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nèi)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jié)尾
宋氏家族在民國時期來說是權(quán)勢最鼎盛的時期,也是一家人最團(tuán)結(jié)的時期,后來隨著宋氏三姐妹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選擇,宋氏家族中的每個人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biāo)。
其中最受寵的弟弟宋子文選擇了棄政從商,一生也過得非常幸福,而反觀同為弟弟的宋子良,生活卻并不是那么好,并且還一直有許多關(guān)于他“殘忍”的話題出現(xiàn)。
宋子良風(fēng)流成性最終導(dǎo)致上海灘舞女懷孕,沒曾想他卻因為“丟臉”給了兩次“贍養(yǎng)費”以后就不想再管,為了徹底解決“麻煩”,他竟然默人將其沉江滅口,而這件事還有多少人參與其中呢?
說到宋子良他的名氣并不是很大,欠下的風(fēng)流債比較多,不過卻總能有人替他擺平,這一切都要基于他“背后的力量”。
他的姐姐有三位,其中兩位都曾坐上了總統(tǒng)夫人的位置,而大姐雖說沒有走向權(quán)利的巔峰,但是卻在商界占有一席之地,政商兩界對宋家都非常照顧。
加上宋子良的父親宋嘉樹早期也是與孫中山一起進(jìn)行了革命,盡管沒有直接加入同盟會,但卻利用自己的“牧師”的身份,幫助同盟會轉(zhuǎn)運物資,提供資金幫助。
宋嘉樹是一個非常有頭腦的人,他在亂世中一眼看到了國外商貿(mào)代理的前景,也正因他的這個決定,才讓宋氏家族成為了民國時期的大家族之一。
除了經(jīng)商之道以外,宋嘉樹傳遞給子女最好的教育是愛情觀,他與夫人倪桂珍的感情一直非常好,這也從一定程度上讓孩子們領(lǐng)悟到了感情忠誠和專一的重要性。
倪桂珍與他相識是通過友人介紹,不過和宋嘉樹有過留學(xué)經(jīng)驗不同,倪桂珍自幼只在家中私塾攻讀經(jīng)典文學(xué),雖然能夠識字,但與新時期的女性卻還是有著一定的差距。
不少人都開玩笑稱倪桂珍就是“丑小鴨”,能夠被宋嘉樹喜歡上也是她的福氣,不過宋嘉樹卻并不這樣認(rèn)為。
在他看來倪桂珍是非常完美的妻子,因此兩人的婚禮也辦的十分隆重,宋嘉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自己對倪桂珍的珍重。
在婚后兩人也是“分工明確”,宋嘉樹在外工作,倪桂珍則相夫教子,因為有新時代的引領(lǐng),所以倪桂珍也非常坦然的能夠接受新事物和新變化。
婚后倪桂珍也給宋嘉樹生下了六個孩子,其中最有名氣的就是宋氏三姐妹:大姐宋靄齡、二姐宋慶齡、三妹宋美齡。
除了女兒外,三個兒子也非常有出息,宋子文棄政從商,與愛妻與孩子們一起在美國度過了踏實又平淡的晚年時光。
宋子良雖說風(fēng)流成性,但有家中的庇佑,加上他的政界頭腦的確非常出色,因此他還曾擔(dān)任了中國銀行理事和中國建設(shè)銀行董事長等職務(wù)。
三弟宋子安,曾就讀于美國哈佛大學(xué),留學(xué)歸國以后也開始在財政方面嶄露頭角,曾任職于國貨銀行經(jīng)理以及廣東銀行董事等職務(wù)。
而宋氏家族除了本身家庭成員就非常出色以外,他們家中的三個女婿也是非常了不得的人物,大姐宋靄齡嫁給了孔祥熙。
孔家也是民國大家族之一,孔祥熙在經(jīng)商上也非常有頭腦,與宋靄齡一起配合逐漸壯大了孔家和宋家。
二姐宋慶齡的丈夫則是我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qū)孫中山先生,他推翻了封建主義的制度,結(jié)束了兩千多年的王朝統(tǒng)治制度。
親手打造了中華民國,創(chuàng)立了《五權(quán)憲法》,不僅如此,他還首舉“一夫一妻制度”,因為珍愛宋慶齡,因此與原配夫人和妾室都紛紛劃清了界限。
一生都只鐘愛于宋慶齡,因為他的疼惜與思想引領(lǐng),宋慶齡最終才會走向革命的道路,走向為女性權(quán)益終生奮斗和爭取的道路。
只可惜兩人的感情太過短暫,在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因癌癥在北京病逝,死后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在1940年,民國政府就通令全國將他尊稱為“中華民國國父”。
從那之后宋慶齡一生都是孤獨一人,將自己的力量全部貢獻(xiàn)在革命事業(yè)中,只為完成他與丈夫共同的革命心愿與信仰。
三妹宋美齡嫁給了蔣介石,她一生都鐘愛權(quán)利,而蔣介石也愿意滿足宋美齡的期許,在追求她時就曾斥重金打造美齡宮,在南京種滿梧桐樹,只為博美人一笑。
