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李書福在吉利內部會議上的講話,干貨滿滿,含金量十足。
李書福不僅道出了過去15年,吉利全球并購的真實目的——“學習造車技術”。
同時重申了“不會放棄燃油車”的定論,表達了堅持油電兩條腿走路的決心。
而對于吉利企業管理方略,李書福則用到“依法合規,充分授權,考核清晰,公平透明”16字方針完成定性,并特別明確地“官宣”,吉利將持續實施人才森林戰略,不搞家族式管理。
1963年6月出生的李書福即將迎來自己的62歲生日。
這位見證了改革開放全過程,親自參與了自主汽車工業全面崛起的民族企業家,正在用傳統中國智慧結合現代管理思維,引領吉利向著內生型組織進化,并塑造了中國汽車企業治理的新范式。
01
我們就從吉利的全球并購談起。
截至目前,吉利的全球并購耗時13年時間。即從2010年“鯨吞”沃爾沃乘用車單元的驚世之舉,到2023年戰略投資阿斯頓馬丁的收官之戰。
僅從面上看,吉利拓展了一片廣袤的全球汽車帝國版圖。
然而,這個過程也引來不同的聲音。有人認為,這就是單純的技術層面的“買買買”,有人則認為,這根本就是一次又一次樂此不疲的資本運作。
在5.23的內部講話上,李書福如是說:我要嚴肅地告訴大家,吉利是制造業企業,不是資本運作企業,吉利投資收購多個在世界上受人尊重的,有真本領、硬功夫的百年老牌汽車企業,其目的只有一個,學習造車技術。
吉利CMA架構或能為李書福這段話提供最好的注腳。
2012年,吉利與沃爾沃開始聯合研發CMA架構,并于2016年正式推出。
新架構甫一亮相,我們就發現,沃爾沃在此之前推出的高端SPA架構為CMA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基于安全層面。
然而,從2012至2016年,汽車行業經歷巨變,汽車電氣化、智能化進程加速,各領域融合達到新高度。
同時在產品設計、生產制造等環節廣泛應用了工業4.0最前沿技術,如VR、AR、3D打印、大數據可視化、數字孿生和人工智能等。
當這一系列前沿科技襲來,眾所周知,中國汽車企業才是全球“智造”最活躍的因子。
所以,面對彼時全球銷量才37萬輛的沃爾沃,吉利則擔綱了CMA架構的智能科技設計與供應鏈體系化建設的任務。
如出一轍的還有SPA EVO架構的開發。
吉利與沃爾沃多年合作成果的集大成者,SPA Evo架構繼承了雙方在安全性、模塊化設計以及電氣化方面的優勢,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深度優化,為領克品牌提供了更加廣泛的產品布局可能性。
事實上,通過這兩起典型事例,我們已經隱隱感覺到李書福所說的“學習造車技術”,的確已經成為過往吉利造車史的六字箴言。
而吉利植根制造業的全球并購邏輯也浮出水面。
這是一種技術整合催生出的獨特的“技術嫁接”方式。現在看來,我們更愿意為之定義為“拿來創新模式”。
比如路特斯的空氣動力學專利轉化為吉利星越L(參數丨圖片)的風阻系數0.29Cd,而涉及安全與底盤調教技術,吉利在與沃爾沃的合作中又收獲良多。
所以吉利建立的全球汽車帝國版圖,本質上其實是一張精密的技術圖譜。誠如李書福曾經所言:并購不是終點,而是技術扎根的開始。
然而,當技術路線轉到新能源領域。吉利的態度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
李書福強調,中國是全球第一大汽車產銷國,智能網聯汽車的命運必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必須自己研發,持續創新,迭代發展。
2023年發布的 SEA 浩瀚架構標志著吉利完全具備獨立開發純電平臺的能力,其技術儲備反哺到沃爾沃、戴姆勒、路特斯等全球車企的電動化轉型中。
除此之外,吉利專屬的雷神混動系統熱效率突破44.26%,超越豐田THS IV。
