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常住人口算,0歲-14歲人口,上海已經連續二十年低于10%。
如果按照戶籍人口算,0-14歲人口的比重又會是怎樣的呢?
《上海統計年鑒》并沒收錄0歲-14歲人口,而是收錄了18歲以下、18歲到34歲、35歲到59歲的人口。另外,這份年鑒還收錄了65歲以上人口的具體年齡分布。
結合這兩組數據,我們可以繪制一張圖表,展示歷年來上海戶籍人口的年齡分布情況。
通常來說,14歲以下的人口和60歲以上人口,均屬于非勞動人口,需要勞動人口供養的。
結合這個情況,我們將勞動力階段的人口(18歲到34歲、35歲到59歲)放在按比例精確劃分的金字塔圖表的下部分。
先看結構,18歲到59歲的上海戶籍人口,從2007年的68.3%,下跌到2012年的63.7%,再到2017年的54.9%。
到了2023年,這一比例突破了50%,僅有49.7%,即每兩個上海戶籍人口,不到一人的年齡在18歲到59歲。
考慮到18歲到30歲區間,還有相當比例的人處于求學階段,所以如果不考慮外來人口,上海真實的撫養比已經跌破了1:1,即不足一個勞動力,要養一個多的非勞動力。
具體到不同的年齡段,0歲-17歲人口經歷了先下降、再上升又下降的過程,這與一部分外來人口轉正、成為新上海人、拿到戶籍有很大的關系。
80歲以上人口所占比重總體是上升的,但受2020年-2022年的影響,其比例有小幅度的下降,大約每20個上海人,有一人年齡在80歲以上。
18歲到34歲,這個在就業市場最具競爭力的年齡段,其人口比重從2007年的24%下降到2023年的14%,跌幅接近十個百分點。
35歲到59歲,雖會受到年齡的歧視,但仍是可以養活自己和家人的勞動力。這一年齡段人口,也從2007年的44%下降到2023年的35.5%。
2023年,上海戶籍人口中,65歲到79歲的人口比重,達到了23.5%,在未來幾年突破25%是大概率會發生的事。
遙想2007年,這一比例還僅有11.7%,15年間增長了一倍多。
這個年齡段人口的增長,與二戰后的”嬰兒潮“有很大的關系:即1950年以來,世界各國人口生育率高漲。
當這部分人步入老年的時候,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城鎮化、女性受教育程度、生存節奏變快、丈母娘經濟、彩禮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一代人的生育意愿明顯下降。
這是上海戶籍人口中,老齡人比例增加的核心原因。
考慮到上海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具有領先的優勢,這意味著這種現象很快會在全國其他地區出現,即老齡人在當地人口中的比重增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