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寫了一篇星球文章:《反無序“價格戰”,不是針對比亞迪》,之前還有一篇可以配套閱讀《》。
原計劃在昨天基礎上,繼續談談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和消費驅動問題,中場休息的時候看到了一個留言,感覺挺有意思,插隊談談感受。
這個留言建議小鎮去了解下所謂的“自媒體不可能三角”,也就是日更、原創、有深度不可能同時實現,尤其不可能靠一個人兼職實現,讓小鎮不要再吹了,小心牛皮吹破。言下之意就是認為小鎮是抄的,所以才能保持每日用兩三個小時就能完成幾千字文章,還能保持相對深度。
小鎮只能說,這是真沒見到牛人啊,個人經歷和視野限制了眼界。
以毛主席為例,其實毛主席還是一名非常厲害的新媒體兼職創作者,在毛主席轟轟烈烈的一生中,始終伴隨著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媒體活動,在那個時代主要是報刊活動。
比如在1919年創辦《湘江評論》,基本是周刊,從7月14日創刊到八月中旬被軍閥張敬堯封禁,一共發行5期,作為主編和主要撰稿人的毛主席,撰寫了創刊宣言和40多篇文章,平均每天一篇半。注意這是兼職創作,當時毛主席本職是組織學生運動,還要負責刊物的編輯、印刷等一系列管理工作。
這些文章涉及很多深層的問題,更撰寫了《民眾的大聯合》這篇引起全國轟動的文章,提出“世界什么問題最大”“什么力量最強”的時代之問,還自問自答,認為“吃飯問題最大”“民眾聯合的力量最強”,并把解決“吃飯問題”和“聯合民眾力量”作為實現革命的兩大前提條件。
之后毛主席一直把媒體報刊活動作為關鍵陣地之一。1919年12月領導湖南學生開展“驅張運動”,這個“張”就是張敬堯,在此期間,毛主席首次運用通訊社方式開展宣傳工作,每日發出新聞稿150余份,大多出自毛主席之手。
1920年毛主席還總結自己的新媒體經驗,認為“向群眾進行教育,文字必須淺顯生動,短小精悍,尤其要根據事實說話,不許專講空洞的大道理”。這時候毛主席27歲。
到了國共合作時期專門負責宣傳工作,報刊活動強度仍然不減,創辦了機關刊物《政治周報》,并作為第一任主編和主要撰稿人,在前四期發表了20多篇文章。
后來的就不一一列舉了。毛主席一生創作難以計數,粗略估計,留下的文稿達4萬多件,總字數達三四千萬字。這僅僅是毛主席諸多工作中,并不突出的一項。
請問,毛主席是不是以兼職,做到了日更、原創、有深度?
作為普通人,當然不能跟毛主席比,但一般原創的文字要求,也沒必要達到毛主席的層次啊,何況有多少人敢說比毛主席還忙?
那么文字標準更低、時間更多、信息獲取更便利等支持下,做到日更、原創、有深度,很不可思議嗎?
所謂的自媒體,能多有深度?能跟政策文件、立法、論文、科研創新比嗎?哪怕最水的論文,也比自媒體嚴肅得多吧?
自媒體文章,對原創和深度的要求很低,并不是發現或者總結一個新東西,而是針對已經發生的事件、問題、變化等基于過往的認知給一個解釋說法,是一種微創新,并非一定去一線調研,其重點是保持持續學習、更新認知框架,從而以一套不斷精進的認知模型去解讀現象。所謂的內容質量,并不是看所謂的文筆,而是取決于認知高度。
而且自媒體文章也有套路。把現象、理論介紹下,再談談一些錯誤的、正確的觀點,這已經一千多字起步了,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再不同角度找找案例,結合理論、歷史、國際,每一個結合或案例最起碼三五百字,這是很簡單的套路,組合在一起后,起碼3千字以上。
至于更新頻率和文章篇幅,不過是熟能生巧罷了。很多網文作者能夠做到在兼職的情況下,每天完成數千字甚至上萬字,這類網文還要注意情緒調動、結構行文,把握情節發展,原創性其實比自媒體文章高。
在此基礎上,再看看研報、知網論文或者相關書籍,聽一下業內專家的演講,在自媒體領域,已經很深了。
很難嗎?
當然,不至于說人人都能做到,但小鎮相信,只要能考上大學,進行幾個月的專門練習之后,起碼10%的人有可能做到。
所謂“自媒體不可能三角”,核心還是積累、效率、方法和認知問題,自媒體領域提出所謂的“不可能三角”,主要還是真正能力強的人并沒有正兒八經地搞自媒體,整體還處于小作坊時代,沒有經受工業化的洗禮。
現在自媒體領域已經越來越專家化,很多其他行業有一定積累的人,把自己主業的知識和認知拿到自媒體領域,已經在重構自媒體的價值標準,雖然短視頻領域還是流量盛行,但總體而言,正在變得更加專業化。就類似流水線的工業化生產,替代了過去的手工小作坊,在小作坊看來,不可能實現的大規模、標準化、高質量生產,但在工業流水線面前,這很難嗎?
現實生活和學術理論中,也有很多“不可能三角”。但這些所謂的“不可能三角”,是為了方便理解事物的矛盾關系和難點,而非自縛手腳,更不是思維僵化、拒絕進步的借口。
比如“外匯不可能三角”,認為一個國家無法同時實現資本自由流動、貨幣政策獨立性和匯率穩定這三個目標,只能在其中選擇兩項而放棄第三項。
重點是讓人理解哪三個因素之間存在矛盾,但三大因素組成的三角,中間有無數的點,完全可以取得最優的狀態。外匯政策,就是要根據現實變化和當前需求,動態調整均衡點,而不是僵化地認為,只能選擇兩個、放棄一個。
何況,事物在不斷變化,技術進步帶來截然不同的解法。
比如在馬車時代,也可以總結出速度、舒適、安全不可兼得的所謂“馬車不可能三角”,但是汽車代替馬車以后,能不能做到呢?
在區塊鏈等新技術支持下發展出來的數字貨幣,比如“央行數字貨幣+多邊央行數字橋”,就有望打破外匯不可能三角。
所以,不要輕易自我設限。
比如本篇,小鎮只用了半個多小時就寫完了。這就是自媒體創作的優勢,不需要過于斟酌,把簡單的道理,配合一些案例,然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寫出來就行了,甚至“的地得”都可以不分,正規的文字,哪能要求這么低。
其他文章推薦
如果喜歡,還請點贊、“在看”和關注吧
歡迎分享,讓更多人發現“大樹鄉談”
備用:大樹鄉談2022、大樹鄉談202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