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ayward
原創首發|藍字計劃
來了來了,終于來了,從2022年傳到現在的大疆掃地機器人,終于要和我們見面了。
臨近6月,大疆首款掃地機器人的爆料和泄露如爆水管一樣捂都捂不住,根據IT之家等多個媒體的報道,大疆掃拖一體機器人DJI ROMO已經進入量產階段,包裝盒的外觀設計也已經亮相,產品預計在6月發布。
有媒體拿著這個消息去找大疆求證,大疆意味深長地回復了一句“敬請期待”,你品,你細品…
掃地機器人賽道的品牌格局比較固定,來來去去無非是石頭、追覓、科沃斯幾家頭部互毆,現在加入了大疆這個等級的挑戰者,大家肯定是舉手歡迎的。
有意思的是,在大部分人心目中大疆已經和無人機劃上了等號,這次開搞掃地機器人,更多網友關心的是它“能不能飛”。盡管理性告訴我們讓掃地機器人“飛起來”還是太科幻,但這可是大疆——
把無人機做到世界第一,在運動相機賽道把GoPro干趴,又推出了大疆Pocket3這樣充滿巧妙構思的神奇產品,對它有更加科幻的期待也不奇怪。
再加上,讓掃地機器人“飛起來”的調侃,無意中命中了當今掃地機的一大痛點:越障。
我們可太需要會飛的掃地機器人了。
越過「山丘」
首先,讓掃地機器人“飛起來”并不是毫無價值的腦洞,正如上面所說,正因為有“越障”的需求,才讓掃地機器人“飛起來”產生了實用價值。
自古以來中國人的房屋構造中都存在“門檻”這個東西,主要用途就是隔絕兩個區域的液體流通,這個液體可以是雨水、污水等等。
在現代的樓宇建筑中“門檻”雖然不會像以前那樣十幾二十厘米高,但大部分房子浴室、廚房和大廳之間都會有一個2-5cm的階梯用來防止污水亂竄。
另外中國家庭中常見的推拉門(陽臺門、廚房門)下方通常有1-2厘米高的金屬或塑料軌道,門口地墊、客廳地毯、床邊毯的邊緣通常有輕微隆起,再加上散落在地上的電線等,這些門檻、階梯、隆起、電線就是掃地機器人在清潔中面對的“障礙”。
如果機器人無法越過這些常見障礙,就會被困在某一個區域里,比如客廳,這就失去了“全屋清潔”的意義。
不過想要越過這些障礙也不容易。有些時候,這些障礙的高度甚至能達到5cm,僅依靠掃地機器人的離地高度強行碾壓過去是不可能的。
為此有的廠家想出了使用「仿生機械足」,模仿人跨步時的動作“翻”過障礙物,但又會催生了一些其他問題,比如機械足關節處的磨損、落地后的沖擊會影響內部零件穩定,增加了潛在的維護風險。
再說了就算有機械足輔助越障,當前掃地機器人的清潔范圍也不過一個大平層。對那些房子是復式結構的用戶來說,巴不得掃地機器人能把樓梯和上面那層也一次過清潔了。
誰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不會發出一聲感慨:要是掃地機器人能飛多好啊。
是的呢,那大疆能實現掃地機器人的「飛天夢」,最終越過「山丘」嗎?
掃地機飛天夢
雖然大疆有一些無人機載重超過了 2kg,的確能輕松吊起掃地機器人飛行,從純理論的角度讓掃地機器人起飛是有可能的,但往實用性和可行性的角度考慮,讓家用掃地機器人“起飛”還是沒必要。
家用掃地機器人需要容納沉重的電池、電機(驅動輪子、滾刷、吸塵風扇)、塵盒/水箱、各種傳感器和結構件。目前主流的掃地機器人重量為2.5kg~4kg,加上體積較大,想要靠無人機的旋翼讓它飛起來需要巨大的推力和能量。
飛行需要的推力、能量,與飛行器旋翼的尺寸有直接關系。
目前大疆載重能力最強的農業無人機T100雖然能負荷85kg飛行,但單片旋翼尺寸達到了62英寸,分分鐘比電視機都要大,顯然不可能把這玩意裝到掃地機器人中。
那航拍無人機的飛行系統能用嗎?
