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一直在玩,也就刷刷文章做做回復就渾渾噩噩地過了5天。
結果今早打開后臺,一條評論映入眼簾,內容令人哭笑不得:
“屎黃屎黃的!你還可以說一下水滴,光粒,智子,二向箔這些的科技原理。”
很顯然,這是某位對“大劉”系列科幻小說頗有意見的讀者,覺得我在揭穿“偽科技幻想”時不夠“客氣”。
而就在幾天前,我刷短視頻的時候,又看到這樣一條熱度不低的視頻——
“我花了500萬去買一堆玉米,提煉出了10克黃金。”
視頻中配文還寫著“一噸玉米能提煉出10克黃金”,拍攝者穿著保安制服,煞有介事地對著鏡頭講述“提煉方法”,言辭之間信誓旦旦。
荒唐的不是視頻,而是評論區真的有人信了。
這讓我不得不坐下來認真寫點東西,講講當前普通大眾對于“科技”二字的嚴重誤解,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在此之前,我們先看豆包的回復:
你沒看錯,這是一份AI搜索結果的總結——在“參考了9篇搜索結果”的前提下,豆包居然把“玉米提金”這種謬論“科學化”包裝了出來。
不僅給出了數字,還洋洋灑灑列出了黃金來源、提煉過程與經濟與環保考量,仿佛這真是一個可供討論的成熟課題。
問題來了:
——這些“研究”究竟從何而來?
——有哪一篇正規期刊、哪一位材料學教授、哪一個環境經濟模型,曾認真地計算過“玉米黃金轉化率”?
實際上,這是典型的AI拼接式謬誤:從“土壤可能含痕量金屬”+“植物有富集效應”+“燃燒可留下金屬灰燼”這三件事中各取一句,然后拼出一個“科學合理”的騙局。
很多人在W君的文章中都會引入一些不知道哪里來的AI的分析和回復信息。這事情就搞得全知全能的W君不如AI權威了是嗎?
但你如果哪天真的去問一句:“請你用熱力學模型精確計算玉米根系富集金屬元素所需的土壤黃金濃度,并與地殼金儲量進行對比。”
AI也會煞有其事的對這個問題展開回復:
一句話總結:它不懂,但它能演。
這種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看似邏輯清晰、實則毫無依據的AI式科學寫作,正是現代“技術崇拜型謬誤”的溫床。
而AI,恰恰最擅長的就是形式邏輯拼接。
我們真的應該好好問問——是誰給了他們“講科技”的權威感?又是誰在主動放棄自己的判斷力,把荒唐當成未來?
說到提煉黃金,眾所周知的南非Witwatersrand(維特沃特水嶺金礦)有著全球最好的金礦石品質。
它由大約30 億年前的沉積巖層組成,這些沉積巖層曾經是淺海。該礦區已開采了約20 億盎司黃金,頭礦等級為6-10 克/噸黃金,估計儲量為1161 億盎司。你看著金燦燦的礦石,真正用來提取黃金的時候其含金量也不過是每噸10克。
那我們不妨算一算,一噸玉米需要多少土地、覆蓋多少土壤、接觸多少物質,才能在“提金”的幻想里自洽:
根據央視新聞2023年報道,中國攻克高密度玉米栽培技術后,每公頃玉米最高產量達1085公斤。換算下來:
每噸玉米約需土地 0.92 公頃 ≈ 9200 平方米
假設玉米根系深度 1 米,則覆蓋土壤體積約 9200 m3
農田土壤密度約 1.4 噸/m3,總重量達 12880 噸
——也就是說,為了從 1 噸玉米中“提煉”出 10 克黃金,玉米需要從 超過 1 萬噸土壤 中,把金元素“篩選”出來,根系吸收、轉運、富集,然后你再燒掉它,剩下這可憐的一點點灰里刮出金子?