盡管是國共爭奪期間,無論逃到哪里蔣介石都會優(yōu)先考慮宋美齡的安全,敗逃臺灣以后,蔣介石將許多決定權(quán)就交給了宋美齡,就連兒子蔣經(jīng)國都要看宋美齡的臉色行事。
晚年兩人雖說沒能再重返大陸,但宋美齡的生活卻也十分悠閑,有時還會和蔣介石一起在庭院燒烤,他們兩人的愛情十分互補(bǔ),共同攜手幾十年,無論政局如何都未曾放棄彼此。
雖說蔣介石在國共爭奪期間,曾做下了許多令人“憤恨”的事情,但光是感情來說,蔣介石的珍愛與專一也十分難得。
宋美齡盡管鐘愛權(quán)利,可也并沒有選擇在國民黨戰(zhàn)敗時離開蔣介石,父母的愛情教育對他們來說都是刻到骨子里的,專一和忠誠是對待感情的必須。
然而回看宋氏家族的一生,卻有一個人成為了例外,父母的感情并沒有讓他對感情專一,反而是時常流連于煙花之地和歌舞廳這樣的場所。
比起哥哥宋子文和弟弟宋子安,他的感情太過復(fù)雜和殘忍,宋子文和張樂怡相識,盡管此前與盛愛頤的感情傷透了他的心,可遇到張樂怡以后宋子文也是付出了全部。
兩人在婚后甚至從未分別過,最長的一次離別也是因為擔(dān)心安全問題,不得不將夫人留在美國,重逢之后兩人更加形影不離,在離世以后,夫妻二人也是葬在同一墓園中。
宋子安與夫人胡其瑛也是恩愛有加,兩人在婚后有兩個孩子,雖說關(guān)于他的介紹并不多,但是在短短的字里行間中都能感受到他對妻子的尊重與愛護(hù)。
但是宋子良在哥哥和弟弟面前就顯得有些遜色,尤其是他對待感情,風(fēng)流成性的他或許從不明白何為情深不移。
他從小的經(jīng)歷也十分動蕩,在1913年就隨著父母一起流往到了日本,為了幫助父親與同盟會取得聯(lián)系,因此在日本時他也多次前往孫中山的住處為父親傳話。
在歸國之后父母也是盡可能的培養(yǎng)他,不僅讓他就讀上海圣約翰大學(xué)還將他送到了美國范德比爾特大學(xué)留洋。
歸國后,憑借家族的勢力和聲望加上他自己本身的能力,他擔(dān)任了上海文局局長以及國民政府外交部秘書一職。
工作雖說非常不錯,但是宋子良的一生中卻也有一個揮之不去的人生“污點”,宋子良經(jīng)常利用閑暇的時間在外花天酒地。
因為喜歡跳舞,所以那時上海灘中的百樂門、大都會等聲色場所都是宋子良最常去的地方,奈何人在河中走,哪有不濕鞋的道理呢。
宋子良認(rèn)識了維也納舞廳的一名舞女,兩人除了跳舞以外,還在一起共度了良宵,或許對于宋子良來說這只是最平常的一件事,沒曾想?yún)s因為自己的這次風(fēng)流惹了大麻煩。
兩個月后,這名舞女就找到了宋子良,并宣稱是懷上了他的孩子,直言表示宋子良必須要娶她,雖說風(fēng)流可他也忌憚宋氏的臉面和家中的門風(fēng)被毀。
因此不敢將此事鬧大,最終只能選擇拿錢息事寧人,據(jù)說第一次宋子良就給出了十萬的高價,本以為這次能夠平息這件事,奈何沒過多久,那名舞女再次找上了門。
而這一次也同樣是要錢,并且還搬出了自己的“干爹”坐鎮(zhèn),宋子良何嘗見過舞女有這樣的氣場,因此也犯起了嘀咕,為了能夠擺平這件事,他只能又拿錢給舞女。
不過心中對此卻頗有不滿,最終找到了哥哥宋子文,希望他能幫忙出主意,而宋子文對煙花之事也不甚了解,只能將他又介紹給了那時上海灘有名的青幫老大杜月笙。
雖說是宋氏家族的人,但也正所謂“江湖有江湖的規(guī)矩”,杜月笙也不得不按照規(guī)矩辦事,因此立馬讓手下的人去打聽此事的來龍去脈。
一是為了了解宋子文有沒有給錢平息此事,二是想要知道這名舞女有沒有按照規(guī)矩辦事,在上海舞廳一直有一個規(guī)矩。
那就是舞女懷孕,孩子是去是留得由客人說了算,并且在此期間客人還要給一筆不菲的贍養(yǎng)費和營養(yǎng)費。
得知宋子良按照規(guī)矩辦事,并且還被舞女要了兩次錢財后,杜月笙就直接命令手下的人將舞女綁了起來直接丟進(jìn)了黃浦江中。
在青幫的規(guī)矩中還給這樣殘忍的做法取了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叫做“種荷花”,這名舞女也因為自己的貪婪,最終連同著孩子一起被永遠(yuǎn)的留在了黃浦江中。
雖說這件事對宋子良的生活并沒有太大影響,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規(guī)誡了他許多,后來他也將自己的生活重心放在了工作中。
在1946年還當(dāng)選了“制憲國民大會”上海市的區(qū)域代表,在抗日戰(zhàn)爭勝利之后他就決定定居美國直到1987年離世。
遺體也并沒有運回國內(nèi),而是安葬于紐約郊外風(fēng)可利夫墓園,宋子良的一生雖說有荒唐故事,但這一切也都隨著舞女和他的離世化作了云煙,只留下世人對他的零散評價。
參考資料:
和訊新聞——上海灘軼事:吳秀波早生八十年,杜月笙要這么處理他 2019-01-20
鳳凰網(wǎng)——從小報走進(jìn)歷史的上海舞女 2012年07月08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