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王晶 每經編輯:魏官紅
“無人機之王”大疆要做掃地機器人了。
7月23日晚,大疆通過官方渠道宣布,其首款掃地機器人將于8月6日晚8點亮相。
從無人機到掃地機器人,大疆的跨界并非心血來潮,官方稱這款產品“歷經數年研發”。從宣傳圖來看,該產品被命名為“Romo”,產品類型為“全能型基站”,是集清掃與拖地功能于一體的設備,硬件外觀則與市場上的高端掃地機器人接近。
大疆此次殺入掃地機領域,是其業務版圖的又一次擴展。近年來,大疆已將技術積累從空中飛行器延伸至手持穩定器(如Osmo系列)、運動相機(Action系列)、航拍相機(Mavic系列),甚至還有跟主業看起來沒太多關系的教育編程機器人等。
對于大疆產品的擴張邏輯,一位知情人士對記者介紹稱:“首先是商業洞察,就是圍繞有用戶痛點的產品,把產品做好;其次,技術同源,即大疆可以有能力去做這款產品;最后是智能空間探索。至于怎么做,主要從品牌、審美、技術能力、品質追求等多維度來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大疆即將闖入的是一個競爭格局高度集中的戰場。市場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掃地機器人市場出貨538.9萬臺,前五大品牌(科沃斯、石頭科技、云鯨、小米、追覓)合計占據89.2%的市場份額,大疆無疑要面臨一場硬仗。
從“天空”到地面,大疆殺入掃地機器人市場
早在2016年,大疆創始人汪滔曾公開表示,無人機市場即將接近飽和。對大眾市場而言,無人機是一個非剛需、高決策、低復購的產品。為了應對增長挑戰,近年來,大疆在擴展業務邊界上不斷嘗試:對內踏足農業無人機、影像系統設備等,內部孵化之外,對外頻頻投資,涉及無人機上下游、AR(增強現實)、生物醫療等領域。
如今,大疆瞄準的下一個增長點,是蓬勃發展的掃地機器人市場。IDC發布的全球智能家居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掃地機器人市場出貨509.6萬臺,同比增長11.9%;中國市場方面,今年一季度掃地機器人出貨118.8萬臺,同比增長21.4%,出貨量增長率連續兩個季度超過20%。市場調研機構Business Research進一步預測,到2030年,全球掃地機器人市場份額將增長到81億美元(約560億元人民幣)。
大疆產品的預約頁面顯示,即將發布的大疆ROMO系列包括多種版本:ROMO S標準版、ROMO A進階版以及ROMO P旗艦版,且上述三款產品均具備水箱和自動上下水兩個版本。
不過,在大疆秘密研發掃地機器人的幾年間,這個曾經由iRobot、科沃斯等少數玩家主導的市場,近年來已涌入云鯨、石頭科技、追覓等廠商以及小米、美的、海爾等家電巨頭,還有安克創新等跨界品牌。競爭格局高度集中,國內市場前五大品牌就占據近90%的份額,這讓新進入者的拓展空間十分有限。
對于大疆的入局,IDC中國高級分析師趙思泉對記者分析稱,目前掃地機器人領域的頭部廠商集中度高,競爭激烈,除了硬件技術積累,友商在家居生態上也已經完成了一定部署,與當前主流的家居生態實現了互通共聯。大疆進入掃地機器人市場,對其營銷能力、供應鏈管理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技術路徑可實現高度復用
份額爭奪戰已來到白熱化階段,這也催生了技術“競賽”。從激光雷達到3D建圖精度比拼,從滾筒活水洗地到給掃地機增加機械臂以攻克狹窄死角,再到防纏繞、抗菌、靜音等細節體驗的持續打磨。
作為后來者的大疆,若僅滿足于“人有我有”的跟隨策略,將難以觸動更多用戶。
在外界看來,大疆積累的技術能力或許是其破局的關鍵。事實上,無論是做無人機還是掃地機器人,核心技術都依賴于SLAM(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系統。在復雜的三維空間中,無人機需要融合多種傳感器(如GPS、視覺、紅外)完成高精度定位與動態避障,其技術難度遠高于掃地機器人在二維平面上進行路徑規劃。而大疆在無人機領域積累的路徑規劃算法、多傳感器融合避障技術、高精度定位系統等,不僅與掃地機器人的核心需求相契合,還會在技術路徑上實現高度復用。
“大疆不僅在過去憑借無人機產品積累了一定的避障導航能力,同時也擁有忠實的用戶群體,憑借其積累的渠道優勢及品牌黏性,未來有望在高端市場占據一定市場份額。”趙思泉說道。
此前,大疆重新定義了消費級無人機,這次它能否在掃地機器人這個巨頭環伺的紅海領域中開辟出新的航線,還需市場驗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