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AI很火,大模型也熱
很多人想知道
這些一線干活的AI牛馬
一個月到底能賺多少錢呢?
比如,搞算法的,搞Agent開發的
搞AI平臺的,搞AI安全的...
這事兒不能瞎說
我們最近看到一個有意思的銀行招標
2025年,交行招標【AI外包人員】
招三種崗位的人
業務AI專家丨AI算法工程師丨AI訓練工程師
交行找這些外包工程師干啥呢?
招標文件中有5個包
外包人員就負責這5個包的具體工作
第1、2、3包:搞【AI場景應用】
包括精準營銷、風險管理、運營管理等場景需求。
第4包:【AI平臺+模型】
包括多模態數據建模、知識加工檢索、數據標注、數據增強、特征管理、分布式計算、模型開發及訓練框架、模型訓練、模型驗證、模型可解釋性、模型性能測試、模型可信驗證、模型閉環運營體系、模型編排、模型計算資源調度、模型應用集成開發、模型服務治理、模型風險管理、模型資產管理等。
可以說,把一個模型從出生 → 訓練→ 上崗 → 回爐,統統得管。
第5包:【AI安全】
包括生物識別防攻擊、圖像防偽、AIGC深度合成音視頻鑒偽、數據生成防攻擊、可信AI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防偽、大模型安全評測、模型備案設計、內容安全檢測與防護、合成內容檢測等。
這些關鍵詞,是不是很時髦,很炸裂。
近期,中標結果公示
5個包件共有14家企業入圍
通過公示結果,我們清楚了解到
銀行找外包AI牛馬的價碼
有人說,這次中標價格
極有可能成為
未來大甲方采購AI外包人力的參考價
這次采購的AI牛馬,頗具代表性
是目前市面上,需求最旺盛的三類崗位
中標廠商,也是各具特色
有的是AI平臺型公司,有的是金融科技公司,有的是大型IT服務公司,有的是系統集成公司,有的是數字營銷公司,有的是安全公司…
可以說,交行這一個標
把各路高手湊成了最強AI戰隊
所以
圈內老司機評價道
可以預見
外包AI人頭,將會越來越普遍
是未來服務大甲方的生意模式之一
形成“三贏”局面
廠商:靠AI人力外包,刷口碑,刷存在感,刷經驗值
在廠商層面,外包基本不賺錢
因為外包的人,得是真正“能干活”的人
生瓜蛋子派過去,無異于自砸招牌
但真正能干活的人
在市面上招,要多少錢呢?
以【算法工程師】舉例
看看最近一周薪資行情(來源boss直聘)
而廠商中標價除了員工工資
還得搭上社保、五險一金…
細算下來,廠商基本不賺錢
那為啥還上趕子來干?
①像銀行這類項目是“招牌工程”
能在行業里打樣板、打知名度
②把自己人放進甲方現場
刷存在感,臉熟即信任
③甲方真實場景,是乙方最佳練兵場
持續打磨產品和服務能力
甲方:不養人,只買能打硬仗的“雇傭兵”
AI人才貴,養一支隊伍成本太高
一個算法工程師月薪大幾萬起
關鍵是還招不到真正會干活的大牛
高手都在互聯網大廠、大IT公司里
而且一個AI項目動輒要配置幾十人
模型后訓練、部署、優化、適配、應用開發
全是專業活兒,還不一定干得好
而外包可以快速拼出一個AI戰隊
拿來即用,干完結賬,省事省心
而且甲方風險可控,不行就換一家
比如,交行標書明確寫道
不承諾在協議期限內授予入圍供應商實際采購訂單,也不承諾授予其采購數量和總金額,最終合同金額以實際結算為準。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
入圍不代表一定用,好用才用
個人:水貨時代過去了,有項目經驗才是王道
現在求職行情變了
前兩年,入行門檻低,水也多
只要沾點AI邊兒,就有機會混進AI崗
從今年開始,廠商優先招“能干活”的人
那怕招個實習生,都要嚴格專業對口
還有一個現實情況,也挺有意思
能真扛項目、頂得上去的AI牛馬
很多是這1-2年內部成長起來的“老員工”
他們跟過落地、快速自學、越戰越強
所以,別整那些虛頭巴腦的
在實戰中磨煉,才是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