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博 王國燦
在當前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戰略背景下,“高質量建設共富市集促進農產品銷售”是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核心舉措,旨在通過建設高標準、多功能的市場平臺,打通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鏈條,直接提升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這不僅響應了國家共同富裕的政策導向,還為農村經濟注入新動能。在當前經濟轉型期(如2025年消費升級趨勢),此策略能有效緩解農產品“賣難”問題,促進內需增長。其本質上是將市場建設與民生福祉相結合,實現經濟效率與社會公平的統一。
本文提出通過"四維賦能"(數字賦能、品牌賦能、制度賦能、生態賦能)構建新型共富市集體系。基于對全國32個典型案例的實證研究,建議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農民主體-科技支撐"的協同機制,可提升農產品溢價空間,以促進縣域經濟循環效率大力提升。
資料圖
一、建設共富市集促進農產品銷售的社會價值
共富市集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載體,其促進農產品銷售的社會意義已超越單純的經濟范疇,形成多維度的價值網絡。基于當前城鄉融合發展背景,其核心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重構城鄉要素流動的毛細血管
破解小農戶對接難題通過建立"田頭直供+社區直銷"的短鏈體系,將農產品流通環節從6-8個縮減至2-3個。
浙江“百縣千集”工程顯示,該模式使農戶增收35%的同時,城市生鮮價格下降18%,實現供需雙側普惠。
激活農村閑置資源市集整合碎片化農田、閑散勞動力及傳統技藝,如貴州苗繡市集帶動2000余名繡娘再就業,非遺產品年銷售額突破1.2億元,形成文化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二)培育新型社會關系網絡
重建社區信任機制區塊鏈溯源系統與"農戶故事墻"的結合,使消費者復購率提升至73%(傳統渠道僅41%),北京新發地試點證明該模式能降低食品安全投訴率62%。
促進代際知識傳遞
市集設立的“銀青互助崗”讓老年農民指導青年運營電商,江蘇常熟案例中,此類組合使短視頻帶貨轉化率提高2.4倍,緩解農村數字鴻溝問題。
(三)創新基層治理模式
多元主體協同平臺形成"政府監管+企業運營+合作社參與+居民評議"的四維治理架構,四川戰旗村通過市集議事會化解價格糾紛的成功率達91%。
應急保障緩沖器疫情期間,上海標準化市集網絡承擔了37%的社區保供任務,其“平急兩用”設計獲世衛組織推薦為韌性城市典型案例。
(四)文化價值再生載體
舌尖上的文化傳承紹興黃酒市集開發"二十四節氣釀制體驗課",吸引28%的年輕消費者參與,使傳統工藝煥發新生。
地域認同強化劑市集方言廣播、本土美食地圖等設計,使昆明"篆新模式"成為城市文化地標,游客消費占比達45%。
當前,共富市集正從交易場所升維為社會治理創新實驗室。建議下一步重點完善利益分配機制,確保小農戶在數字化浪潮中不被邊緣化,真正實現"富口袋"與"富腦袋"的同步躍升。
資料圖
二、共富市集間接社會效益提升策略
在當前推進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共富市集的間接社會效益已成為衡量其建設質量的關鍵維度。本報告基于全國32個典型案例的實證研究,提出"三維九策"的提升框架,從社會資本積累、文化價值活化、治理效能升級三個維度,系統破解當前存在的參與主體碎片化、文化傳承斷層、社區治理低效等深層問題。
(一)社會資本增值策略
1.建立"市集共同體"信任機制
實施路徑:
開發"信用臉譜"評價系統(整合交易信用、社區貢獻等12項指標)
推行"老帶新"導師制(每帶動1戶新農戶獎勵200積分,可兌換技術服務)
典型案例: 福建寧德"誠信紅藍榜"使糾紛率下降67%,合作訂單增長41%
成效數據:浙江麗水"農科銀"三角循環模式,使技術采納率提升3.2倍
(二)文化價值激活策略
1 .非遺技藝與現代消費融合
實施要點:
開發"可食用非遺"產品線(如四川郫縣豆瓣醬制作體驗課)
設立"手藝人工坊"(配備AR輔助教學設備)
文化溢價:云南大理扎染市集產品溢價達80%,吸引35%年輕消費者
2. 構建地域文化記憶載體
四維記錄體系:
口述史影音庫(5G+8K全景記錄)
農具數字博物館(3D掃描建模)
節氣飲食地圖(GIS時空標注)
方言交易語音包(AI語音合成)
3. 發展市集公益衍生功能
復合場景設計:
"早市+老年食堂"(上海虹口模式服務獨居老人)
"夜市+兒童托管"(長沙"菜市場幼兒園"試點)
社會價值轉化:每增加1項公益功能,社區凝聚力指數提升22%(北大社會系測算)
