子胡亥即位。熟讀經史的諸葛亮很可能了解這個典故,他的建議讓劉琦得以避禍,卻失去了從劉表手中接班的機會。
由于上述緣故,諸葛亮的這條計策也符合蔡氏家族的心意,所以劉琦的請求沒有遭到他們反對,得以順利通過。劉琦雖然不得寵,但身為長子,“性慈孝”,又有一幫文武官員的支持,并非完全沒有繼位的可能。后來劉表病危,劉琦趕回來探視,“瑁、允恐琦見表,父子相感,更有托后之意”,于是他們拒絕劉琦進門,并且逼迫他返回江夏,這就表明了蔡氏黨羽的擔心。
劉琮繼位后派使者到江夏,把劉表的威武侯印綬交給劉琦,傳達說由他掌握荊州統治權力,劉琦來繼承父親的封邑和爵位。遠赴江夏的計策雖能確保劉琦平安,但也含有對他繼位不利的因素,而對劉備只有好處。
正是因為這個緣故,諸葛亮再三推托,不肯輕易告訴劉琦,用的是欲擒故縱的手法,吊起他的胃口,使其不會懷疑此計別有用心。
△劉備影視形象。圖片來源:新版《三國》劇照
再次,讓劉琦出鎮江夏的計謀,是否為劉備留下一條保底和逃難的退路?《隆中對》的策略是聯合孫權來抵抗曹兵,可當時劉表與東吳相互仇殺,劉備不能直接派人和孫吳聯絡。夏口是荊、揚兩州交界的交通樞紐,為長江、漢水合流之處,又有鸚鵡洲佇立江心,使大江至此分流,兩側的水道變窄,是控制長江船只航行往來的要沖。當初甘寧率部下離開劉表去投奔孫權,就是在那里被黃祖攔截。
試想若是劉琦沒有去戍守江夏,這座重鎮很可能被蔡氏集團掌握,劉琮投降曹操后,也會歸于曹操集團,從而斷絕了劉備與孫權來往聯系的可能。劉備后來在當陽兵敗,幾乎是全軍覆沒。渡過漢水后,“遇表長子江夏太守琦眾萬余人,與俱到夏口”,這才擺脫了險境。
如果沒有劉琦的接應和安頓,劉備等人豈不成了無處容身的喪家之犬?后來諸葛亮到柴桑與孫權協商合作抗曹,劉琦的萬余兵馬和江夏重鎮就成了談判的重要資本。孫權詢問劉備還有什么力量和他一起抗曹?諸葛亮回答:“豫州軍雖敗于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要知道周瑜率領出征的軍隊也不過三萬人,這就顯出劉琦江夏萬余兵馬的可貴。
若非諸葛亮的深謀遠慮,劉備此時兵微將寡,只能像當初投奔袁紹、劉表那樣依附于孫權,成為聽從號令的下級,而不是平等合作的盟友,這樣就無法在勝利后分疆裂土,獲得荊州的一席之地了。
最后一個問題是,難道諸葛亮在當時已經預料到當陽兵敗,著手為劉備鋪設安身的退路了嗎?非也,這應該只是他應對復雜情況的多項方案之一。
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是在建安十二年(207),這時曹操已消滅了袁氏兄弟,統一北方后即將南征,諸葛亮對上述形勢了然于胸。“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為此他建議劉備抓緊擴充軍隊,命令沒有戶籍的游民必須登記造冊,從中征發兵丁。“備從其計,故眾遂強。”
劉備擴軍后的數量有多少,史書沒有明確記載,可是提到他從樊城撤退時自己帶領步卒主力南下,另派關羽率戰船數百艘沿漢水至江陵。
劉備敗走夏口之后,“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估計他在長坂兵敗前身邊的步卒至少得有萬余人,合計關羽的軍隊共約兩萬人。憑借這些兵馬在新野、樊城當然抵擋不住曹操的大軍,諸葛亮必須籌劃出借助其他力量防御強敵入侵的方案。雖然很難對此后的形勢發展做出精確預判,但是他可以設想出戰局演變的幾種可能性,并提前做好應對的措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