玉米不是“生物金礦”,也不是“化學聚寶盆”。這么干不僅毫無科學依據,更是對整個理性社會的智商挑釁。
有人相信這樣的鬼話,其實有一個隱蔽的原因:有一篇流傳甚廣的科普報道提到,玉米對金具有一定的富集能力。
當年在中科院的老版網站上出現過一次,后來就被各種營銷號抄來抄去,而且也丟失和篡改了大量原文信息。例如“巴比契卡”出現了蘇聯、捷克斯洛伐克等不同的國籍,其中的“玉米灰分(corn ash)”也被直接被簡化成了“玉米”。
“玉米產出了黃金”,這句話在科研上也許本意無害,是在描述“根系對痕量重金屬元素具有有限吸附性”這種極其微弱的生物響應機制。但一旦脫離實驗室語境,被斷章取義地轉進大眾語境中,就成了“玉米可以提煉黃金”的荒誕謊言的開端。
一句“玉米對金有富集作用”,如果沒有后面緊跟“但其濃度遠低于經濟提煉臨界值”的警告,那就是在為偽科技埋下種子。
這篇文章的溯源作者是我們的養牛養豬飼料研究大牛邢廷銑,是他的《千姿百態的食物鏈》系列中的一篇小短文,這個系列文章主要在討論的主要是生態和富集,在富集的概念上還是微量元素,這個討論本質上還是生態與元素循環,而不是煉金術。唯一在黃金問題上少了一點——就是少了“但其濃度遠低于經濟提煉臨界值”,這就給后面的偽科學埋下了荒誕的種子。
于是就有了前面用500萬買下一堆玉米的荒誕故事,其實原文中提到的玉米灰分是指烘干的植物組織在600℃灼燒,有機物中的碳、氫、氧、氮等元素以二氧化碳、水、分子態氮和氮的氧化物形式散失到空氣中,余下一些不能揮發的灰白色殘燼。要知道雖然干玉米含水量少于14%但其中大量的蛋白質、糖分、纖維素都是在600?C下會轉變成煙氣揮發掉的,最終1噸玉米所能獲得的灰分總重量也就只有20公斤左右。這也就是說人家說的1噸玉米灰分本身就需要50噸的玉米。
按照今天的玉米價格2300元一噸的價格來計算50噸的玉米大約要11萬5000元,今天金價為768.98元/克,咱們計算10克,可以得到7689.8元,也就不到1萬塊錢。這還沒有計算將玉米粒維持在600?C的溫度轉化為灰分的能耗成本。按照標準計算方法,電爐轉化50噸玉米為灰分需要耗電721度/噸。咱們就以家用0.49元一度電來計算,電費需求是17664.5元差不多得到的金子是處理這些玉米的電力消耗的零頭——何苦呢?磨成棒子面做窩頭不香嗎?
而且,這里的計算還沒有包括將10克金從1噸玉米灰分中提煉出來的化學試劑成本……
其實,這種荒誕的事情就在于大家的一個認知誤區:很多人只是知道某件事“可能存在”或“聽說過”,比如“植物能富集金屬”“土壤含有黃金”,但從未理解其中的物理機制、濃度等級、經濟臨界值這些關鍵維度。
于是,一旦這些片段式概念被自媒體拿來“氣氛包裝”、煽動性解讀,立刻就從“聽說過的科學詞匯”搖身一變,成了“似是而非的科技概念”。
信息碎片在缺乏科學教育支撐的土壤中,就像種子掉進了潮濕發熱的堆肥里,一點點就發了芽。可這發芽的不是常識,是荒唐,是虛假的權威感。
回到最初的“屎黃屎黃”的回復,水滴——強相互作用、光粒——相對論效應、智子——超弦理論、二向箔——數學中裸奇點(naked singularity)的空間表述……
其實很多科幻作家和很多民眾就只是知道一個詞匯而已。某個詞匯某個概念是很難構建出一個完整的科技觀的。
如果真信這些——那么恭喜你,你已經被偽科學洗腦了!你會活在一種虛幻的荒誕而且毫無根據的自信和快樂中,對你自己的人生和你所處的環境永遠充滿著幸福的向往和期待。
但很遺憾,這并不是人類行為,唯一能對標的就只是蛆蟲了!
并沒有罵人,這種行為在哲學上有一個專有名詞——自愿的非理性(voluntary irrationality),是一種對真相的主動逃避,是理性的自我否定。
蛆蟲無需理解環境,只需響應刺激;
它們的生存目的就是攝取、擴張、自我循環;
沒有反思、沒有選擇、沒有意義——只有本能與反應鏈條的重復。
當一個人活得像個人,但思考方式卻像蛆蟲——不再求證、不再懷疑、不再構建認知邊界,而只是用錯誤的信息麻醉自己、取悅自己、滋養自己。
這是“人類”的退化,不是技術落后,而是心智主動投降。
在虛幻中活得快樂,不是幸福,而是理性的終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