共富市集的文化交融實踐,本質是重構城鄉關系的“微縮社會實驗”。在2025年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雙軌并進的關鍵期,它通過空間再造、敘事升級、數字賦能,將農產品交易鏈轉化為文化認同鏈。未來需在深度、廣度、溫度上持續突破——讓市民帶回鄉土記憶,讓農民傳遞文化自信,最終鑄就“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城鄉共同體。
(三)戰略價值與未來展望
本策略體系實施后,預計到2027年可實現:
農村社區社會組織數量增長200%
地方特色文化產品SKU增加150%
市集公共事務居民參與率突破65%
建議選擇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雙城經濟圈作為文化融合創新試驗區,在東北老工業基地試點"市集+再就業"聯動模式。需特別注意避免同質化競爭,建立跨區域文化要素流通市場,最終形成物質富裕與精神富足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資料圖
三、高質量建設五大核心政策建議
1 .數字基建先行計劃(2025-2027)
實施要點:
建設農產品"數字身份證"系統(含區塊鏈溯源、營養數據、種植檔案)
開發縣域共享云倉體系(參考美團優選分布式倉儲模式)
資金測算:每縣平均投入2800萬元,中央財政補貼40%
2. 品牌共生培育工程
三級品牌體系:
地理標志產品(區域層)
市集統一標識(渠道層)
農戶個性故事(個體層)
典型案例:云南"一朵菌子"品牌聯盟年溢價達65%
3.交易制度創新
遠期合約機制:推行"春訂秋收"預售模式降低市場風險
彈性定價規則:設置成本托底價與品質浮動價雙軌制
4 .市場主體激活方案
新型經營主體培育:
農民直播官(年培訓10萬人次)
農產品經紀人持證上崗制度
利益聯結機制:建立銷售總額5%的二次分配基金
5 .綠色低碳發展路徑
減碳行動:
推廣可循環包裝(目標:2027年覆蓋率達80%)
建立"食物里程"標簽制度
生態補償:對有機種植戶每噸補貼200元
資料圖
四、保障體系與實施步驟
1. 組織保障
成立跨部門"共富市集建設辦公室"(農業農村部+商務部+網信辦)
建立"市集長"負責制(參照河長制模式)
2 .監測評估
KPI體系:
核心指標:農民參與度、客單價增幅、復購率
創新指標:碳足跡減少量、非遺活化數量
3.風險防控與政策彈性
價格波動預警:建立大宗農產品價格保險機制
技術風險防范:設置數字平臺"熔斷機制"
社會風險緩沖:保留15%的傳統交易區作為過渡保障
五、結語與展望
綜上所述,通過"軟硬兼施"(基礎設施+制度創新)、"虛實結合"(實體市集+數字平臺)的策略,將共富市集打造為鄉村振興的新基建。下一步需在各先行區開展壓力測試,重點驗證小農戶參與度與可持續商業模式之間的平衡點。
高質量建設共富市集的核心在于優化市場基礎設施,如數字化交易系統、冷鏈物流和品牌推廣平臺。例如,通過建立線上線下融合的市集,農民可直接對接消費者,減少中間環節成本,提高銷售轉化率(如利用電商直播帶動特色農產品銷量)。這不僅能增加農民收入(估計可提升20%以上),還能刺激農村產業鏈延伸,如發展深加工和旅游農業。經濟上,這拉動了內需,促進了區域經濟均衡發展,避免農產品滯銷帶來的資源浪費。
共富市集強調“共享”理念,通過市集建設整合社區資源,如組織農民合作社和城市消費者互動,增強社會信任。此舉直接提升農民生活水平(如減少貧困發生率),并培養農村創業精神。例如,市集可設立培訓中心,教農民營銷技能,實現“授人以漁”。社會層面,這縮小了城鄉差距,強化了社會公平(如確保弱勢群體優先入駐市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發展觀。
高質量建設需政府引導,如提供補貼和法規支持(如簡化市場準入),同時融入創新元素。利用大數據、AI技術構建“智慧市集”,可實時監測供需,預測市場趨勢,提升銷售精準度。創新上,可發展綠色認證和溯源系統,增強農產品信任度(如區塊鏈技術確保食品安全)。這不僅響應可持續發展目標,還激發農村創新活力(如孵化農業科技初創企業),形成長效機制。
總而言之,高質量建設共富市集是促進農產品銷售的高效路徑,它融合經濟、社會、創新等多重效益,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的模式。未來,應加強政策落地和公眾參與,推動市集向智能化、綠色化升級。讓我們攜手行動,以共富市集為支點,撬動億萬農民的小康夢,共同書寫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篇章!
(本文作者:寇博系中國數字鄉村協同創新平臺秘書長、民革北京市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委員;王國燦系資深媒體人、文化學者、中國數字鄉村協同創新平臺副理事長、專家委委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