自研全固態電池能量密度已達400Wh/kg,電芯制備完成20AH,有望率先實現量產裝車。
數據顯示,并購后吉利研發投入占比從 3.5% 躍升至 6.8%,累計獲得專利超 1.5 萬項,在新能源、智能駕駛等領域形成技術護城河。
正是這種大吉利體系下的“拿來創新”與全棧自研的雙輪驅動,構筑起吉利“油電均衡”的技術護城河。
吉利因此成為全球范圍內,油電雙線發展最均衡的車企,甚至沒有之一。
02
如果說我們把吉利“雙輪驅動”戰略僅僅局限于技術層面,那就一定會忽略掉基于此吉利在全球化戰略中展現出的東方智慧。
我們先看一些實例。
在馬來西亞,寶騰X70(原型車為吉利博越)通過CKD模式實現75%本土化率,據馬來西亞汽車協會數據顯示,寶騰X70于2024年市占率突破19%。
在韓國,吉利與雷諾共享釜山工廠,節約投資23億美元。
而雙方聯手打造的“大科雷傲”在2024年韓國釜山車展上亮相,這款基于吉利星越L打造的車型,標志著兩家公司的合作正式啟動。
同時,極氪計劃在2025年底正式進入韓國市場,先期推出極氪007和極氪X兩款車型。
歐美市場,倫敦電動車公司利用沃爾沃比利時工廠實現右舵車型出口,節約建廠成本的同時產能利用率提升至92%。
5月22日,也就是李書福內部講話的前一天,意大利米蘭,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在吉利銀河M9全球發布會上正式揭曉企業全球化戰略體系。
基于“五大造型中心、五大工程研發中心、五大試驗區域、五大能源技術形式、五大AI智能生態圈”的戰略布局,標志著吉利正以體系化能力重構全球競爭格局。
所以,其實不難發現,吉利全球戰略的推進方式實施的是一種獨特的“柔性滲透戰略”。
一言蔽之,鑒于吉利目前已經建立起的全球汽車帝國版圖,吉利走到哪里,哪里都有現成的合作伙伴。
多個朋友,多一條路,是中國人的普遍認知。在全球貿易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的當下,吉利的全球化布局所采取的柔性策略甚至可以做到一個地區一種辦法。
比如,在東南亞,必須加快本土化進程,操作策略為“主導”;而在歐美,操作策略則為“協同”,進一步加強與沃爾沃及其他汽車公司的協同;在韓國及其他存量汽車市場,則變化為“合作”,特別是不大興土木,不重復投資建設新產能前提下合作。
而基于這套柔性滲透策略的大前提是“共生”。不管采取哪一種策略,必須是1+1>2,實現友好共贏,而不是合作雙方的零和博弈,最終讓吉利實現全球市場份額的提升。
這就是吉利特有的“共生式全球化”模式,它甚至有可能改寫中國汽車出海的游戲規則。
當然,戰略實施效果在財務數據中得以驗證:2024年吉利海外業務毛利率提升至18.7%,較2023年增加3.2個百分點;東盟市場占有率突破8%,成為首個進入東南亞TOP5的中國品牌。
2025年,吉利在海外市場進一步加大投入,銷售和服務網點預計年底超過1100家,同時加快KD本地化制造進程,還將面向全球,推出第五代超醇電混產品。
通盤來看,當行業沉迷于價格戰的血海,吉利選擇在技術的深水區修筑護城河;
當對手癡迷于產能軍備競賽,吉利在全球化棋盤落下合作共贏的妙手;
當市場追逐多品牌泡沫時,吉利選擇回歸造車本質的戰略定力。
這種“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造車智慧,或許正是中國汽車工業從規模擴張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密鑰。
正如李書福在《臺州宣言》中強調:汽車企業的本質是制造基因為體、創新驅動為用。
在電動化與智能化的歷史交匯點,吉利這場始于技術并購,成于戰略定力,終于產業本質的進化之路,正在成為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史上的一道別樣風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