小尺寸的航拍無人機,如Inspire系列載重普遍在2kg以下暫且不提,載重可達6kg的Matrice 600系列在螺旋槳、機臂全部展開的情況下,尺寸接近1.7米×1.5米×0.76米,已經等于一個加大雙人床墊的尺寸了。
是的,想要讓6kg的東西起飛,飛行器的體積就會變得如此巨大。就算有那么大的客廳讓雙人床墊起飛,也沒有那么大的樓梯讓它飛到二樓去吧。
另外,掃地機器人為了覆蓋地面和容納組件,通常是扁平的圓形盒子。這種形狀高風阻、不穩定,和無人機的空氣動力學框架相比飛行效率太低。
這就意味著如果直接往掃地機器人上裝螺旋槳,需要的推力和能量遠大于用在無人機上的。在同等負載下,可能“飛行掃地機”的尺寸還要比無人機還要大上一圈,同時飛行一次的能耗會成倍的增加,最終讓“飛行掃地機器人”成為一個飛不高且需要頻繁充電的雞肋家電。
此外,一個幾公斤重、帶有高速旋轉葉片的物體在室內飛行,安全隱患巨大,一旦失控、墜毀或碰到人、寵物、易碎物品,后果不堪設想。
旋翼的高速轉動也可能會引起空氣的擾動,猛烈地吹起房間里的灰塵和碎屑,到時候地板清潔干凈了,桌面、電視機頂又全是灰塵了。
所以,哪怕大疆真的造出了“飛行掃地機器人”,還是會因為昂貴的售價、諸多的副作用讓大家對它望而卻步。
那如果不會飛,大疆這個掃地機器人還有可以期待的地方嗎?
避障才是真核心
有的兄弟。實際上大疆有非常在無人機上玩得非常溜的技術可以下放到掃地機器人上(飛行系統除外),關鍵詞是激光雷達(LiDAR)、避障和無刷電機。
大家都知道,無人機飛起來之后不可控因素陡增,想要最大限度避免“炸機”,產品得有出色的避障能力。
而大疆這邊的避障系統玩的溜,靠的是“雙目視覺為主+激光雷達/紅外/超聲波為輔”的架構,通過多源數據互補實現全場景覆蓋。
雙目視覺系統可以模仿人眼的視差測距,通過雙攝像頭捕捉圖像并計算深度信息,生成環境深度圖,主要工作環境在光線環境好的白天,也能成為智能繞行和路徑規劃的依據。
而激光雷達則用于主動發射激光束,通過反射時間精確計算厘米級障礙物距離,生成3D點云地圖,不受光線影響,主要用于夜間、逆光、霧霾場景的精準測距,檢測直徑≤5mm的電線、樹枝等視覺系統易漏判的目標。
DJI Air 3S就是首款消費級搭載前向激光雷達的無人機,有效探測距離達30米,支持暗夜環境避障,有點像智能汽車上的高階輔助駕駛系統,利用激光雷達+攝像頭來捕捉環境細節實現避險。
巧合的是,掃地機器人在工作時也需要實現精準避障,大疆無人機這套避障系統的多傳感器融合架構可以直接遷移到掃地機器人上。
比如大疆的掃地機器人搭載頂部旋轉激光雷達后,就可以更加精確的構建房屋3D點云地圖,精準定位家具邊緣、低矮障礙,解決視覺系統在暗光/透明物體,比如遇到玻璃門時的失效問題。
另外,大疆避障系統的算法,在掃地機器人上也非常有用。
將無人機圖像識別技術遷移至掃地機后,也許可以通過AI精確區分寵物糞便等“需避讓物”與電線等“可跨越物”,減少誤避障;更加精確建模對掃地機器人的清潔路線規劃進行優化,提高一次充電后的清潔面積和效率。
大疆的優勢還有無刷電機。
無刷電機已經成為掃地機器人中的核心部件,在清潔系統和驅動系統中都有廣泛運用,大疆在無人機領域積累的高轉速控制、輕量化設計、散熱優化等電機技術完全可以運用到掃地機器人上。
比如大疆的高扭矩密度電機可解決掃地機器人滾刷卡滯問題,提供瞬時高扭矩,配合正弦波電調技術降低換向損耗,和掃地機的路徑規劃算法結合,進一步延長掃地機器人的續航。
又或者可以利用大疆無人機級的碳纖維材料與單繞線工藝,減輕電機重量并縮小體積,為未來大疆的掃地機預留電池擴容空間,或在同等體積下塞下更多傳感器,增強掃地機器人的環境識別能力等等。
眾多技術護身,又有身后的關鍵技術沉淀,這次大疆入局掃地機器人行業,怕不是要掀起一陣腥風血雨。
王者降臨?
也許正是因為無人機和掃地機器人在技術路線上有太多共通的地方,大疆才會選擇從掃地機器人入手進入智能清潔家電賽道。
有消息稱大疆為了研發掃地機器人準備了4年,這個從2022年就開始陸續有人爆料的“狼來了”,似乎真的狼來了。
這次進入智能清潔家電市場,顯然大疆不會只滿足于“鯰魚”的角色,而是“鯊魚”,要站在生態鏈的頂端。
當然這次入局最終是“王者降臨”還是“路邊一條”,最終還得看大疆ROMO的實際表現。
氣氛都烘托到這了,大疆總不能最后只推出一款平均水平的掃地機器人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